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芸 王贞子
摘 要 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为暴力的生长提供了温床,被科技支配还是支配科技,兽性和人性之间选择什么,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 社交媒体;暴力;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058-03
英文维基百科对社交媒体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社交媒体指运用网际网络和通信科技将传播变成为互动对话的媒介。社交媒体以使人们社交互动的媒介,它集合了所有社交沟通的模式,依赖于无所不在的、易于获得和可以升级的通讯技术的支持。”[1]社交媒体持续改变着组织之间、社团之间、个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社交媒体正是基于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才得以发展。也正式因为社交媒体的这些特点,为“暴力”构建了完美的发展环境。正如威廉·吉布森在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所预言的那样:由于人性被普遍存在且低廉的技术剥夺,在未来,暴力和自由市场也许是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2]。在社交媒体这个隐匿身份,大家都能自由肆意发表观点的环境中,人们慢慢暴露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被道德束缚而隐藏的劣根性。尼尔·波兹曼说过:“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1 案例分析
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条“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的视频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图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男子多次殴打倒地女子。而后,这段视频在各个社交媒体中疯狂的被转发传播,网友们热烈的讨论事情发展,此事在社交平台以及网络媒体上迅速发展、愈烧愈火。5月4日,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点击量在2小时内上升数10万,关于女子被打原因,一时间也众说纷纭。本来应该进入衰退期的舆情迎来了二次爆发。在行车记录仪的录像中,女司机直接从左侧第二道打转向灯,连续变两道,并碾压实线行驶到了右侧第一道,进入路口驶入辅道。女司机的这一突然变道行为,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在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后,网络上的舆论开始转向,网友对于该事件责任判定的观点也开始分化。更是有“网友”人肉出了被打女司机的违章信息,甚至开房信息,相关内容迅速在微博、微信以及各大论坛上传播,网友的观点开始变得多元化。这件事情的热度经久不消,网友们言辞激烈的批判当事人,肆意的窥探当事人的隐私生活,网络暴力的狰狞可怕完完全全的暴露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眼中。而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的,在网友的推动下,促成了这个事件的结局,被打者发表了公开致歉信。打人者没有发出公开的致歉信,而是被施暴者迫于网络暴力的压力发出了致歉信。与此相反的是,施暴者被广大网民渲染成了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评论中有许多赞扬其“打得好”。
发人深省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暴力值得被众人称赞了?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父母都会告诉我们,别人有错,解决的方法绝对不是去打人。他人奇葩永远都不是我们使用暴力的理由,但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暴力变成了为民除害呢?而这样的现状将会带来的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施暴者可以被洗白成“英雄”,那么势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一个“英雄”。虽然社会舆论在女司机发布致歉信后逐渐平息,但该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还远未停止。一方面,被打女司机在这场暴力事件中所受的心理、生理创伤,都是非常严重且难以忘却的。另一方面,在这件事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车上路时心惊胆战,生怕遇到个大家口中的“英雄”来“替天行道”。
经过此次事件,媒体、网络四处铺天盖地的渲染报道,人人都对此次事件有所了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对文明驾驶的重视,但也会导致随后大量类似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别人产生摩擦的司机可能会盲目模仿其他司机的不文明行为,将暴力当作理所应当的选择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这些行为发生后,经过大家对暴力加以赞扬,势必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习性却仿佛慢慢退化回原始社会,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而施暴者被人人加以称颂,一个个都是“敢作为的英雄”。
2 为什么科技越发展,人却在逐步退步
现如今,显然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网络暴力已经无处不在,在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网民狂欢叫嚣着对当事人批判,犹如上帝一样审判对错。
2.1 麦克卢汉的预言
被誉为电子时代代言人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公式:“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主要内容为由于电力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使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3]提到部落,我相信大家的印象都与暴力有关,弱肉强食的社会,用暴力来说话,那么现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却要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重新回到用暴力说话的部落年代吗?麦克卢汉提出这个公式时,并没有想到重回部落化,也同样意味着重回暴力
时代。
而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却渐渐的意识到了这点,他称自己为“.com”的变节者。
2.2 安德鲁·基恩的反思
“Web2.0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服于社会中最具毁灭性的恶习,它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4]159安德鲁·基恩在他的书中这样写过,他曾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网络“淘金热”中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却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并不如表面上那么美好。
