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6-05-14 00:44朴春德曹丽文朱术云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

朴春德 曹丽文 朱术云

摘 要: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输送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文章从当前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出发,构建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提出了完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6-0007-02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和国民经济对高层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教育部于2009年下达了以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地质工程是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解决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及矿产能源等方面问题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的各领域尤其是防灾减灾、资源勘探方面迫切需要地质工程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因此,科学地培养新一代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各大高校经过六年的探索,在优化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尝试和经验总结[2]。随着地质工程领域学科间的深入交叉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不健全及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3-4]。基于此,本文以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研究目标,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工程实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为掌握扎实基础理论和适应现代工程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一、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未突出实践性

地质工程专业涉及的范围广、研究方向众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包含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源地质及地下水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虽然各研究方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但在培养方案中对各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方面缺乏明确要求,未突出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性。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以地质类理论推导和建模课程为主,反映工程领域新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实验和方法论课程较少,锤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缺乏。第二,由于各研究方向均采用地质工程领域通用课程内容,导致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针对性不强。第三,选修课程中所供选的课程种类少,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所必备的法律法规、工程管理及报告写作等课程内容欠缺。

(三)授课方式不灵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要求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有效地落实。其主要原因为:第一,“双导师制”未完全贯彻,课程教学主要以高校教师授课为主,来自工程现场的工程师授课较少。第二,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方式以“满堂灌”的理论推导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与引导。第三,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专业方向每年的招生数量有限,很多课程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实行大班化教学,这不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环节不规范,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

工程实践作为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让学生适应社会、了解工程现场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受实习场地、培养习惯等影响,实际培养方面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模式,以课题研究代替工程实践。而目前的培养方案对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及成果提交等没有严格的考评方法,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则流于形式。

二、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受高校教学环境的封闭性,高校与职业部门、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培训平台,从而培养方面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工程行业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需从主体单位合作共赢角度,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及工程企业等参与的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培养掌握先进工程技术和符合工程企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关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以下功能。

图1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平台

(1)完善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制”。通过协同中心的企业资源,把工程实践多、设计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使授课内容反映现场实际问题,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实现仪器开发和技术创新。开放实验环境中研究生充分接触和利用仪器设备,对课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实验得以论证,从而消化和吸收理论知识。根据现场工程问题的需求对原有仪器进行改造升级或开发制作,实现研究生创造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

(3)培养技术标准、专利文件及工程报告等的撰写方法。针对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只看不动”的现状,基于项目驱动和工程实践要求,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工程企业的研究方案、项目论证等环节,撰写技术标准、专利文件及工程报告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完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引导职业发展规划

对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各研究方向,把讲授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对公共必修课方面,完成国家指定课程前提下,设置学生外语实际交流能力的课程。专业必修课方面,改革课程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体系,大幅提高专业讨论类课程的比例,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讲座和研讨类课程,拓宽专业领域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选修课设置方面,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加强工程实践训练课程。选修课程结构上,应设置人文类、方法论及学科前沿课程,并允许和鼓励学生跨系、跨学院选课。通过开设工程报告写作技巧、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书面报告的撰写方法和在工程项目中管理和沟通技巧。对课程体系,应根据知识的时效性,适时增减和调整课程内容。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强化职业素养训练

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方式分为研讨式、探究式及项目驱动式等三种。对工程案例分析和地质方法论等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工程测试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将采用探究式教学,基于开放实验室平台,针对课程或课题中的研究问题,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仪器操作及结果分析等过程,将科学问题进行解析。实验过程中以2—3人作为小组,通过成员间对疑难问题的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对工程实践和毕业论文阶段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按项目周期与研究生培养学制相匹配的原则,围绕工程企业的技术问题,通过收集资料、研究方案设计、现场实践及成果总结等项目实施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深入工程企业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创新

突出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指向性,基于研究生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校外导师和工程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核心目标。强化校外导师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让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等全过程,熟悉和掌握工程企业的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撰写工程项目报告、专利文件及行业标准等环节,使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对论文选题和毕业论文,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

(四)注重培养过程考核,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研究生培养阶段将评价内容分为课程成绩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和毕业论文评价三部分。基于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指标性,打破“一考终身制”,将课程成绩分为口头汇报和书面评价两部分。其中口头汇报方面,根据课程要求布置演讲和课堂讨论等内容,对知识创新点和团队中个人贡献进行评价。书面评价包括小组作业、案例分析及期末成绩等部分,并对各部分给予适当的分值。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知识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践能力评价方面,将论文和专利数量、项目设计方案和结题报告等作为指标引入考核内容,并根据与毕业论文内容的相关性和研究水平,评价实践成果。在毕业论文评价方面,对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等各环节着重考核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及论文的实用性,严格控制通过率。为避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积极引入校外专家的盲审制度,并规定外审意见在总评中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芦鸿娟,刘成林,季汉成等.地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

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3,(2).

[2]章晓莉,郁诗铭.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

反思与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3]陈小露.丹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

2013,(4).

[4]黄文涛,赵学增.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述评及启示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子午工程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