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雕塑岁月

2016-05-14 16:11李海娈
群文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雕塑家新元青海

李海娈

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更有价值!

——陈新元

在青藏高原这片凝重、庄严的土地上,高原人以坚韧、强烈的生命意识,创造了文明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沉默、专注和勇于拼搏。雕塑艺术家陈新元就是这样的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高原人博大而又力争摆脱禁锢的气质。

他曾在茫茫草原和昆仑山下走过,在长江与黄河之间那深旷的背景中留驻,在佛教寺院面对雕刻的佛陀沉思,也曾在牧区里体验生活,认真地寻找创作的素材。

欣赏陈新元的雕塑作品,你会感觉到一种特有的神奇,就像生物一样富有生命;欣赏到的不仅仅是线条美,而是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扑面而来的“青海风”。他的作品似乎将世间苍茫和万物灵性都融入了其中。

结缘雕塑 执着追求

陈新元,1953年出生在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自幼受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艺术的感染与熏陶,启蒙他以后走上雕塑艺术之路。他从小就有绘画的天赋,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画作经常在比赛中获奖,到初中时就已经在西宁市小有名气了。

他14岁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做锻工时,由于受锻造工件的启发,使他逐渐对立体造型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发展到对雕塑艺术的酷爱,于是便开始了他艰苦而执着的追求。这期间,他有缘结识了从事雕塑工作的李宇翔老师,成为他真正的雕塑艺术指导老师,是这位德才兼备的雕塑艺术家,改变了陈新元的一生!用陈新元的话说:“我从此就跟定了他!”那一段时间里,他与这位老师几乎是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情同父子。从此,他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所有“多余”的钱都用在学习雕塑上。由于他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的雕塑作品相继参加了省上举办的多次美展,成为青海美术界颇有名气的人物。与张夫也、钱正坤一起被誉为“青海三杰”。

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涌现出来的雕塑新秀,他的作品形成了深沉、凝重、质朴的艺术风格。似有罗丹《思想者》的力量聚合,有凯绥·珂勒惠支《亲的一团》《父亲》的凄楚悲苦的爱,又有麦尼尔《矿工》《瓦斯》的活灵活现与亲切。

1977年,陈新元在汽车六厂当司机时,被省有关部门借调派往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修改方案的设计工作。怀着对雕塑艺术执着的追求,陈新元被调到青海省工艺美术厂工作,并担任雕塑车间主任。1978年他的雕塑作品《爱因斯坦》获首届全国科普美术展览优秀奖,被国家科委收藏。1979年陶瓷雕塑作品《观音》被国家陶瓷博物馆收藏。1980年雕塑作品《江河的孕育者》获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优秀奖。

1983年,陈新元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深造,师承我国著名雕塑家傅天仇、钱绍武、曹春生等教授。在校期间,他除了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参加了1984年城雕设计《凤凰碑》,获首届全国城雕设计展览优秀奖。

学成归来,本想大干一场的陈新元,却面临着单位变更,所学无用武之地的境况。原来,是他所在的新产品设计室改成了纺织研究所。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难道苦苦追求的事业就这样结束了吗?夜空茫茫,群星幽幽。从小就立志干一番事业,又因家境困难而过早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陈新元,这时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扑朔迷离,他梦想自己鬼斧神工制作雕塑精品,期望自己能设计出万般灿烂千般辉煌的佳作。面对逆境,他不气馁,决心在沉重中走出自己的路,一定要在雕塑艺术上寻找更高的境界,他要携手昨天和前天去迎接充满期待的明天……

1984年至1988年期间,陈新元在创作上更加勤奋,他的许多表现藏民族生活的雕塑作品在全国展览上获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件藏式佛像被外商看中,并要以每尊250美元的价格订购200件,但因单位变更和资金所限,订购交易没有成功,这对陈新元来说不能不深感惋惜。

价值就在于发现,此时的陈新元开始意识到青海民间工艺美术和藏传佛教艺术的真正价值。

1989年,他调到九三学社青海省委,负责筹建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用仅有的2万元资金,开始了他的宏图计划。他一方面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组织人力研制开发工艺产品,不断改进设计。由于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所工作的正常进行。2万元的开办费,除去房租、水电费及必要的办公用品开销外,所剩无几。身为所长的陈新元知道没有资金结果将是什么,为了积累资金,他四处奔波,招揽大型雕塑和装饰工程。

