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05-14 10:15林智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初中数学阅读教学

林智

[摘 要] 数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形成截然相反的数学意义. 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还要加强课堂阅读教学,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教学情境、做好阅读示范、提炼数学语言和注重语言转化几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在命题上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力度,也对数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很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而且内涵丰富,特别是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巨大的差异性,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在语义转换中出现错误. 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转变,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从传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并在课堂教学中从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阅读习惯

只有让初中数学教师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提高对数学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还一直坚持使用“讲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书本,使得学生与教材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 教师要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的机会和时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在“人与教材”对话中学习教材中的标准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准确叙述数学观点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着大大的“勾股定理”四个字,但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勾股定理的由来》一篇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课外读物,自主学习勾股定理的定义. 学生都被数学课外读物吸引了注意力,在阅读中仔细研究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又与教材中的定义相结合,细细品味了定义中的标准数学语言,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了“直角三角形”“平方”等关键词语,有些学生还利用直尺画出了一些直角三角形来验证勾股定理.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阅读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较为枯燥难懂的,很难让学生提起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数学情境中,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紧靠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并在情境中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还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时,笔者以“购物”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同学们都去买过东西吧,如果老师让你用50元钱购买30元钱的商品,那么你还剩多少钱呢?”学生面对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纷纷回答剩20元钱. 笔者继续提问到:“那这次老师只给你20元钱让你购买30元钱的东西,你觉得钱够吗?”学生都很茫然地回答“不够,还缺10元钱”. 这时笔者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错,50减30大家都能计算出来等于20,那20减30不够减的话该怎么计算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参与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

做好阅读示范,紧抓阅读要点

数学语言普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单单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话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教师在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时要做好阅读示范,可以选择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内容作为例子进行精讲,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一边阅读一边分析;帮助学生抓住阅读要点,突破思维阻滞,使学生能够保持思维活跃,深入地挖掘数学语言中的内涵和本质. 特别是一些看起来简单易懂,学生却容易浅尝辄止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着重进行讲解和分析. 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反复提问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理解上的偏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抓住阅读要点,特别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为例,为学生做了示范阅读:“同学们都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全都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全都对应相等的三角形被称为全等三角形. 那究竟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称为相似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自己阅读教材告诉老师答案吗?”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都抓住了三角形的边和角两个要点,在阅读相似三角形定理时着重抓住了三个边和三个角的对应关系,明确了相似三角形三个边对应成比例,三个角相等的特性. 这样的阅读示范可以为学生点名阅读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

提炼数学语言,指导阅读方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数学阅读教学中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让学生盲目、机械地阅读,而是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从课前预习环节就开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圈注出自己的疑惑之处和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为学生解疑释疑,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阅读心得,解决疑难之处.

在结束了《四边形》这一章的学习后,笔者特别留出了半节课的时间供学生阅读回顾,让学生相互合作,将这一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都很积极,不久就将四边形分为了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大类,其中梯形又分为了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类,平行四边形又分为了矩形和菱形两类. 在这样的知识网络中,再填充已学的各图形性质、判定定理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阅读方法,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各章节的数学知识.

注重语言转化,深化知识理解

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几类,如果不能熟练地做好各类语言之间的互译和转化,那么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很容易流于表面,无法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会出现题意理解不准确的情况. 为了防止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教师在学习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时要设置一些容易混淆的“陷阱”题目供学生练习,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反思自己最初的理解是否正确.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集体评价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数学文字转换成图形和符号.

在学习《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经常会遇到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指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转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题目中出现的建筑物、人物抽象成直线、点等数学事物,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接三角形的数学问题;然后将题目中涉及的仰角、俯角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对应的锐角,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将数学问题的答案转化为实际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这种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不断转化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初中数学教师要像语文、英语阅读一样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阅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改变传统“重讲练、轻阅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初中数学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