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16-05-14 04:43蒋晓路周晶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问题的提出扬州市

蒋晓路 周晶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批农民走出农村,涌向城市。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随迁子女也一起进入城市。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家庭条件、生存状况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诸多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因此,作者以求学所在地扬州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析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现状,从多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扬州市 农民工子女 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一)伴随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农民工子女逐渐得到社会关注。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源于农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一方面,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需要的生产者自然就会减少,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江苏某些区域受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成为农民工流出数量较多的地区。另一方面,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到来。

虽然当前我国取消了农业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户籍限制使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还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因此农民工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农民工及其子女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也难以和城市孩子享有同等水平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1]:“当年社会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因为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了一个突出问题,这种现象短时期恐怕难以消除。”

农民工进城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城市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不能让农民工子女缺席,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合理性。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开展全面教育,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仍然任重道远。索罗金指出,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率越高;反之亦然。而且高的社会流动率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阀”,释放较低阶级的不满,有利于社会稳定[2]。农民工的流入,对扬州经济发展有助推作用。所以,农民工流入扬州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如何解决扬州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有效改善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这就需要针对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调查研究。

二、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笔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通过对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发放调查问卷,结合教师问卷和访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笔者以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和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教师问卷共发放52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96.15%;学生问卷共发放205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7.56%。教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眼中的农民工子弟学生、任教班级学生情况和教师心声;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居住情况、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和学习情况。

(一)学生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

1.学生家庭居住条件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36%的学生与妈妈一起居住;71%的学生生活中租住的房子里,而买房的学生人数只占8%;在居住房子的内部设施方面,34%的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卧室,49%的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见表1);在居住环境方面,33%的学生选择“一般”,37%的学生选择“较差”,选择较好的仅仅占到17%。

2.父母文化水平、工作稳定性的问题

调查得出:在学生父亲文化程度调查中,13%的学生父亲为小学文化,51%的学生父亲为初中文化,28%的学生父亲为高中文化,大专文化程度的只占3%;在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调查中,21%的学生母亲为小学文化,65%的学生母亲为初中文化,9%的学生母亲为高中文化,大专文化程度的只占1%。

在父亲从事工种的调查中,23%的学生父亲为个体户,47%的学生父亲从事建筑业,11%的学生父亲工作不稳定,经常换工作;在母亲从事工种的调查中,29%的学生母亲为个体户,30%的学生父亲从事建筑业,18%的学生父亲工作不稳定,经常换工作。

3.家庭收入结构的问题

在家庭收入来源调查中,68%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亲工作”,27%的学生选择了“母亲工作”,30%的学生选择了“父亲的工作”;在家庭年平均收入调查中,20%的学生家庭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13%的学生家庭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通过比较父母亲从事的工种,笔者发现:大多数父母从事建筑行业,而建筑业具有周期性,父母亲收入结构单一。

(二)学习情况。

1.非本地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问题

在对“非本地学生占班级成绩前十名的比率”调查中,20%以上的占比为12%。10%以下的占比45%,没有的占29%(见表2)。在“非本地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占全班比率”的调查中,50%以上的占到7%,40%以上的占到10%,30%以上的占到17%,20%以上的占到32%,10%以下的占到34%;在教师留给学生家庭作业,学生得“优秀与良好”的人数占比调查中,30%以上的占51%,20%以下的占17%(见表3)。

2.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在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将来出人头地”,28%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学习”,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不好就被看不起”,11%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要我学”,20%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见表4)。在考试中,用自己的方法做对的题目占比调查中,60%以上的占到25%,50%以下的占到37%。

由于学生被动的、模糊的学习动机,也就出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对的题目比率仅为37%的现象。

(三)心理情况。

1.学生自信心的问题

在农民工子女常见的问题调查中,19%的教师选择了“被同学看不起”,21%的教师选择了“学习成绩被非农民工子女嘲笑”,54%的教师选择了“学习习惯不如非农民工子女好”,52%的教师选择了“不如非农民工子女自信”。