1992年至1993年,他设计制作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大型纪念雕塑获“西北第一碑”荣誉称号;同期设计制作的极富民族、地域特色的《佛手》《风马》大型雕塑被藏传佛教信徒视为圣物顶礼膜拜,并被到青海湖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称为“惊人的杰作”,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旅游刊物还专门撰文予以介绍。1993年底,陈新元远赴蒙古国考察时,因其藏传佛教铸铜造像技艺之精湛和对造像度量经的掌握准确而受到蒙古国佛教领袖的专门接见。

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藏族题材“巴颜喀拉组雕”的创作。为创作出精美的雕塑作品,他经常深入藏族聚居区体验生活,把审美的目光投向这广袤、神秘的土地。那深邃的天空、圣洁的雪山、幽静的湖泊、盛开各色鲜花的草原、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等,均为陈新元雕塑创作提供了诸多素材,也为他提供了艺术构思的空间。使他创作出大量的雕塑作品,组成了其厚重的人物群雕。其中,藏族妇女形象雕塑《母亲》《卓玛》《拜心朝日》《冬去春来》《拉毛春播》《藏区姑娘》《高原圣母》《高原之魂》等;藏族男子形象雕塑《力量的孕育》《远古的音符》《玛尼》《西藏汉子》《人到中年》《多杰老人》《山村春日》《牧场的呼唤》《玉树老者》《劳动》《宗喀冬日》等作品,集中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突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陈新元关注生活,更注重以人物为主体来刻画生活的真、善、美。在他的雕塑中,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反映藏族群众生产生活场面的群雕中,虽然人物众多,但形态各异、面部表情清晰、轮廓刻画鲜明,透过眼神与动作,传递出高原人的朴实与智慧。《藏区爷孙》雕塑,通过对老人慈祥黝黑的面部刻画,加上儿童天真无邪的表情,更增加了几分生活的祥和温馨,以及他对老少俩服饰的细腻刻画,演绎出别样的民风民俗。使他的许多表现藏族人民生活的雕塑在全国展览上获奖。是神圣的青藏高原给他以无尽的创作灵感。

雕塑作品蕴含着他对故土的至深情感。他以三江源为寓意设计出的《母子情》系列,就是他对故土情深的最好表达。他常对工人们反复强调:“雕塑作品线条越简单,所呈现出的表情越丰富,无表情就是最丰富的表情!”

陈新元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几十年,已有数百件作品问世。被国内外各种报刊登载的达一百多件,参加国内外展览的有近百件,被各国文化艺术机构收藏的亦有数十件,获各种奖项的数十件。

在进行铸、锻金属工艺新领域的探索中,他将传统雕塑艺术与铸造金属技术、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创了设计、生产并为外界加工铸、锻金属雕塑作品之先河。

由于在雕塑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央电视台1993年专门为他拍摄了名为《雪牦——记雕塑家陈新元》的专题片,在《地方台三十分钟》数次播出,并将浓缩版在《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中播出。

为艺术而“南飘”

落魄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不经历艰难的生活境遇,不走那一段艰苦的路,就无法理解人生的艰辛,也很难有机会磨练自己的心智,更不可能深刻地诠释艺术的魅力。”

——陈新元

是20多年“南飘”的经历,让陈新元的雕塑作品在青藏高原粗犷的线条里展露出更加雄浑大气的格局。

笔者:陈老师,刚到南方时,您一定也经历了非常辛苦的一段日子吧?

陈新元:是的,这都是难免的。刚到南方,我接到第一宗活儿后,记得当时老板拿出一本画册,一边翻画册一边指着说:“老陈,你做这个,这个。”他一边指我一边画勾。之后,我每天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做雕塑,直到深夜才休息,坐着一把硬板凳,每天除了吃饭、入厕外,就坐在那里一刻也不停地做雕塑,一个多月下来,我的半个身子开始发麻,刚开始我没有在意,没有当回事,就在屁股底下垫了个枕头,继续做,后来越来越麻,趴着躺着都不行,再后来直接站不起来,无法走路,去医院做检查,当时大夫就要我做手术,手术费需5000元。初到南方,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钱看病?我咨询大夫做手术的治愈率是多少,回答是:“百分之五十!”我一听,当时确实有点不知所措,身体不行,挣不到钱,老婆孩子就没有饭吃,当时,我愁绪万千。

还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把工人们的工资全部发完之后,身上只剩下50元钱,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我闭门家中坐,在困苦中煎熬着!爱人不理解,和我吵架,责备我瞎折腾,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下海”,“下海”却下成这样。面对种种困境,我牢记青海人的一句俗话“怂人的眼里流泪,狠人的眼里冒火!”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决不能趴下,必须站起来!就是这绝地而生的经历锻造和磨练了我,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强,胸怀更加宽广。

笔者:刚开始时,您是独自去南方的吗?

