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辉
学校管理要注意促进教育公平、崇尚师德建设、恪守规章制度、维护主体权益、提升教育质量五个维度。作为新形势下担当培养下一代重任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如何在这五个维度上提升管理质量,是一篇考量教育管理者智慧的大文章。现结合个人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如下看法。
一、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方针
基础教育是构筑整个国家教育大厦的基桩,教育健康生长须先守住“底线”,这根“底线”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之“促进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最重要也是最为百姓关注的公平。办一所学校或管理一所学校是否趋向公平,关键是看百姓对这所学校依法行事的认可度。从学校的内部管理来分析,学生的入学、分班、转学、考试、升学,教师的交流、聘任、配课、工作量安排及评优评先晋升等是否按规章办事,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或手段、对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的管理是否按有关法律执行;从学校的外部管理来审视,学校的区域划分、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人员流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建设等是否做到了基本均衡或公平——这主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改革理念与科学统筹,但从教育的系统性管理来说,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必要的信息沟通,增强相互间的力量支持和智慧支持,这是学校实现公平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学校的制度管理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每一所学校都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管理的一大方针,在学校章程或各项制度设计中不偏不倚地把它调准,并在操作中设法保持它与其他维度的平行,面对有违章法、办事不公的行为要有捍卫公平的气概。
二、 以崇尚师德建设为标杆
教育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最根本的在于人的思想管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依法治校的本质在于促成人的思想灵魂的正确回归,在于引领教师职业感与道德感的人文归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这里的“明德”就是说,人生来便具有善良光明的德性,但却受到后天物质利害的蒙蔽和压抑以及各种现实环境的影响,这些德性往往会被扭曲,若适当地加以教育或规范,便能使“明德”显露出来。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具有一般人所拥有的共性;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有职业人所持的特性。不难理解,教师作为构成一个生命体学校的主导,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里程中充满着各种现实与未来、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挑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在新的要求、新的标准和新的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满足“教书育人”的需要,顺应明德的自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倒逼着师者首在立德。“教育首在‘立人,立人凡事后举”,鲁迅的思想同样反映了师德的首要地位。师德厚薄决定着立什么样的人,举什么样的事,也决定着怎么立人?怎样举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变革的指向来说,给特殊的职业人作出符合职业特征、满足社会愿望的法律性要求和“营业”标准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必须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是通过相关的法律确定“师德红线”、制定“专业标准”,并采取法规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性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来促成职业道德的正确回归。中小学校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命题,在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中,依据国家颁布的法规或有关政令,秉持公平正义,拉好“警戒线”,对照条款或标准,理出“项目”,列好“清单”,明确考核,放开监督,让每个教师手中有杆秤、眼前有红灯、脚下有雷区、脑里有标杆,言行举止不越戒线。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师德“研、训、育、评”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形成不越戒线的护栏。刚能制柔,柔能克刚,刚柔相济是管理取胜的秘笈。学校只有真正树立并落实好法治管理的首责与问责,教师才有可能铸就高尚的师德风范,并引领学生走上成就梦想的航程。
三、 以恪守制度管理为准绳
在学校的各项制度管理中,最易触及法律底线的就是财务管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道明了人存人亡的自然本义,可许多身败名裂的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本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破了人在钱财的获取上要合乎社会之道,这个“道”就是大家认同的规则性。任何事情不讲究规则,就会遭遇社会的谴责,甚至被自然所抛弃。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变异的社会中,一个学校的管理假如放松了警示教育、放宽了制度约束、放弃了廉洁自律,那就很有可能受到制度或法规的惩罚。我们知道,在财务管理上,学校的收支两条线都是带电的“高压线”。对此,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觉,时刻牢记:制度是“金刚石”,不是“橡皮泥”;规则是“铁笼子”,不是“稻草人”;法人代表对签下的每一张票据要负全责,要经得住考验,让自己和财务人员的步履远离带电的“高压线”。现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基层学校尤其是上千人规模的学校都有较宽裕的资金实力。袋中有钱怎么花?学校管理者要紧密围绕学校的建设蓝图,切实履行好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从讲政治、用法治的高度商定决策,做到“明细制度、计划报批、收支公示、费用审核、接受监督”,建立经得起审查的学校“台账”,让每一笔钱、每一分钱都流动在阳光下,让整个“家人”都为教学改革而卖力。
四、 以维护主体权益为主线
学校管理者要始终维护好自己与师生的合法权益,这是实施依法管理的一条管理主线,更是学校建设的一项大计。这条线有两个维度:保障儿童有学上、上好学,保障每一位受教育者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学生主体的“保障”维度;教师主导的“保障”维度在现实背景中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下,国家举众多力量、积众人智慧,聚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满足社会愿望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制定并颁发了学校管理标准及各层面、各学科的教师标准,同时设法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这些举措无不令人振奋,但我们也要正视当下教师在现实环境与可比领域中依然还处于弱势的现状。教师虽然有收获着耕耘梦想的热情喜悦,但也承载着努力追求的辛酸苦辣。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所导致的冲动言行带来的往往是“负荆请罪”和个人档案被“污染”的后悔,甚至还承受了索赔的寒心之苦;在网络时代,教师稍有不是便遭受被指责的痛苦和担忧,这已成为教师常有的纠结。试想:老师面对如此“镜头”或“帖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严教养,怕惹祸;少管教,不见效;放任自流,良心何在?于是忍辱负重,依然前行。除此,政策规定的教师该有的待遇包括福利在一些地方或学校往往不能及时兑现或足额发放,这也让更多教师心理失衡。对此,学校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心中的诉求,理直气壮地维护每一个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尊重事实面前更要尊重教师,保护教师的尊严和那份期待;面对困难与挑战要挺身而出,要据理力争加强沟通,要善于在观点争辩中大胆亮剑,设法打通妨碍教师安心工作的阻滞,突破阻碍学校生命体发展的藩篱。
五、 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升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强音,这个音符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分数高低不等于质量,奖项多少不等于质量,荣誉级别也不等于质量……它们都是质量外化的各种表现。教育质量是一个由可测因素、难测因素和不可测因素等组成的系统,因此,管理者要不断提高对教育质量的系统性认识,理清在质量的总系统中有哪些子系统,它们各自的制约因素与影响元素有哪些?既重要又关键的是什么?从培养人的目标取向来看,“教育质量”是在课程建设统领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构成,其间每一个维度又有许多评估要素。对此,每一位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尝试解读国家制定的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拟定操作办法,加强实践反思。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构成质量要素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短板,急需在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中深入研究、努力探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是落实质量管理的重心所在。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要坚持“聚焦课堂、聚焦学生、聚焦教师、聚焦问题”的理念,坚定质量提升的信念,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学环节管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教育过程、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追踪教育信息化技术、促进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发展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与课程文化建设之中,并将其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改革需要勇气,发展需要远见,管理需要谋略,实践需要执着。成功的学校管理是在“接地气”、“固本色”、“走正道”的秉执中延续的,是在“厚底气”、“守法则”、“聚智慧””的孕育中诞生的。五个维度并举,相辅相成是每个中小学生管理者都要关注并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