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喜
【摘要】《先秦诸子选读》因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言特质等优势得到了许多学校和语文老师的青睐,本文对高中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之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课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选修课的开设成为改革的一大特色,而在众多的选修系列教材之中,《先秦诸子选读》因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言特质等优势得到了许多学校和语文老师的青睐。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作为一线教师,我已经亲历了两届此课程的教学工作,静言思之,我们对教材没有做到深入研究,只拿重点课文去教学生的理念和做法本来就是不可取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该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立内容的前提下,思考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低效、无果的教学现状。
教什么?是每门选修课程实施前一线教师必须慎重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而言,哪些教材内容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上好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一)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
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添、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创设。”王教授这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教材内容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理解的前提下,对文本科学化处理的结果。而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在对教材内容重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
(二)研究《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内容的体例和特点
《先秦诸子选读》教材编写结合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其体例清晰,文化底蕴深厚,学术魅力丰富,总共有选文、助读和作业三个系统。
教材选文思路清晰,编写者是按专题定篇的方式来组织的,总共编排了7个专题,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经典著作,其中《论语》和《孟子》数量居多,选文多达14篇,而《论语》就占了教材四分之一的比重。所选作品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类型,每一课的选文基本是围绕一个中心选择的。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的主张和思想。
助读系统丰富有序。有课文系统前的概读、文言注释、单元导读、课文引入话题、课后相关链接五部分。
作业系统主要以思考练习的方式呈现,均是2—4个问题,主要涉文章主旨、文言知识、背诵要求、活动设计等。
(三)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
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开设好一门选修课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目标和学情是确立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回头想想我们的高中学习历程,我们的老师也是那么专注认真地教给我们字、词、句、读,可是,走出校门之后,把语文当作专业的我们记着的还有多少?同样,步入社会,我们的学生若在浮躁时能够记起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此来勉励自己;在面对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时能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来提醒自己,在面对物欲横流社会生活时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规劝自己,我们还愁我们的《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程的教学是失败的吗?
因此,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开设《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完善道德,提高思维水平、增强阅读写作能力,于是,我便大胆舍弃,果断选择,确立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将其定为以下两点:
二、《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承担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文言文教学更是能起到这样的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先秦诸子散文体现的是中国几千年来对人格品性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以道德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事。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他在乱世中坚守高贵人格的写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他正气凛然的广阔胸怀,从上面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对现实的重大意义。注重自身修养的发展,塑造君子人格,这无疑是做人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
(二)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应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待人接物的原则,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爱与利是相互的。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对生活现象的经验总结;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希望人能反思自我,挑战自我等等。这些睿智的思考所体现的引导和启发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去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
以上两点就是我在思考研究基础上重新整合,确定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只是初步设想,也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大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情随时增加,或许有些同仁会认为这真是大胆到异想天开,重构到胡说八道。可是,难道我们之前拿着教材按照顺序讲讲诸子的思想,再划出重点篇目,讲讲文言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真的有效果吗?与其做无效的重复还不如来个大胆的创新,即使失败了,我们也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整合,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最终会创出一条康庄大道。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