在网络上肆无忌惮谩骂的人,在本人的想象中势必有一副狰狞可怖的面孔,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在你身边善良和蔼温柔的人,也许在网络上就会暴露他暴戾的一面。互联网是如此的可怕,你永远不知道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另外的一面,而有一天,当你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他是不是施暴者的其中一员。“可让我逮着一回,可以痛快而毫无负罪感地欺辱别人了”——这是施暴者的普遍心理状况。想想都令人觉得毛骨悚然吧?如今,这样的现实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根据zillion-apps的介绍,国外今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应用程序“Peeople”,名称比“People”多了一个字母“e”,这是一个给你身边的普通人进行打分和评价的系统,用户进入之后在“私人、职业、浪漫”中选择一个类别,然后你输入某人的名字或者电话号码,可能是你的前男友、同事或者给你邻居打扫卫生的阿姨,对他们进行一星到五星的评分,然后写下你对这个人的观感和评价。说不定你曾经在客户回访中给一个提供服务的油烟机安装员差评,现在那个安装员可以在“Peeople”上来找你算账啦。就目前很多媒体人的观察来看,大多数用户用它来对彼此恶语相向,伤害别人。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在近期就公开评论:“这是最恶毒的一款应用程序,我们不是努力在结束欺凌吗?难道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吗?”①
每个人心中都有些阴暗的角落,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心里都坦坦荡荡干净清澈,会嫉妒,会不满是每个人心里正常的情绪,然而借着网络的隐蔽,每个人都把自己心中的不满无限放大释放出来,把自己的恶意投放到无辜的陌生人身上,这样只会让自己心中的阴暗越发的滋生成长,渐渐摧毁心里越来越脆弱的美好,而每一句在网络上展露自己邪恶一面的言论,都是对这种阴暗最佳的肥料。没有人觉得在网络上这样恶意的攻击别人是错了,没有人认为在现实中对别人施以暴力是错了,打着言论自由,为民除害的旗号,自己的半身却早已深陷泥沼而不自知。
3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何去何从
在这个业余者狂欢的社交媒体时代,无数的“业余记者”开始在网络中崭露头角,不经核实查对就发布的消息层出不穷,谣言谎言在社交媒体中疯狂传播,被人所了解,相信,但是没有人会去怀疑这些新闻是真是假,真实性有多少,又是否断章取义,发布的内容是否是事件的本来面貌。在社交媒体上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谣言被广为传播转发,而根据真实,科学来辟谣的消息却无人问津。人们普遍愿意去相信具有冲击力的新闻。
由于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更加快捷方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同时,人们也非常相信传统媒体。最可怕的是,传统媒体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新时代,渐渐的被社交媒体的各种新闻带离了方向。试想没有社交媒体时,传统媒体的记者需要奔走于各大现场,寻找新闻的来源,而有了社交媒体后,只需要时刻关注社交媒体的动态,新闻就自己找来,比起以前不知轻松了多少倍,慢慢的,传统媒体也被社交媒体的新闻所引领,发布一些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群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是非常高的,没有人会去怀疑报纸上的新闻是虚假新闻,然而,如果这些新闻仅仅是摘自社交媒体中“业余记者”的报道,那还值不值得群众去相信呢?而虚假的新闻,又会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呢?“由匿名记者(无疑是业余记者)编造的谣传和谎言竟然获得了合法性,而且被主流媒体转载。这意味着,Web2.0时代缺乏筛选的信息必然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拉尔夫·怀特黑德告诉《纽约时报》:如果你想寻找一种能够造成最大危害的商业模式,那么答案就是网络媒体。”[4]78
同时部分媒体在网络上报道中故意使用有误导效果的标题,也成为了催化暴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医患暴力发生的报道中,部分媒体采用“病人因欠5万手术费颅骨被取下1年多没给装上”这类标题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在大众心中留下一个医院丧尽天良的印象,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在矛盾发生时,不是去解决矛盾,而是怀疑医院是否专业,认为医院唯利是图,将不满发泄在医生身上。而这件事真实的情况却是在需要13万元手术费的情况下,患者只凑够了8万元,但医院依然为患者进行手术,而颅骨未被装上也纯属是出于对患者健康积极的考虑。最可怕的谣言,不是捏造事实,而是对事实进行有意的误导,这是非常可耻的。
传统媒体作为被群众广为信任,作为群众了解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不是应该约束自己,不要盲目跟着社交媒体的新闻走,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而不是贪图便利快捷,被网络上的业余记者所引领?固然传统媒体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但是在逆境中的出路,不是被业余者引领,而是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逆境中寻求出路,为群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还社会一片净土。
同时,身处社交媒体中的我们,又是否可以对信息有基本的判断,不要盲目对未经核实的新闻疯狂的转发传播,而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信息的个人,媒体,也应该约束自己,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就发布不实的,对人有误导效果新闻。
4 结论
人人心底都藏着一只被道德与法律束缚的野兽。如何在人性与兽性间寻找平衡,是贯彻每个人一生的课题。而社交媒体的发展是斩断心中道德与法律的锁链,释放出那头择人而噬的野兽的利刃。如果不加以约束,这头在网络中横冲直撞互相厮杀的野兽,终有一天会来到现实中,吞噬人的本性,把人最丑陋,罪恶的一面完完全全的暴露。
事实证明,自己约束这头野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在现实中尚且有许多兽性人性不分之人,然而因为法律,加固了锁链,使这样的人大大减少。所以在网络中,也势必要有法律的存在,才能加固锁链,让大家保持人性,不给暴力生长提供温床。本人认为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网络实名制,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的基础上,对网络言论加以限制,对虚假新闻进行筛选,对网络上网民的行为,有一定的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作为传统媒体,也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传播积极的新闻,而不是一味渲染暴力吸引大众。这只是本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总结的几点建议,虽然不知道是否能遏制暴力愈演愈烈的发展,但也许能对此类事件有些许助益。
注释
①此内容出现于美国CBS电视台一档热门脱口秀《艾伦秀》第13季,2015年10月7日。
参考文献
[1]“Social media”[OL].
[2]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M].雷丽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3]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1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