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宁
摘要: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任务驱动K-&学模式仍然存在着体系、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从理论和现实需求上分析了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针对当前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从实践平台建设、资金保障、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供高职院校参考,以期通过保障机制的建设为实施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保障机制
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从理论课程的核心出发,采用任务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任务指导下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政的认知,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深化思想、拓展眼界,促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意识。在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推行过程中,许多现实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好地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且任务驱动式教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而,可以从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实施现状人手,分析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针对实施的问题构建促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构建实践平台,提供资金、制度等方面的支撑,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更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看,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学的目标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教育学的知行合一理念及德育学实践活动的特征三个方面为推进高职思政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上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思政课的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出了实践活动的基础性作用和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为依托,推行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是相一致的,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并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其次,从教育学的目标来看,促进知行合一是教育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知中感悟,在行中认知,脱离开行动的理论认知是不全面的,因而实践课程必然要成为理论课程的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从德育学的实践活动特征来看,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德育活动要求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察学生的行为,推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现实需求
1.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当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推进任务驱动式实践课程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目标,更是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所做的准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联系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当前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参与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因而在任务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促进效果: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
思政课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效。在诸多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能够得到推广和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高职学生获得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能在志愿活动、法制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对善恶的认知,更好地接触社会观念,学生在任务驱动式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展,在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勇于改革教学弊端,主动革新观念,敢于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因而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和优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正在不断深化当中。
(二)缺陷不足:实践程度较低,体系构建不健全
当然,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从学生和教师的反映来看,有部分学生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表示质疑,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比较枯燥,部分教师仅仅是将原先的理论课程内容加以转化,将教材内容改编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实施任务教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深度不够,实施涉及的范围较小。而教师也对表示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有待加强,教师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为:一是院校重视程度不高,实践课程实践体系性不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教学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许多实施程序和评价方式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二是院校经费保障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方式的推行有赖于资金和物质的投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并未给思政课实践课程拨付足额经费,且教师的教学经验尚不丰富,许多教学方式尚在探索之中;三是课程资源共享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推进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建设尚不充分,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不足,课程的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
三、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实践平台构建策略分析
(一)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开展多样化实践平台
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推进需要依托于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实践平台,对于课内实践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互动、积极探索。课内实践课程可以作为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场景模拟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如在法律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组织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扮演当事人、法官、律师等角色中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解决办法;如在职业道德课程上,可以让学生模拟招聘场景,让学生扮演求职者和招聘者的角色体会双方的需求;再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讨论任务,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专题在课下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在课堂上针对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短时作答,让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形成自身的价值认知,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
(二)充分运用校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出去”
校外实践活动也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反思和提问。在思政课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专业学习、思政理论学习结合较为密切的任务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例如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参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劳动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走出去”的过程深化认知、感悟社会。
四、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其他保障措施分析
(一)强化资金经费保障,建立实践课程专项经费
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充分重视思政实践课程的开展,要将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的落实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推进提供经费上和物质上的支撑。高职院校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难度之一在于经费不足,资金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是思政课改革的最大问题。因而高职院校必须要强化资金经费保障,建立实践课程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专项经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践活动经费,如参观考察费用、实践单位联系费用;二是实践活动研究经费,其中较为主要的是社会调研费用和成果结项费用。三是社团小组活动经费,主要是小组开展实践活动或模拟法庭活动时所需要的经费;四是实践基地建设费用,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强化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保证实践基地的持续运行。这些经费的来源不仅依赖于上级教育机构的拨款,也需要学校通过灵活的方式强化与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社会赞助、科研项目等方式充分调动多元化资源。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实践教学跟踪机制
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活动是院校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需要依赖于高职院校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提升组织管理活动的规范性,通过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联动作用,使院校的各项资源能够集中针对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制定统一的教学规划,将思政课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纳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方式、部门协调等内容的规定,为实施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同时要提升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实效,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跟踪机制,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发挥教学评估体系的作用,调动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利益,从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推行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教学项目,要强化教学的实效,优化教学进程,不仅从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出发,探讨当前实践教学活动的现状,同时还要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角度出发,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上、人员上、资金上的保障,通过保障机制的构建为思政课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