2.学生倾诉意愿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当你生活中遇到烦恼时,你喜欢与谁说”的调查汇总后得知:11%的学生选择与父母说,12%的学生选择与老师说,4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说,29%的学生选择憋在心里,8%的学生选择写下来(见表5)。

(四)教师心声。

1.礼仪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最需要哪项教育”调查汇总后得知:40%的教师选择了“知识教育”,10%的教师选择了“卫生教育”,45%的教师选择了“礼仪教育”,44%的教师选择了“道德教育”,55%的教师选择了心理教育。

2.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的问题

开家长会时,有9%的教师选择了“7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15%的教师选择了“5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56%的教师选择了“3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11%的教师选择了“2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9%的教师选择了“10%以下的家长能参加”。

对每学期,学生家长给任课教师打电话的次数汇总后得知:选择15次以上的教师占5%,选择10次以上的教师占11%,选择5次以上的教师占16%,选择1次以上的教师占61%,选择没有打过电话的教师占7%(见表6)。

三、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上述问题分析后,得出如下原因。

(一)从经济层面看,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

扬州市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和餐饮行业,而这两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建筑行业具有周期性特点,甚至在建筑行业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使得原本生活拮据的农民工家庭更是捉襟见衬。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去除用于房租等基本生活开支外,还要用于治病和赡养老人,这些客观因素就决定了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条件。

农民工收入结构单一也源于农民工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受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3]。社会资本本质上就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人们的交往中,体现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4]。社会资本包括初级社会资本和次级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初级社会资本,即农民工的生来就有的社交网络,如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次级社会关系,就是农民工凭借自身努力建立的人脉,人脉对于农民工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和收入决定了他们人脉有限,这也就出现了农民工作种类单一、收入结构单一的现象。

(二)从学生学习层面看,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习情况调查中,笔者提到了非本地农民工子女学生成绩有待提高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主动性与明确性,特别是学习动机调查数据显示: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不好就被看不起”,11%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要我学”,20%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罗杰斯强调,各年级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5]。在有意义学习与主动学习关系上,罗杰斯还谈道,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包括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和自我评估[6]。学生学习中,学习兴趣缺乏,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就会降低,无法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成绩就难以提高。也就出现了25%的学生有60%的题目、37%的学生有50%以下的题目是凭自己的方法做对的情况。

(三)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学生主体的心理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唐纳斯提出,积极的自我意向和高水平的自尊会导致良好的心理健康,建立起自尊,也会给个体提供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使他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鼓励他的信心[7]。农民工子女当遇到烦恼时,29%的学生会憋在心里,8%的学生会写下来,学生的心里话得不到倾诉,不利于积极的人格养成,所以有52%的教师认为,农民工子女不如非农民工子女自信。

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餐饮业,这些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那么父母花费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由于考试升学压力大,教师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也缺少深层次关注。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烦恼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与孩子交流少,孩子自然而然就不会说出内心苦闷的事情。为了农民工子女积极人格的养成,学生主体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关注。

本文调查对象多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美国学者埃弗里特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8]。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扬州公立学校有种自卑心理,对于陌生的环境和师生无法适应,很难融入新班级中。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落差,诸多不适应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问题行为。

(四)从学生家长层面看,家长忽视孩子教育。

家长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次数、向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校情况的次数,可以客观地反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现实数据显示:9%的教师选择“7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56%的教师选择“3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还有9%的教师选择“10%以下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61%的教师选择“家长给老师打电话的次数在1次以上”。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另一个数据也应引起关注,那就是3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如果重视子女教育,应该本着培养子女成才的想法,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及时交流问题,这也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一种表现。并且,孩子的学习表现情况可以从任课教师那里得知,但是学习表现的问题原因还需要询问孩子,双方缺乏交流就会出现误解。

由于农民工子弟自身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子女的教育也就显得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父母甚至会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这就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家庭教育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肋。家长认为尽可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就已足够,却忽略了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与他们缺乏必要沟通。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还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生活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易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因此需要靠自己摸索。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孩子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技能,那么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父母良好的引导、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至关重要。

