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宗志 王妮
摘 要:研究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中知识层次较高的部分,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的意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6-0003-04
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兴起是最近十来年大学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动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活跃于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等大学事业的各方面。他们对于完善学科队伍、提升科研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等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在进行着深刻地重组与调整,影响着每一个社会群体。研究生群体作为其中知识水平较高的部分,同样也深受转型期实践与价值观的冲撞与洗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汇流国家、社会、公民三方价值取向,标志着国民思想校园文化应有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校园文化软实力”。高校作为我国培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研究生充当核心价值观中的研究型、知识型群体,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之中,值得探索思考。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为主线,在肯定和总结研究生校园文化积极方面的同时,从多个角度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独有的特性以及研究生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有独到之处的“培育共同体”模式。
一、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研究生校园文化作为大学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的精神支撑。从主体特征、生活特性、学术特质以及创新特点而言,研究生校园文化特指以校园文化为基础、以创新科研为重任,在研究生及其导师和大学各个组织的相互影响下的一种大学亚校园文化[1]。从校园文化结构上,研究生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次生形态,具备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地位与校园文化功能,能够发挥相对独特的校园文化影响。在校园文化内容方面,研究生校园文化以研究生的科研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文娱活动为基本要素,涉及面广,是研究生大学生活的精神升华。就校园文化特质而言,研究生校园文化定位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是其根本特质。换言之,没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特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校园文化。但是,当前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并非按照如此标准进行建设,而是存在不和谐的“四重四轻”现象: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学术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一)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研究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倾向也反映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塑造方向。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多数大学都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增强了办学力量。尤其在办学的硬件设施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新建、改建与扩建,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一些大学对研究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点只在外在的物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只是重视物质环境的美化,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塑造与提炼。不少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徒有其表,缺乏人文内涵与校园文化色彩。研究生虽然知识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但是仍然难以通过物质环境体会到校园的精神内涵,缺乏精神上的归属感。
(二)重学术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
研究生群体的教育模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本科生的教育是群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大课集中教学的灌输式,而研究生的教育凸显师徒式,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成为一种常态。研究生多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与学术创作。学术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与学术发展。在学术压力下,研究生的课外活动主要以学术活动为主,多为参与各地的学术论坛、学术竞赛以及学术讲座等,形式内容均较为单一。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唯学术是从的狭隘与偏颇,容易使研究生形成较为狭隘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文化观。研究生校园文化原本应该具有个性与特色,追求哲理性与艺术性,应当对研究生的社会性、道德性及其公益性人格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而一味地只是重视学术活动的策划与举办,忽视培养研究生鲜明个性、特色与差异的校园文化活动,显然无法达到该有的效果。
(三)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
研究生校园文化中重要的培育环节就是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近些年来,研究生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成绩斐然,但是其中很多高校在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只重视专业知识培养,忽视道德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对研究生在德育内容、方式及目标上几乎沿用一个固定的标准与模式,以单一的理论灌输与知识传授来约束学生,忽视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缺乏政治使命感与责任感,只重教学,不重育人;只重学术,不重政治;只重知识,不重思想。这样的研究生教育类似于无“人”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校园文化中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其对道德文化的需求,也造成了研究生道德素质存在缺陷的问题。
(四)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由于研究生年龄大、思想较为成熟、个性与自主性较强,同时班级概念弱化,使得研究生的集体意识以及规则意识淡薄,自我意识较强。因此,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建设需要硬性制度管理与柔性校园文化建设双管齐下。一些学校只注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形的硬性因素,而忽视无形的柔性因素。在研究生培育过程中过于强调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强调约束性,执行标准过于严苛,过于放大制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性化。这样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学校制度规范的僵化、呆板与机械,忽视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培育应当是以人为本。过于重视硬性制度管理,强调标准化,不注重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无法营造良好的柔性校园文化诱导学生,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人情感化以及关心帮助等柔性管制手段,缺乏对研究生的情感关注与温情关怀,研究生无法产生对硬性制度的情感共鸣与认同,从而容易导致制度功能的异化。
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中“四重四轻”的不良现象,实质上也是价值观的失范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建设和谐世界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校园文化的交融渗透,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产生了思想混乱与价值观错位,如拜金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道德缺失等价值观。对此,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生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将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精神灵魂,是当下中国社会理应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大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发展壮大,研究生数量增长迅速,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高素质知识型群体,所发挥的群体作用也愈加显著。因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助力研究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辨明是非,成为才高行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成为当下一个迫切的研究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提升研究生道德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力量
研究生原本是国家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伴随而来的更有各类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学术失范、道德沦丧、信念淡薄等思想顽疾出现在部分研究生群体中,这固然与研究生文化建设中有失偏颇的“四重四轻”取向有关。少数研究生甚至心生执念,以身试法,终酿悲剧,如此前震惊全国的南昌大学“制毒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是部分研究生价值取向扭曲导致的悲剧案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导向标,不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更能实现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从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文化强国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研究生的文明生活提供正确科学的价值导向,也能为研究生的社会行为,尤其是人际交往的和谐提供重要保证,更能为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繁荣富强提供精神动力。
