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宇凤
[摘 要]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网络话语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64-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教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网络化教育内容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了相对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带来了制约影响,并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因此,在现阶段教育机制创新及优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院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有针对性以及适用型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并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一 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1 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逐渐渗透了各个社会领域,因此,网络环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方式。网络信息数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逐渐成为媒体时代的主体,并且其使用信息的比例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网络平台构建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并在最终程度上有效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
2 网络环境是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保证
通过网络环境的构建,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在一定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自制力相对较弱,一些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吸引,沉迷网络游戏,出现了网络孤独以及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这些现象的出现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院校教育人员应该分析教育困境出现的因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网络环境下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在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其中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充分性的展现。所以,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 错误价值观念的分析
对于网络资源而言,由于信息的获取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信息的获取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虽然现阶段教育事业构建中,其教育内容的构建提倡资源的网络化,在网络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隐藏着巨大的优势性,但是,其教育资源的构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在对其认知的过程中会脱离原有观念的限制,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潜在的价值,随意散播网络谣言,当学生获取到类似信息时,会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制约性的影响。由于一些学生的分辨能力限度较弱,当听到这些谣言时,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造成制约性的影响。
2 网络环境中的人际紧张现象
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很多学生将网络平台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方式的出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一定的虚拟性,并没有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形成情感上的认知。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是两个陌生人也会建立友好关系,并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学生在这一平台下可以实现自身情感的发泄,有效舒缓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但是,在这种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会逐渐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周围的失去不会过多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3]
3 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薄弱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学习动机,这一因素也正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条件。在现阶段网络环境背景之下,高校中的学生出现沉溺网络游戏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将网络环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之下,学生的思想也会逐渐减弱,这些现象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的定式,并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三 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创新
1 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现阶段高校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其网络课程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实现了覆盖性的教育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陆续推出了公开性的网络课程,因此,网络课程的构建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网络课程的构建,可以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效(有重复)解决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教育内容的优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在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中,应该将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其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及优化;第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构建中,应该逐渐形成特定的主体,例如,将学生的适应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实现《自强自立——适应不良环境的法宝》专题活动的构建;根据学生的恋爱行为及恋爱状况的分析,构建《笑着忘记你——跨越失恋》的教育内容等,并通过网络公开视频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及教育内容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及优化发展。[4]
2 构建网络化的信息沟通平台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优化及设计的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范围较为广泛的平台,可以为教育事业的优化提供有效保证。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了3亿人,其中有95%以上是学生,微博逐渐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因此,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院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并借鉴网络微博进行微博平台构建的优化处理,不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字数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在微博平台交流的过程中,其互动话题的构建可以呈现出丰富性的特点,例如,通过对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构建学生互动沟通的交流网站,在该网站中要为学生提供匿名服务,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有效性的解决。在微博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性的释放。
3 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实践的相互融合
通过对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教育内容的建立,将“育人”作为标准,构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其中的“生活即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学会课堂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从而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优化的同时,要想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实践融合,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摄影展以及心理健康剧情活动等,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积极获取相关资源,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为其成长提供健康性的发展途径。第二,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实践社团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社团之中,并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的指导丰富社团活动,实现心理健康网络环境的构建,从而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实现心理健康的提升。第三,在社团活动构建的基础上,应该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使社团成员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认识到其他成员中的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构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网络化教育资源的构建提供依据。[5]
总之,在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创新及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网络环境的认识,构建网络化的教育机制,实现心理健康与网络内容相结合。通过这种教育理念的结合,可以有效拓宽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良好的发挥。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环境复杂对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挑战,优化网络资源的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为网络话语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创新提供有效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小青,蒋常香,毛莉婷.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12(29):50-52.
[2]申洋. 谈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55-156.
[3]裴文翠.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4]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李芳,卢大华,张建伟,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解剖学课程建设[J].解剖学杂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