四、解决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扬州市积极应对,各个区县逐渐建立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小组,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管理。

通过分析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笔者从政府、学校和家长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为城市建设作了重要贡献,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9]肯定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地位,对于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积极意义,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在部分流入政府的思想观念里仍然被边缘化,还没有被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某些主管机构只看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却忽视其子女的教育。如今国家要求流入地承担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有的地方却担心搞好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会导致农民工留城,这会增加当地人口压力,挤占当地的教育资源,因此只希望利用农民工的劳动力,却不愿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我们施政所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维护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就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相关制度也存在规定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政治善意执行难。《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明文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该意见同时提出:“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中的“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较多的标准是多少,是50%还是60%以上,没有明确规定;“一部分经费”也没有明确经费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应做好调查,立足本地实际,制定明确意见。

地方政府可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增加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居住和学习条件。

(二)学校应做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工作,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部分农民工子女学习兴趣不高。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树立短期内能够达到的小目标,教师为学生确定一个长远目标,学生可能因暂时达不到而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将总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学生能够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农民工子女提出问题,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去学习,这样的学习目的性强,且方向明确,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可采用家校沟通,发挥学校和家庭间的教育合力,学校要努力改变现有家长消息闭塞的劣势,寻求比较好的家校沟通的途径,如“家校QQ群”的使用,学校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和学生家长就孩子在校情况进行沟通,家校联合解决问题。

上文提到,29%的学生遇到烦恼时,选择憋在心里。学生的心里话无法倾诉,长久地憋在心里,就会失去青少年应有的活泼性格,也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养成。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防微杜渐,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笔者:你所任教的班级,农民工子女常见的学习问题有哪些?

李老师(女,扬州市B小学语文教师):部分农民工子女学习兴趣不高。

笔者:你认为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方面最缺的是什么?

王老师(女,扬州市A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对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长期关注。一个个心理问题看似不大,但慢慢积累就变成了大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根据笔者调查,扬州市已经取消了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这类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且多分布在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带,所以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农民工子弟学校从扬州市全面撤出。为了缓解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得现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私立民办学校。此类学校一般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这种学校既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又有公办学校的师资配备,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效应。另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全日制的公办中小学。此类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安排农民工子女插入本地学生的班级,另一种是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农民工子女班。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扬州不同区县收费标准不同,在取消了借读费后,费用大为减少,有的中心城区甚至连学杂费都予以免除,并针对农民工子女设立了各种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

(三)家长应提升教育素养,增加与孩子交流的频率。

3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应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思想,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关爱和鼓励较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三层次——关爱和归属的需要,农民工子女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有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需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农民工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与孩子交流的次数较少。沟通次数少,那么父母对孩子学习表现情况及出现的心理问题知之甚少。家长应增加与子女交流的次数,交流的具体内容,既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又可以包括孩子近期心理波动、身体、品德礼仪方面内容,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笔者:你认为当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陈老师(女,扬州市C小学语文教师):家长缺乏教育意识。不少家长的学历水平不高,还用着父辈们流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民工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农民工应重视子女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民工如果只将子女教育的任务交给政府、学校,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那也只会事倍功半,不仅让孩子没有归属感,而且会给孩子以不良示范。所以农民工应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及时与子女进行沟通,努力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对新课程改革大潮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最根本的是提高认识,坚持法制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我国教育规划之中。试想:他们的父母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作出贡献,天真的孩子为什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难道他们不该享受这宽敞的教舍、有利的资源?愿在各方努力下,祖国的花朵能够共沐温暖阳光,共享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c/2016-01-27/doc-ifxnzanm37

01964.shtml.

[2]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8.

[3]卜长莉.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6(2).

[4]白小瑜.经商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06(3).

[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26.

[6]李小兵.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7]何敬红,支配华,朱家雄,著.建构幼儿健康人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16.

[8]苏天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08/cont

ent_1303656_3.htm.

[10]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0/08/conte

nt_1112722.htm.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省立省助)

项目编号:SJZZ15_0176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问题的提出扬州市
扬州市出台《扬州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扬州市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