盛志强
高中阶段,学习竞争的加剧,学科难度的加深,往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探索其在物理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成为高中物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高中物理(人教版)的教学案例,从认知心理、学习方式、人际交流、课堂情绪等方面,浅谈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
探究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认知狭隘,求知热情消退
高中阶段正值人生求知的最佳时期.然而,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中生对于读书求知存在狭隘地认识,以纯粹的高考、名校等功利思想来对待学业,对物理学习的求知热情消退,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相应消减.在《重力势能》的学习中,教师引导认真观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大多数同学对“下坡容易爬坡难”的生活现象深有体会,却懒于思考其背后的物理规律:爬坡时要克服地球引力向上做功,下坡则是由地球引力对人做功.教师进一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某同学沿两条不同的路径从山的H1点跑到山的H2点,重力做的功为多少?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公式:WG=mgH1-mgH2,得出准确的结果.然而,极少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及结果缺乏深入探究的热情:假如H1点到H2点不是两条路径,而是N条路径,其重力做功会不会有所不同.经过探究,N条路径的重力做功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提高对物理学科的求知热情.
2.方法错误,学科自信丧失
高中物理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其方法尤为重要.一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够成功,其根源在于学习方法的灵活性不足,单纯依靠拼时间,刷考题,以题海战术来应对高中物理学习,而不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与归纳.久而久之,物理学习效率不够,学科自信丧失.学习《力》,讲述力的基本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学习《直线运动》,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入运动学的参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并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平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这些章节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 因此,高中生要想消除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就要熟知概念,理解规律,熟练方法,进而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物理知识体系,从微观角度能够正确运用规律解答物理难题,提升学习地自信.
3.难度加深,探究乐趣减少
喜欢挑战物理难题,从中感受探究乐趣的总是少数的优秀学生,大多数高中生则愿意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内,进行相对简单的学习,自己已经学会的不厌其烦地再学,而没有学会的则不敢深入探究,即学习物理中不突破固有的“心理舒适区”,感受挑战失败后的挫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与运用存在问题,不少人会根据“即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一守恒条件,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加速度大于或小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体的加速度等于、大于或小于g,是不是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加深,知识的系统性增强,不少学生容易不假思索而简单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思路善加引导,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4.交流减少,课堂效率降低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情感交流少,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精力远远不够,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难免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长此以往,固有的交流问题成为困扰学习的严重障碍,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使其上下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超重与失重?它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使思路层层深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考状态,以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成因的启示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有所调整,将学生的心理要素作为教学的研究对象,加以重视,对学生的厌学情绪防患于未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探究乐趣;引导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积极融入集体交往中.
1.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因素的研究
针对高中生的厌学情绪,物理教学研究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心理的影响,使其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消除固有的狭隘认知与功利心理,增强求知热情.
2.将合作探究学习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交往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体会到了求知的成功,又获得了人际交往的认可.
3.高中生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学科教学
学业的繁重,高考的压力,使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重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的疏导,使其形成一种健康、自然、轻松的成长心态,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与难题,丰富交往形式,人际交往中学会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援助,以消除其情感障碍对学科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从教师与教学的角度,加强对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主要从情感激励、方法点拨、兴趣激发、课堂优化方面,使其积极面对问题,提升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感受探究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1.情感激励,使其积极面对学习
不少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加强情感激励,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面对物理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对《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进行专题归纳时,不妨引入高考题目来激励学生:(2014年全国卷Ⅱ卷)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而有些学生面对问题难以形成思维突破,教师引导其建立平抛运动模型,通过模型求出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教师顺势点评该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模型,将高考难题正确解答出来.这样,基础程度较弱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情感激励,消除对物理的畏难心理,开始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寻求提高的方法.
2.方法点拨,使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由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后者的难度较大,也更精确.以摩擦力的学习为例,初中物理仅仅是粗浅地涉及增大与减少摩擦的方法,而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状态的相关性.理解难度的加大,知识难度的加深,必然要求学法的精准.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在问题中突出物理思想的渗透,使其深入领会问题背后的知识考查,贯通教材与考试,做到应对自如.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求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到:考查的属于含有弹簧的临界平衡问题.正确理解考查知识点的所在,然后分析两个状态弹簧的状态和弹力,再由几何关系研究A上升距离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方法点拨下,学生思考起来,游刃有余,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自然提高了学习信心.
3.兴趣激发,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物理是典型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探究乐趣无穷.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对物理的探究不仅仅是聪明学生的专利.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小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直观、形象、鲜明的物理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探究的乐趣,如对抛体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平抛和斜抛运动的规律,加以试验演示,进而以演示实验带动对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深入探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此外,教师应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学习紧密相连,如以杂技表演来探究物理学的受力分析.这样,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学生将会从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
4.优化课堂,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是影响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教师优化课堂,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物理规律生动形象地揭示,将枯燥难懂的物理理论融会以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学习自然乐于听,乐于学.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妨以生活现象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如重型卡车与小轿车的发动情况与刹车情况;如货车空载与满载的发动情况与刹车情况.从差异中思考并推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动有趣的课堂,必然会形成高效的物理学习,这才是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