陈新元:是的。

笔者:您在南方奋斗了多长时间生活状况好转的?您的身体后来是怎么康复的?

陈新元:大概奋斗了三四年的时间,生活状况才逐渐好转。我很幸运,当时和我在一起有个学雕塑的年轻人,见到我这样的情况,就对我说:“我们乡上有一个卫生院,那里的医生我认识,我带你到那里去看看吧。”就这样,我跟着他到那个卫生院去求医。医生看完我的病情后说:“你得每个礼拜来打一针,但一定要按时!”一针八毛钱,我坚持打了一个月(四针)针,病居然治好了,至今再未犯过。那批雕塑活儿也如期顺利完成,老板非常满意,也为我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也使我逐渐在南方站住了脚。在“南飘”的20多年里,一路走来,帮助和挤兑我的人都遇到过,但相比之下,还是遇到的好人更多。正常情况下,别人接活时,都是提前在电脑上合成设计图,打印出来,既美观又漂亮,然后拿给老板看。而我则是拿着本子和笔,到老板跟前,先了解他们对雕塑作品的要求、意图和设想之后,即在纸上画出设计草图,请老板过目,如不满意,就重新画,直到老板满意为止。后来,只要老板描述出对作品的要求,我基本都能领会他们的创作意图,草图画出来后,有时他们连看都不看,就说:“行,行,你回去再画得精致些,按照它做就行了!”

笔者:您以诚实、厚道赢得了信誉。

陈新元:在雕塑行当里,我从不会与别人玩心眼,去坑害别人。如果不能堂堂正正做人,我会瞧不起自己,心也不会安宁的。所以,几十年过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的信仰与追求也更加明确。因此,许多人是被岁月从方的磨成了圆的,而我则是越磨越方,越来越有棱角、有个性。

当年,为了追求雕塑艺术的真谛,我毅然辞去机关单位的职务,义无反顾地“下海”到南方去寻求发展的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南方,我无论接哪一宗活,都从不与老板斤斤计较价格的问题,无论哪件活儿,都由老板定价。我注重的是雕塑,享受的是雕塑的过程,这过程有不可言喻的美妙,更何况是别人出钱要我做,我没有理由不做好它。因此,许多活儿做着做着,钱不够了,赔了,但我心底坦然,不后悔。这一辈子,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却从没有后退过,一直坚持着。正直与善良的品德是我坚守的底线,同时也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我前行。我欣赏郑板桥“吃亏是福”这句话,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警言。在南方呆的时间长了,我基本是凭口碑接活,那些固定的老客户、回头客经常没活找活来照顾、支持我的事业。尤其是在一家乡镇企业制作银餐具时,因为人家信任我的技术、欣赏我的为人,后来给我发的工资居然超过了董事长,我感觉不妥,硬是辞去那里的工作,另谋出路。2002年,日本国名古屋市新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主森下永敏等一行人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走访选拔造像大师,最后确定由我担当总雕塑师。我在上海设计制作了两年时间,终于将成品运往日本。由于我的设计技术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他们把整个寺院的图纸设计、现场施工项目全交给了我。由我主持完成了小到三四厘米的纯金佛,大到二三十米高的铜雕大佛几十尊。之后许多沿海城市相继邀请我去主持城市标志性大型雕塑的设计制作。我先后为重庆市设计制作了30米高的《观音》,为石家庄市设计制作了总高达23米的锻铜大肚佛像和18米高的地藏菩萨佛像。为威海市设计了60米高的大禹坐像。设计落成江苏南通的浮雕《生生不息》、上海市升力园的喷泉铜雕《吉祥如意》等雕塑作品。

2004年,中华女子职业学院受中央统战部委托,邀请我去设计制作8米高的黄炎培铜雕立像;2005年,内蒙古乌蒙市政府邀请我去设计制作8.6米高的忽必烈骑马铜雕像,作为市政广场主体雕塑;2007年、2008年,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市博物馆门前制作出土文物仿制品铜雕——《狼叼羊》《虎叼鹿》栩栩如生;江苏苏州嘉宝花苑的14组雕塑群,苏州东吴外语学院《雄狮》铜雕等。

