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欣言 马众
摘 要:自古以来,社会主义荣辱问题就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及教育途径这个主题,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入手,提出出现的问题、分析大学生荣辱观偏差的原因,并从学校主抓、家庭配合和个人努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途径。通过这三大途径较为全面解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
【前言】荣辱观是一种社会标准,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其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特征鲜明。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强调要加强干部特别是青年人的荣辱观,现在看来仍不过时。荣辱观指出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应该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规范了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都发生着剧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建设者,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而不同的荣辱观会引导不同的人生,大学生正处在生活相对独立、思想行为积极活跃的时期,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针对目前大学生荣辱观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宣传引导德智体美劳入手,在校园生活和文化落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防止大学生走入歧途,使之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一、大学生荣辱观现状
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目前趋势看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的拜金主义、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爱国主义观念淡漠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祖国,它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我爱国!”这是多数大学生回答你是否认为自己爱国的问题时脱口而出的答案。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祖国感情深厚,这种感情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当被问道:你的爱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留学后是否归国等问题时,他们却犹豫了,甚至出现了分歧,分析这个现状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不够理性,只知道爱而不知如何去爱。
此外,大学生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冷漠也令人担忧:不了解APEC主题、G20峰会、兰新高铁开通运营等时事的人比比皆是。当代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方便的新媒体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信息选择,他们愿意更多的关注自己更感兴趣的、与生活更贴切的东西,而忽略了时事政治问题。不关心、不理解这些“远在天边的事情”到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在这种困惑与碰撞下,就会表现为只关心自己个人的利益,无视群体,表现出政治冷漠性。一小部分大学生还具有崇洋媚外的情节,以用外国货为荣,以说外国话为傲,时不时冒出几句英文,甚至连生活方式也要效仿西方,总之,外国的什么都好。这种心态无疑将会影响我们的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
2、诚信意识缺乏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规范,校园中作弊、谎言时有耳闻,毕业后的假文凭、假证件、假资质泛滥。从助学贷款还款意愿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借款时的态度是端正的,他们希望获得助学贷款用以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努力工作偿还贷款,没有不还钱的想法,大学生都明白“欠债还钱”的道理,希望自己能拥有诚信,保持良好的诚信记录。但目前仍有大学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这种与初衷相悖的不诚信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与议论,尽管这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不诚信所结出的恶果将危及社会并殃及自身。
3、自我为中心严重
从个人角度来看,随着高科技、电子数码的兴起,大学生创新意识逐渐弱化,沉溺于享乐,与时代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相对立。
从家庭角度来看,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而当代大学生错误的劳动观使他们变得好吃懒做,不懂得孝顺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父母与孩子沟通逐渐困难,缺乏沟通导致的代沟加深,易发生争吵。存在意外或犯罪的可能,使家庭支离破碎。如今开放的“二孩”政策有利有弊,对青少年的责任感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
1、学校主抓
学校是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系统学习的主阵地。教育者应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它历史悠久、形式丰富、气势恢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高远追求,展现出的人文价值是学生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此外,学校可谓社会的反光镜,应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为重点,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多运动、勤思考。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2、家庭配合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伴随始终的。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与孩子保持及时的沟通,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状况。此外,也要与学校保持联系,配合学校的工作。
3、个人努力
光靠学校和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个人要有积极的思想、有树立正确荣辱观的决心。在学习上,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在生活中,大学生应积极投身荣辱观的实践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荣辱观听起来似乎很抽象、很空洞,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荣辱观的具体表现,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坚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严于律己,做健康、诚信的公民。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指南。人既要知荣,也要知耻,这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践之于行动,绝非容易之事。教育家说:“育人重在育德”,而爱国、诚信都是育德中的重要课程。因此需要高校把大学生荣辱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用科学实用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相信在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荣辱观教育必将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家进步、社会和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义.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36(S1):200-201.
[2]张熊玲.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及教育途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07:55-57.
[3]张熊玲.高校大学生的荣辱观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3.06:1-63.
[4]黄娟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05:1-47.
[5]房红丽.高校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D].山东:山东大学, 2012.03.28:1-55.
[6]陈建英.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1-56.
[7]陈康.关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学理论,2011.03.02:255-256.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