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

2016-05-14 03:39朱春花
学理论·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培养

朱春花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在国内外分裂主义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更多地以网络为媒介不断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新的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7-02

网络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代表,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大学校园,网络成为高校广大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断发展的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意识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民族国家观念模糊,缺乏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忧患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迷茫,民族责任感消失。在网络时代下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各种文化的“同意性”和“共通性”不断增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共存发展。這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开始弱化和模糊。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不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灌输他们的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达到“西化”和“分化”他国的目的。网络上的信息90%是英语信息,英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天天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导致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减弱,民族自信心削弱。网络的“垃圾文化”严重腐蚀着青年的心理,不少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他们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民族责任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迷茫。

二是对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排斥其他民族,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互联网表达的自由性、交流的平等性使大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得以尽情抒发。许多网站,尤其论坛、博客、校园贴吧和QQ空间、微信等,成为青年学生表达爱国情感,探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要阵地。青年人的这种爱国情感随着网络的兴盛,表达也越来越强烈。但也存在着青年学生在表达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时有非理性的特点。他们面对诸多的政治冲突,在互联网中表达过于偏激,仅仅是情感的抒发与宣泄,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高度。他们民族意识的网络表达具有自发性和非组织性。网络的虚拟性使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导致了网络民族意识表达的随意、极端。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在互联网中面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却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问题时不知该怎样做,甚至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都做不到。同时还有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强权和霸权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强化狭隘的民族利益,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从意识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企图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华民族的目的。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打造民族的脊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民族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观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熊锡元认为民族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即族体自我。二是“在国家的生活中,在和不同的民族交往中,大家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金炳镐教授说:“民族意识具有自识性、内聚性、向心性、互容性、趋优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民族意识反映了一定的民族主义,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解释“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1]我们所指的民族主义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捍卫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青年民族意识的主流是激进的全盘西化的情绪,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激进的西化主张的渗透下,终于汇集而成了对现实政治及政权的冲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深深地为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所震撼。”[2]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迅猛发展,旧体制弊端的批判以及对民族意识的复兴是这种反应的基本方式。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在国内外分裂主义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更多地以网络的方式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导致他们的民族意识观模糊。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疆独”、“藏独”,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观。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各种新的社会思潮蜂拥而起,给大学生提供各种不相同的价值观甚至互相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很多人这时似乎陷入了“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因而无所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在文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走向趋同,他们接受的是英语文化,过的是英语国家的节日,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不够,开始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并且对民族的认同感减弱,民族自信心削弱。网络的“垃圾文化”严重地腐蚀着青年的心理,不少学生形成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颓废主义,他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弱化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意识,自我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矛盾加剧。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不断地冲击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精神文化,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强权和霸权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强化狭隘的民族利益,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从意识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企图达到“西化”和“分化”中华民族的目的。这使学生在民族意识的价值选择上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其价值观、生活方式、不加取舍全盘吸收,并从行动中释放出来;要么一味排斥西方文化哪怕是优秀文化,视其文化如洪水猛兽。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民族意识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意识对加强大学生民族意识教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网络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健全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发挥信息服务与交流沟通能力。校园网特别是BBS论坛是大学生思想情况的“晴雨表”,可以及时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进行正面教育,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将网站变成“红色网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如道德模范事迹等围绕在学生周围。在网站中向大学生介绍党的基本知识,指出大学生党员的标准与要求,利用网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以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为典型,宣传和学习其事迹,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增强民族责任感。针对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要加强国情教育,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中国仍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正确看待当前我们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针对国际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要加强国际世情教育,使青年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局部的一些不安稳因素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民族忧患意识。孔子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忧患意识是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的恒久主题,是我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增强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凝聚力。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由于互联网是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空间,互联网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污染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因此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一是采取制度与教育相结合。二是技术监控与人工监控相结合。三是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3]。

第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利用网络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在网络中开展历史经典名著选读活动,研讨儒家伦理,寻回民族精神,重植文化之根。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最终培养民族精神。同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人性化服务,例如在解答学生网上的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坚持问题解答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语言运用尽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同时多送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语,把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学生。我们还需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设具有互动性、开放式的各种类型的咨询信箱,利用校园贴吧、留言板、QQ群、微信群等工具开展在线交流服务。例如:开展网上班主任、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心理测试与咨询、网上校园生活指南、网上学习咨询等一系列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现实问题,加强校内的舆论引导,纠正错误信息。

第四,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门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面对面的教育。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网络为阵地,通过网络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它不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因此,建立一支既要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保证网络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撑[4]。高校要充分使用网络教育手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观,产生民族归属感、尊严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文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0.

[2]房宁.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6-198.

[3]彭建国,刘翱.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途径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

[4]乔湘平,陈艳飞.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7(1):167.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培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