当年,在南方的时候,曾有一些企业想与我签约,待遇是赠一栋别墅,加上可观的年薪。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失去了自由创作的热情,失去自由,就会失去个性,从主动创作变为被动创作,其后果是做出的雕塑作品也会失去灵魂与内涵,于是,我婉拒了他们。

“我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执着。”因受志向所为,无意于仕途,记得我的老领导在退休之前曾找我谈话,有意推荐我做省人大代表,我深感在艺术方面更能展示发挥自己的才华,便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在“南飘”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着“做人不可有傲气,但绝不可无傲骨!”的原则在做人、做事。20多年里,我吃过苦,受过累,也受到过挫折,但通过努力奋斗,我最终站起来了。这些年,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收获是:胸怀宽广、人生格局变大。感悟是:真情在怀,举事坦荡。凝眸回望,世间诸多纷纷扰扰的人和事均可以淡然处之、超然物外。

不忘初衷 回馈故乡

通过在“南方”20多年的磨砺,我的艺术思想与雕塑技艺都已成熟,我明白是到我返回故乡的时候了。我毕生所学的雕塑技艺与思想最终是要回馈到这片深情的土地上的。

——陈新元

陈新元,作为青海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在沿海地区甚至国外从事雕塑创作多年,收获颇丰。如今,享有盛名的他又回到了养育他的故土——青海。

笔者:是什么原因让您放弃了实现梦想的南方,再次坚决返回故土?

陈新元:一是为了尽孝年迈的父母;二是养育我的这片土地的亲切呼唤。我从小就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充满感情,从草原戈壁到高山雪岭,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无不诱惑着我、打动着我。在我的雕塑作品里,都蕴含着我对家乡、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笔者:目前青海雕塑界的现状是怎样的?

陈新元:青海雕塑界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可以用“凋敝”一词来形容。

由于受到生存环境与创作条件的限制,青海民间雕塑艺术家想要依靠雕塑来挣钱养活自己太难。原因是雕塑“活儿”少,专业做雕塑创作很难。多数是空闲的时候,不一定有活干,有活的时候,人又忙了,所以大部分民间从事雕塑者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做雕塑的。每次接到一宗“活儿”后,临时从全国各地调集技术人员来做,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室,只好随便租一处破旧仓库或厂房,就像盖楼房一样,追求速成!干完活后就各奔东西。面对这样的现实,部分雕塑家首先考虑的自然不是雕塑艺术,而是考虑怎么样尽快完工的问题。说实话,每一位从事雕塑工作的人都想创造出有灵魂、有艺术美感的雕塑作品,但缺乏创造艺术的条件与环境,再有本事的雕塑家也无奈。

目前青海雕塑界处于“三不靠”的尴尬状态,是在夹缝里艰难求发展的。第一,文化产业靠不上,因为这是无法产业化的一门艺术;第二,“非遗”靠不上,尽管雕塑艺术也应该属于“非遗”范畴;第三,“中小微企业”靠不上,因为工作室算不上是企业。因此,对于雕塑该不该被列入“非遗”项目,我持有不同认识:目前,国家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老祖宗创造出的古老文化是应该保护,但雕塑也是非常古老的艺术,它的出现比其它的艺术出现要早很多,它与人类的本能反应和其表达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从最早原始人类的“结绳记事”到图腾活动,祭祀庆典都可以看出雕塑在人类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在很多地方、很多场合是需要雕塑艺术作品来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内涵的!不可否认雕塑艺术为提升和丰富青海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青海的雕塑艺术却面临着将要断层、需要救助的局面。

国家对“唐卡”艺术出台了大力扶持的政策,才使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参与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喜欢购买收藏唐卡的人也多起来,这门民间艺术也呈现出了异彩。雕塑艺术虽然与唐卡艺术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所呈现给人们的感觉和视觉也不一样,价值也不同,但是它们对人类文明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书法、绘画和唐卡等类型作品相比较,一尊经得起时间和岁月检验的雕塑作品,给人们的感觉更直观、更具象。书法、绘画和唐卡这类艺术品适合挂在室内供人欣赏,使其受到空间的局限;而雕塑作品不同,它是适合置放于自然界、天地间和广场等公开场合的艺术品,经历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更替,自然的风蚀,战火的洗礼后,依然让人直观感受到它的视觉美、艺术美和文化美。如:美国首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雕塑,它已不仅仅是美国独立的象征,更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女神手中握着的火炬与法典都是与美国文化、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一件雕塑,但是,它的名气却很大,到了布鲁塞尔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有个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讲述了罗马城的来历,因而《撒尿的男孩》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与造像,要算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分,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和大足石刻等已先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秦代的《兵马俑》雕塑,阵容庞大,文官、武将、士兵、战马,个个相貌不同,神态各异,通过这些立体的具象,后人可以了解当时秦朝军事之强大、制法之残酷、等级之森严等社会制度。雕塑作为存世时间相对长久的一种艺术,百年甚至千年后,仍可使后人立体、直观地品读那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或人物风貌等。因此,它可称得上是天地之间一种无私的艺术形式。