(二)强化研究生社会主义信念,引领社会进步思潮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英力量,研究生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程度,将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与否,因此必须强化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领社会进步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总结与概括,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研究生文化塑造与培育以及其价值观认同的核心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当代研究生需心怀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筑牢思想基础,切身体会自身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从而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承当社会责任。然而,当前的研究生文化中仍然出现了些不和谐现象。少数研究生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抬头,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沉淀自身,回报社会,而是为了获得晋升的筹码或者高企的敲门砖,凡事以个人利益为最高追求与最大理想,忽视共同理想。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经历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当前的研究生校园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并且引领,指明研究生的前进方向,培养研究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鼓舞研究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引领社会进步思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三)坚守研究生校园文化,抵御外来思想渗透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趋深入与频繁,其价值理念也在逐步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这一历史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同双刃剑,给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与相互理解的机遇,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融合,迸发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为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新一轮的殖民侵略——思想渗透、文化侵略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在谋取经济霸权的同时,以‘人道主义为幌子,企图完全用西方的价值观、自由观以及民主观等观念取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更为隐蔽的文化渗透”[2]。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开放创新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与治学方式使其对西方文化的感知异常敏锐,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以及校园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使得他们无法总是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加以甄别剔除,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的偏颇。因此,对待西方文化,研究生群体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容纳、学习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意剔除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正确对待西方文明与价值理念,从而坚守研究生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高地,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以实现其凝聚力,引导研究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多元文明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多数国家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一现象亟须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国家文化力量,引领社会进步思潮,抵御外来思想的渗透。正如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言:“一个社会只有根植于某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它的稳定存在与后续发展才拥有坚实的基础。”[3]基于此,增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增强研究生国家认同感,集结研究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支柱[4]。任何国家、民族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生成都是对“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历史呼应,并以理想的方式融合并引领着这个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历史进程[5]。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只有文化发展才能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生命力,尤其是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路径
费孝通在晚年时期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理论,认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生成过程及其所具备的特色和发展趋势[6]。从当前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的“四重四轻”价值失范现状不难看出,无论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还是研究生本人或是其他相关人士等都普遍缺少研究生校园文化自觉。换言之,虽然当前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在不断的生成与发展之中,但是仍然具有自发性特征。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校园文化,既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又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需要,克服当下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瓶颈因素,探寻有效路径应当着力于构建引领的“培育共同体”模式。
(一)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群体价值观方面的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制度,组建师生协同合作的培育共同体。这种协作是指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以导师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师生之间协同合作、互相促进的状态。它包含导师间、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导师间的协同合作指高校根据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与学生实际情况组合成导师组。 导师组不仅要以传道授业为己任,更要以身作则,发挥师道尊严的道德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7]。另外,高校也需充分发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作用,辅导员担任生涯发展导师,引导研究生认识自我,拓展自我,制订科学的人生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担任学业发展导师,引导研究生自觉投入学习与实践,筑牢专业基础,养成基本的专业素养。同时导师队伍中还需加入企业管理人员,社区负责人等社会工作者,担任实践发展导师,引导研究生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操作深度融合,学以致用,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全方面培育与提高研究生素质与能力,进而净化研究生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提供基本条件。学生间的协同合作指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能够以全面提升自我为共同目标,充分利用校园中各种交流平台,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合作实践。尤其是利用好校园广播,图书馆,宣传栏等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校园正能量,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师生间的协同合作必须以导师间的协同合作与学生间的协同合作为基础,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探索与理解,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8]。导师通过鼓励研究生利用所学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走基层等,真正引导研究生到人民群众中服务,锻炼并且汲取劳动智慧,同时也可以彼此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触动心灵,激发励精图治的决心与勇气,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二)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方资源平台的作用
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平台延伸至社会领域,构建多方资源协调统一的培育共同体。其中,这一模式下政府应当发挥主导推动作用,调动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聚集效应,促使学校、社会与企业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组建完善同地区发展与研究生培育相适应的培育工作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遗漏,务实高效、科学运行的研究生培育网络平台;出资优化校外场所建设,搭建培育活动的网络平台;开展督导评估,开展对相关活动的定期督导评估,对于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中的不良做法及时发现,督促改进。高校作为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当发挥中枢贯通作用,除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价值观的塑造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专题讲座教学、讨论教学、对话教学以及革命基地实践教学等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外[9],还要在政府的指导与推进下,根据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方向,融合政府、企业及社区的力量,产学研高度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以及志愿服务基地,以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将研究生校园文化培育发展平台真正延伸至社会平台。社会各界要注重树立社会典型,引领社会风尚。这一举措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需要,它将有助于宣传正能量,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指导研究生形成正确言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企事业单位也要与高校积极配合,将其选拔人才的基本素质标准,尤其是价值取向方面的行为标准融入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如将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纳入到人才选拔中,建立道德诚信档案,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地融入到研究生校园生活。
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引领研究生校园文化具有凝神聚气的功能。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的向心力与践行力,才能从根本上认清并克服“四重四轻”问题,从而实现研究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淑锵.研究生校园文化述评[J].中国电力教育,2009,
(23).
[2]桂兰晓.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
文化自信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3][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
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09.
[4]梁龙.研究社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及对策研
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5]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兴国之魂——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
[6]纪念费孝通诞辰95周年:费孝通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
[N].光明日报,2005-11-01.
[7]梁伟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思想教育
[N].吉林日报,2013-03-12.
[8]胡建军.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N].光明
日报,2015-03-30.
[9]柳礼泉,陈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探
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