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根据共青团视域下扬州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介绍了一种可持续完善的“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以创业为延伸”,第一第二课堂协同配合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创新创业教育 扬州大学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国综合实力的保证,而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平台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高校创新创教育改革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1]由此,新时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指明,任务已经明确。
一、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高校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联络优势、宣传优势、实践优势和创新优势。
1.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是“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群众组织,已形成覆盖到学校、学院和班级每一位团员青年的三层网络体系,从校团委、院团委、团总支到团支部每个层面都比较完善、自成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团委、各院系团委和各个班级团支部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这种严密的组织性使得共青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活动中有全面的覆盖性[2]。此外,还有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都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覆盖面广,组织结构严密有序,对于贴近学生、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高校共青团依靠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同学自觉参与,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联络优势。高校团组织可以发挥共青团各级团组织联系密切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校内,共青团组织长期与大学生相联系,有较成熟而严密的组织体系,直接领导学生会的共青团组织保证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4]。不仅如此,高校团组织还可以紧密联系校内各级团组织,并联系到校院两级各部门和学院,加强与他们的协同合作。在校外,高校共青团可以加强校地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校院、校地、校企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宣传优势。高校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思想引领是其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工作模块。高校共青团有很多宣传渠道和平台,可以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和氛围营造,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纸媒、宣传海报、宣传栏等途径,而且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优势,用当下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创新创业典型引领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让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入脑入心。
4.实践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的过程中,已经培育形成很多自身优势品牌,打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体系、寒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
5.创新优势。高校共青团凝聚的是先进青年,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动和强大动力的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敢闯敢拼,创新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时代的演进,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变动,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面临很多变化与挑战。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更要发挥创新优势,大胆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模式。
二、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定位
要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首先要界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西方文化中,“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有历时性。目前将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共同使用“entrepreneurship”一个词语表述[5]。在我国,创业教育是狭义的创业教育,即围绕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开展而实施,将“创新”的理念渗入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研究分析,在理论上是成立的[6],其共同目标与追求都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7]。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8]。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高校共青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更应在服务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渗入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目前,各高校均设有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全校范围内都在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共青团在这项工作深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尚未明确。由此造成高校共青团对自身的认识不足、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确。面对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并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文件的精神和指导意见,依照“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三大原则,认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找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挥共青团五大优势,完善以思想引领、成长服务、权益维护和组织建设的工作格局,结合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补充,不断拓展实践平台,丰富育人载体,协力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青年、发展青年。
三、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路径
在协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共青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扬州大学逐步形成“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以创业为延伸”,第一第二课堂协同配合“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常态。
1.以建立协同机制为保障,构建系统化的支撑体系。在工作中,该校共青团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协同相关部门积极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探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校团委要主动配合,积极聚力,加快构建多方协同机制。通过与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社合处等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构建校内协创机制,学校相继出台《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等多个文件,为大学生双创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通过学校主导、学院主动,两个方面通力协作,构建校院双促机制。多年来,在学校层面上,曾多次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座谈会、推进会和表彰会。在学院层面上,多个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生双创工作的领导和推动,充分调动学院师生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社会、市场积极接轨,与企业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共建机制,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资源,同时争取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2.以科创基金项目为抓手,完善系统化的训练平台。该校坚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强调不仅要铸精“塔尖”做亮盆景,更要铸实“塔基”百花齐放。一方面校团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校团委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学术科创基金的申报、立项和管理工作,以此为抓手,在全校营造浓郁的学术科创氛围,这两个项目最终成为“挑战杯”作品产生的基础和摇篮。自2004年起,学校每年划拨25万元设立大学生科创基金,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从2012年起增加至每年50万元,现已突破90万元。同时,各学院也设立学院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科创工作。自2013年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这两类项目同平台申报、同平台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自2004年以来,全校申报校大学生科创基金立项数逐年增加,受益的学生覆盖面越来越广,涵盖所有学科和专业,项目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3.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搭建多类别的竞技舞台。校团委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工作优势,坚持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为学生架设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在校双数年份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单数年份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扎实推进“挑战杯”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事”工作。在对接国家级、省级赛制的同时,结合学校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竞赛机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增设“文学、艺术、体育创作类”和“创新创意设计类”这两大参赛门类,为全校27个学院“全员参与、同台竞技”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团委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创新成果展、科创嘉年华、创客精英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活跃关注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多样化的平台。
4.以专业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化的成才环境。该校坚持紧紧围绕第一课堂,紧密配合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以学院专业文化节为载体,推动学院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及专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构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育人空间。各学院积极构建寓研于教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融通发展,或依托品牌学生社团和活动,树立全天候、全方位育人理念,从丰富科创工作内容角度切实增强科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广泛融汇社会资源,精心建设科创研究基地,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以“外强专业技能、内化专业素养”为宗旨,坚持打造特色鲜明、全员参与的专业文化活动,均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如中国语言文化节、传媒文化节、珍馐盛旅文化节等,通过打造“一院一品”专业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逐步构建起一个“既有扬大共同特点,又有学院独特烙印”的育人环境。
5.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延伸,拓展多样化的育人空间。创新与创业,既有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在实践过程中两者又是互动发展的。因此,校团委在狠抓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的同时,着力推动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孵化体系,推动项目的有效孵化和高质量的成果转化。目前,学校专门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基础》课程,明确两个必修课学分,作为对全校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针对有部分创业意向的学生,在为大家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训练(KAB)、大学生创业专题培训(GYB和SYB)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建设占地2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训;此外,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扬州东关街大学生创业广场等创业实体和基地,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体化的创业实战空间。在此基础上,校团委积极致力于“一团三中心”建设,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心、创业文化交流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的功能布局日益完善。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扬州大学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下一阶段,该校共青团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围绕学校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内外资源、强化多方联动、鼓励师生参与,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督导落实,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1-2.
[2]高洁,毛传雨.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36-37.
[3]金宏妍,蔡星周,姜学永.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8-29.
[4]周俊.高校共青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科教论坛,2015(12):275-276.
[5][美]德鲁克,著.张炜,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5.
[6]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6-8.
[7]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118.
[8]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13-3-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