笔者:这几十年来,青海雕塑界有没有涌现出像您这样酷爱雕塑艺术的人才?

陈新元:人才是有,但像我这样酷爱雕塑、豁出命全力以赴去做的人不多。

当然,这也是受边远地域和艰苦生存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造成的。在通往西藏的铁路线没有开通之前,青海的人口少,各方面条件都很落后,雕塑界也因此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活儿少,而且价格很低,只要有活,基本都是“急活”,甲方根本不按雕塑艺术的规律来做,面对这样的状况,雕塑家是很难做出艺术内涵深厚的雕塑作品的。因受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就给人们造成了“青海没有雕塑家”的印象。青藏线开通之后,虽然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但雕塑界的情况只是相对有所好转,并不十分乐观。这样一来,导致的严重后果是,目前,这一年龄段的雕塑家都不敢收徒弟,怕抢饭吃。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未来若干年之内,青海雕塑界的后起之辈面临断层,为扭转这严峻的局面,我决定在青海民族大学开设“陈新元雕塑工作室”,准备近期开张,为青海雕塑界培养后起之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笔者:陈老师,目前您的事业发展状况如何?

陈新元:我从南方回来这两三年,倒是有“活儿”排队等我做,但大多数都是资金不到位的“活儿”。目前我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因为不管有没有活儿干,工人的工资不能少,每人每月平均七八千元。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我绝不会放弃,必须要把工作室支撑下去。

笔者:与您在“南方”时相比,哪里的发展更好?

陈新元:南方的市场大,信息快捷,作品的规格高,比如:纯金、纯银的作品经常接到,铜质作品更多,效益和利润是青海市场无法相比的。制作商选择的都是最便宜的材质:玻璃钢。铜质的活都很少,纯金和纯银就更罕见,因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持续发展非常困难。

平时很难遇到大活,好不容易出一件大活,甲方都愿意找外地的雕塑家来做,使“肥水流入外人田”。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外地的雕塑家没有本地的生活基础,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根本不了解,因此,他们很难做出本地雕塑家所能做出的含有深厚底蕴的作品,尤其是深含情感的雕塑作品。另一个尴尬的现状是:一旦有活儿,商家首先考虑的是找雕塑界搞学术、理论(俗称‘吃皇粮的雕塑家)的权威人士去做;其次找大学(俗称‘学院派雕塑家)的雕塑教授做;第三,找企业或文化传媒公司里的雕塑师做。所剩无几的活儿才轮到民间开工作室的雕塑家俗(称‘草根雕塑家)来做,在夹缝里艰难寻求发展空间和生存之路。

笔者:“草根雕塑家”的作品与“前三类”雕塑家的作品有技术和质量上的区别吗?

陈新元:区别只是身份与地位的不同,相反,甲方对“草根雕塑家”的技术要求更严格。

笔者:这三年来,您共销售出去了多少件作品?

陈新元:不多,大概两百件左右。在外行人眼里看,一件作品造价二三万,已属非常可观。但是要认真做出一件作品,需要的时间很长,工期延长一天,造价就高出许多。但,我是为艺术、为灵魂而制作雕塑的,我认为,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它所呈现给世人的就应该是一支歌或一首诗,线条越简单所表达的思想越深奥。既然商家选中我,为我提供制作雕塑的机会,我没有理由不认真做好这件作品。所以,每一件到我手里的作品,都必须不计成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对雕塑艺术的追求、满足我对雕塑艺术的痴爱!因此,我对每一道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与规定,绝不缩短制作周期,所以一件作品的造价就比单纯以挣钱为目的的那些作品高出许多倍,作品多做一天,工人的工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雕塑不像画画,笔墨纸砚齐全就行,装裱也可以一个人搞。但雕塑则必须有一整套班子才可以完成,且每个工人只能完成一道工序,其他人是不能互补的。开工作室难,组成一套班子难,寻求维持发展更难。

笔者:陈老师,您如此痴爱雕塑,在您的心中,雕塑究竟是什么?

