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路上的故事

2016-05-14 06:40程起骏
群文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养蚕丝绸罗马

程起骏

三、“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四个字响彻世界!

丝绸之路是联结世界各类文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与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古国的文明相识相知、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它孕育和催生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发明创造,一些影响人类的思想流派都产生在丝绸之路的各枢纽地带,并最先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众多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大发展;诸多古代曾转动过历史车轮的伟大人物,如亚历山大、成吉思汗、铁木尔等,都在这条道路上纵横驰骋,造就伟业。因此,时至今日,经数千年的拓展、延伸和升华,丝绸之路已成为全人类的一份精神财富。世界各国人民都给丝绸之路以极高的评价。著名的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先生在他的专著《东西文化交流史》中写到,“丝绸之路即使说全世界的历史都与之有关,也不为过分”。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在中国人的脚下。是中国人首先迈出了第一步,其后,有各个国家,各种民族,各种身份的人走上了这条路。由此,丝绸之路就越走越宽广、越走路越长、越走越红火!

但是,“丝绸之路”的命名却是一位德国人。他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年),出身于普鲁士名门贵族世家。他自幼聪慧好学,富有冒险精神。他对地质学犹为着迷,因此,他报考了柏林大学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亚洲。其时,日本帝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状态后,终于实行开放政策,即脱亚入欧,于1854年与美国签了第一个对外贸易协定。当时的欧洲强国普鲁士政府不甘落后,于1860年派出一支考察队。该队的任务是考察普鲁士与中国、日本、东南亚诸国签定贸易协定的前景。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是这支考察队的成员。他随考察队到过多半个亚欧。考察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诸多方面,学术收获极为丰厚。使他在行万里路之后,形成了重大的学术理念和心愿,即在他已经到过的十多个国家中,唯有当时还在行闭关锁国之策的中国,有着谜一样的吸引力。从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看,中国是当时所有知名文明国家中人们了解最少的国度。他决心要对这个古老、文明、神秘的国家做一次深度探索。他怀着激动和敬畏之心,开始了一次让他最终名震世界的考察之旅。1868年到1872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18个省中的13个,一路惊险不断,几次出生入死,因为其时正值同治年间,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清军与太平军鏖战之时,但是为学术献身的精神激励着他,终于度过了一道道险关。他从东部的贸易大都会上海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从蒙古大草原到南部诸省。他踏访港口、码头、商家、村镇、作坊,与中国各地的商人、工匠、贩夫交谈,“他脖子上总用绳子挂着一支长长的铅笔。”不停地问着、看着、写着、画着、思考着。他将所见所闻所思的事,都一一记录在册。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最为关注的是人文领域。而最吸引他眼球的是丝绸。养蚕、种桑、缫丝、织绸、刺绣以及与此有关的古老神话传说、祭祀“蚕宝宝”的民俗活动等。这种遍及大江南北的养蚕制丝生产活动,民风民俗以及各大码头上堆积如山的丝绸织品,震撼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灵,甚至使他入迷。回国以后,他潜心研究从中国带回的数十卷笔记。最终编成五卷著作《中国》。这本有关中国地理人文的巨著,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使他一举成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中国》一书中,他给中国丝绸以很高的评价:“东方绚丽的彩霞”。并且是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世界性的命题:“从公元前127年开始的,中国与河中(指中亚两河流域)经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线”,被他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命名,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1910年,德国著名的东方学家艾伯特·赫尔曼主张把这一名称的涵义延伸到叙利亚;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其所著中提出:“丝绸之路是人类自古使用的远距贸易路的总称。”他的这个学术见解很有道理,因为在汉代大规模外贸兴起之时,中国与北方匈奴,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西方向的中亚、中东远至北非的埃及、欧洲的罗马帝国等地区和国家,就有了以丝绸为主的规模贸易活动。因此,丝绸之路所覆盖的面积、国家、人口是任何一条国际贸易通道无法相比的,其主打商品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麝香、纸张、金银器、各种药材、南北特产,品类繁杂、数量庞大,难以细说;而丝绸之道是双向流通货物,产之印度、西域、中亚、北非远至欧洲的各类货物也都源源而来。这一来一往,东方与西方的物资文化交流延续了数千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丝绸之路功莫大焉!

作为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慧眼独具,看准了这条国际贸易通道的核心所在,加以冠名,名留史册。这次命名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枚生命力最强的硕果。

李希霍芬是近代中国地理学研究先行者之一,其学术成果享誉世界。因此,他曾任欧洲最高学府之一的柏林大学校长,德国地理学会会长。德国的学术界认为他在学术上达到的成就,可与伟大的普鲁士科学家冯·洪堡相比。

自从丝绸之路登上学术殿堂后,随着中外学者的考古发掘和有关史料的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越来越向上推移,范围也越来越向四方拓展,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丝绸情况,绘制了一张陆上丝绸之路简图,图中标出从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各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直达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全长7000公里,这是汉代的陆上丝路。其后,在此线的周边不断发现南北朝至唐中期的丝绸物,丰富和拓宽了这条丝绸主干道的内涵。笔者在图中武威敦煌之下方标一星,这就是青海柴达木都兰县的大致方位。1982年起,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二千余座的古墓群,出土大批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的丝绸,其数量、品类、品位及文物的整体价值与图上各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允在下之后专文呈述。

