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总担心中毒

2016-05-14 09:09马志国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过分精神分裂症

马志国

心理症状:总是担心自己中毒

人到中年的谨慎,人如其名,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生活上谨慎小心,工作更是谨慎小心,业余爱好很少,朋友交往很少,只知道工作。谨慎在一个研究单位上班,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做事追求完美,为此得过不少奖励和好评。

但是,谨慎也遇到了麻烦。平时做事情总是反复检查,但又总是担心出错。更严重的是,只要是进口的东西,都会担心有毒,有病菌,别人做的饭不敢吃,别人给的烟不敢吸,别人倒的水不敢喝。只有在家里才感到安全。

近来,谨慎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正常生活已经受到干扰。家人担心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辗转联系后,开始了心理咨询。

在和谨慎及其家人的初步沟通中,我们建立了较好的咨询关系。这时候,谨慎说话虽然还是声音低低的,却能明确坦言:就是您给倒的水我也担心中毒。我知道不该这样,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想方设法控制自己,可越是努力控制,这样的担心越是挥之不去。这让我非常痛苦,我真担心自己会精神分裂……

心理诊断:强迫情绪的表现

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就是总担心有人伤害自己。乍看起来,谨慎的症状很像被害妄想,但深入分析后不难看出与被害妄想有实质的区别。被害妄想的实质是当事人对自己可能被害的事情确信无疑,不认为是自己的主观臆想,因而总是为有人会害自己而痛苦。而谨慎总是担心自己受伤害,知道是自己的主观臆想,知道不该这样想,就是控制不住的担心,因而产生痛苦。可见,谨慎的症状不属于精神分裂症症状。而且,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可能主动求助,顺利合作。就此进行沟通后,谨慎和家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那么,谨慎的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

谨慎的上述表现属于强迫症状,具体到他的担心被伤害,担心被咬伤,担心中毒,属于强迫症状中的强迫观念。所谓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件事、某句话等。有一种强迫观念叫做强迫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合理,却难以摆脱。比如,担心说错话,担心伤害别人,担心受到细菌的侵害或毒物的污染,担心会发疯。很明显,谨慎的症状正是这种强迫情绪的表现。而这种强迫情绪的背后,是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

强迫症状的背后,往往是某种生活冲突或压力。就是说,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困扰或压力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形成难以化解的心结,往往会转化成某种与问题似乎不相干的强迫症状。比如病根在心上,症状却出在脚上。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置换作用,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

半年多前,也就是谨慎出现强迫情绪之前,单位考虑到谨慎的认真态度,特意安排他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可是,这项工作给谨慎增加了压力。随后,也就是谨慎出现强迫症状前不久,一天晚上值夜班,一个人面对电脑做观察记录。突然,仪器出现故障死机,数据没有了。夜半时分,突然的意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让他非常紧张。虽然工作上的意外事故得到了补救,但是,他却陷入了恐怖情绪之中。偏巧随后发生了两件小事。一次是和同事外出,一只大狗从身边经过,吓得谨慎心惊肉跳。另一次是和同事外出吃饭,回来上吐下泻。谨慎回忆说,从此之后就开始担心被狗咬伤,担心被人下毒,担心进嘴的东西有毒。

强迫症状往往具有心理自我治疗的意义。就是说,当事人不知不觉间想通过强迫症状的置换作用,来缓解或回避内心的某种焦虑,进行自我心理防卫。谨慎的情况便是这样,通过强迫症状的置换作用,让自己的心理能量转移到症状上来,在内心缓解或回避了工作挫折造成的焦虑和压力。被狗惊吓的经历,聚餐后肠胃反应的经历,正好成了诱因,帮他把心理能量引到症状上来。

心理背景:强迫型人格障碍

通常,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遇到强烈刺激或持续的心理压力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所谓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追求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生活中,这样的人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他们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他们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他们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重视细节而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情感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具体说来,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第二,不合理地要求别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第三,犹豫不决,常推迟或回避做出决定。第四,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思考,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第五,拘泥细节,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第六,每做完一件事情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容易悔恨和内疚。第七,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就可以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探源:管得过严与爱得过火

随着咨询会话的深入,谨慎谈到了自己的父母,谈到了从小父母给他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父母给了他这样的性格,让他内向老实、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有时候想喊却喊不出来。最后,他希望接待他父母的来访。

在与谨慎的父母沟通中,谨慎的父亲脱口而出:他妈妈对孩子太溺爱,才让孩子变成这样。谨慎的母亲当即回击:是他爸爸管得太多,才让孩子变成这样。

心理咨询中,求询者越是不经意间的谈话,往往越能反映问题的实质。谨慎父母这似乎令人好笑的对话,恰好反映了谨慎家庭教育的真实情况。谨慎从小接受的家教可以这样概括:一个是父亲管得过严,一个是母亲爱得过火。

父亲觉得,就一个孩子,可要严加管教。于是,给谨慎的全部教育就是管,管得过严。从小就对谨慎严加管教,严格要求,结果让谨慎变成了一个怯懦而拘谨的人。

而母亲觉得,就一个孩子,怎样爱都不为过。于是,给谨慎的全部教育就是爱,爱得过火。从小就对谨慎爱的无微不至。母亲这样爱的结果,就使谨慎越来越软弱依赖,总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即使谨慎成家立业后,母亲还是全方位服务。

通常,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从幼年开始,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会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就容易导致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对策: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对于谨慎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对策上需要标本兼治。

首先是治标。就谨慎的强迫情绪症状来说,治标的心理对策是顺其自然。

从前,谨慎自己对强迫情绪采取的所有对策,有一个共性:斗争,对抗,控制。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反而更挥之不去。

所以,需要换一种策略,那就是对自己的强迫情绪顺其自然,不加对抗,与之共存,允许它出现和存在,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此,谨慎领悟得很好,当下心里就轻松了许多,表示回去一定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

当然,为了缓解强迫症状,化解心理压力,也可考虑暂时适当调换一下工作环境,比如回到原来的熟悉工作岗位,或是压力比较小的工作岗位。

接下来是治本。要想彻底告别强迫症状,最根本的是从人格重塑上着手。

为了转化强迫型人格障碍,首先要改善亲子关系。在这点上,谨慎的父母要做出改变。我们交流后取得共识:一是坚持一个原则,放手,放手,再放手,父亲少一些管,母亲少一些爱;二是采取一个措施,尽快两代人分开居住,让谨慎和妻子、孩子这个小家庭单独生活。这对谨慎的人格重塑非常重要。

谨慎更需要积极的主动调整。一方面,积极进行认知调整。真正领悟到人生没有完美,生活总有不如意,成功总是相对的,只要努力了就足以自慰,心理上就已是成功。拿得起,放得下,洒脱些,豪爽些。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都应该有平常心。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行为调整。比如,结合小家庭单独生活,尝试多一些担当,多一些自主;再如,生活上多一些兴趣,多一些交往。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过分精神分裂症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