陈新元:这个有点难讲,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总是不能满足于画的平面感,无论怎么画都觉得不能尽兴,直到遇到李宇翔老师,我才知道我内心里想要的就是雕塑这个立体艺术表达形式。在我的眼中,雕塑是具有灵性的、是活的、是有思想、有内涵的一种艺术。雕塑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没有思想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不具备这些内涵,雕塑作品自然也就没有灵魂与内涵可言。通过一件雕塑作品反映一个雕塑艺术家全部的思想与文化修养,这就是我追求雕塑艺术的动机与目的。

笔者:您认为雕塑的意义是什么?

陈新元: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历代的雕塑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人类立体形象的历史。雕塑作品可以抒发出雕塑家的思想情感,可以凝固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事件,把瞬间的文化永久地传承下去,雕塑也是一门“集众美”而生的艺术。雕塑艺术家可以进行艺术构思,塑造出集众美于一身的人物、动物或其他艺术雕像,呈现给世人,以寄托雕塑家向往美好之情。

当然,生活和艺术之美是有区别的,故乡人生活中那无奈的眼神、悲怆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压弯的腰脊及坚强的性格等等,都深深珍藏在我的脑海里,藏民族以顽强而又超然的生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我一直为这种不可抗拒的魅力所震撼。我以我的理解方式,尽全力塑造出我的父老乡亲和藏族同胞的平凡质朴与勇敢善良的立体形象。经过了近40年艺术苦旅的锻造与磨练,奠定了我的创作主题与风格,这是我用一生的精力和心灵去雕塑的永恒题材。通过雕塑这“凝固的文化、凝固的诗、凝固的音乐”的艺术方式,来把家乡一些美好的人和事传下去,让更多的后人去了解家乡人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记忆中的奶奶是穿着大襟衣服,挽着发攥,小脚;爷爷是长胡子,整天举着个旱烟袋,那时候的人穿的鞋子是直的,可以双脚互相换过来穿,裤子是大裆裤,也是两面互相换过来穿的,等等这些都已经消失了的形象,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里,只有雕塑作品可以做到立体直观地传下来。如《庆丰收》通过多种姿态的人、农具来呈现出以前农村人在打麦场上劳动的情景,具体又直观。

笔者:展厅里的这些雕塑作品都是您回来后制作的吗?大概有多少件?

陈新元:是。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雕塑出来的。现存的大概有二三百件吧。目前我有一个心愿,想捐出一部分雕塑作品,以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圆我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愿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竟然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捐赠这些作品。

同时,我真诚地呼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扶持一把雕塑界的民间艺人们,为他们的发展助一把力,这些处在迷茫路口的雕塑艺术家们会以百倍的真情回馈家乡的!

对于未来,我充满创作激情,也有很多新的创作计划。根据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的《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的指示精神。我将改变传统创作思路,计划设计、创作一批既美化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又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雕塑作品:首先,我想以23位“两弹元勋”为题材,进行一组雕塑创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筑强国梦;其次,以青海和平解放为题材雕塑创作“青海解放纪念碑”,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安享和谐盛世的同时,不忘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弘扬主旋律而更加努力拼搏;第三,以百姓日常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攫取素材,用唯美的手法,创作一些雕塑作品,来反映青海人民的团结、和睦与蒸蒸日上。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雕塑艺术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尊优秀城雕作品,以具象形式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可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并触摸到城市的文化脉搏。比如:以“三江源(中华水塔)、中华对角羚羊”等为题材的雕塑作品,讴歌青海生态保护这个主题;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创新、设计、制作一批美化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雕塑作品,为宣传大美青海,吸引来更多的省内外游客,为推动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一抹色彩。

笔者:几十年来,陈新元用心灵雕塑岁月,雕塑已成为他全部的生命,支撑着他的灵魂!他平静而又自豪地说:“为追求雕塑艺术,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的家就是工作室,工作室就是我的家,我把所有的资金与收入都投入到了雕塑艺术之中,但我无怨无悔。”

在近40年的雕塑艺术创作生涯中,他认真地以心灵雕刻岁月,不断地将实践提升为理论,编撰了《藏传佛教艺术初探》《藏传佛教艺术造像一千种》《铸金属工艺品研究》等论文、专著。真正做到了“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活得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雕塑家新元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雕塑家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