这幅图上标出的发现古代丝绸的地方西至地中海东岸的港口。所发现的丝绸多为东汉至唐代之物。实际情况是丝绸在西周之初就可能到达了埃及。《新华文摘》1993年6期《世界文化之窗》刊出一则题为“3000年前埃及已用中国丝绸”的消息:“奥地利科学家发现,埃及人从中国引进并使用丝绸的时间比原来估计的早得多。奥地利科学家最近在研究一具埃及木乃伊时发现其头发中有异物。经用电子显微镜分析,异物是丝绸的纤维。这具木乃伊是3000年前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期的一名30至50岁的妇女,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埃及人已使用丝织品。科学家们指出,当时除中国外世界上无其他丝绸生产国,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的产品。”

3000年前的埃及文明昌盛,其贵妇们已用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那么,这些丝绸是来之陆上丝绸路,还是海上丝绸路?已无法考证。也许陆上、海上两丝绸之路同样古老。

当中国的丝绸传到欧洲的心脏希腊、罗马和埃及时,很快就受到国王、法老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青睐,进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热捧。由此,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丝国)。罗马地理学家斯脱拉波(公元前64—21年)引用希腊史学家亚波罗多刺斯的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地处中东的大夏国王拓土至“赛里斯(中国)”。说明东周时期即有丝绸商贩往来这道上;有商业就有市场,在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后几世纪,罗马城内多斯克斯区,就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而且品类繁多。罗马时的博物学家普休尼(公元23—79年),在其著作中写到,赛里斯(中国)将丝织成绢锦等贩运罗马。简言之,罗马人、埃及人都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最初为权贵们的专用品,其后才成为平民百姓也可用的物品。罗马史学家马赛里奴斯(公元四世纪)写到中国丝绸时说“昔时吾国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之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既然“走夫皂卒”也要衣丝绸,其市场需求一定十分旺盛。他们不但生时穿戴,死了还要随葬,这就使从西安到罗马的丝路沿线先后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丝绸的原因。夏鼐先生写道:“意大利境内气候潮湿,古代织物不易保存下来。但在当时罗马属下的埃及境内的卡乌和幼发拉底河中游的罗马边城杜拉、欧波罗,都曾发现公元四世纪左右时候由中国丝制成的织物。第五世纪以后,在罗马属下的埃及和叙利亚各地出土的利用中国丝在本地织制的丝织品更多。”这段话的要旨是到五世纪时,罗马的属民们不但进口丝绸制品,还进口中国蚕丝自己织制丝织品了。

那么,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何时传到国外的?罗马人有一传说,罗马皇帝垂询诸臣下,丝绸这么珍贵而又美丽,它是如何产生的?无人以对。最后有一祭司说,中国丝是树上长出来的。虽然这位祭司博古通今,大皇帝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便派出两位智足多谋的修道师到中国。这两人很快就弄清楚了丝是怎样产生的,关键是要有蚕种。两人便将蚕种藏在空心手杖中,带回罗马都城复命,从此,罗马人开始也养蚕制丝了;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行到瞿萨旦那国(今和阗)时,听到此国的老人说,很早以前,中国的一位公主嫁与和阗国王,迎亲的国王向公主私下求情,请她发慈悲心,务必将东国的蚕种藏在她的帽子中,赐福于敝国之民。公主答应了夫婿的请求,果然,出国境时,“海关”人员不便搜查公主的帽子,就这样蚕种就落户到和阗,其国的养蚕制丝业由此兴旺发达,名震西域,并传到他国,此事记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于这则域外及和阗的传说,夏鼐先生是这样看待的,他说,汉初禁止商人们穿戴丝绸,史书有记,这是因为在当时,丝绸十分珍贵,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对商贾们的一种抑制措施,不久即废。如此看来,笔者认为域外与和阗有关引进蚕种的传说,应是表达了域外与及阗养蚕者对蚕丝源头在中国的追忆与认可,饱含着敬畏和珍爱之情。

据史书记载,养蚕缫丝的技术数千年来都是中国的专利。直到公元前夕时才首传至朝鲜,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其后传入印度、欧洲。如今世界上生产蚕丝的国家已有近40个,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多。

是中国人把养蚕缫丝的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市场的活跃发达,千年不衰。有的国家在引进养蚕缫丝技术后,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发展出了富有民族地方色彩的丝绸制品。如波斯织锦,在唐代名闻四域,其织法、设色、图案无不来之中国又不同于中国的丝制品,成为那个时代波斯国的大宗商品。

养蚕缫丝经数千年的积淀,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光耀五洲四海。

参考文献:

[1]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M].科学出版社1979年.

[2]马曼丽,樊保良.古代开拓家西行足迹[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猜你喜欢
养蚕丝绸罗马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嫘祖养蚕的故事
养蚕记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阳光房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丝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