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两辨 殊途同归

2016-05-14 17:43胡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鹏文言庄子

胡媛

文言文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文言文却已成为学生“三怕”之首,文言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笔者在观摩了安吉高级中学顾文年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后,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碎片逐渐被唤醒拼凑起来。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逍遥”境界,苏教版放在必修V第四单元“心连光宇”中,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顾老师这节课教态自然,舒展自如,板书巧妙,设计精巧,尤其抓住“寓言”的文体特征,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粗略谈下自己对于文言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收获。

一、文言两辩,寻找文言教学的路

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之争只是文言文教学困境的冰山一角。

顾文年老师在教授《逍遥游》时,摒弃串讲模式,打破“文”“言”壁垒,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教学中或以“言”解“文”,如在“何为逍遥”这一环节中,以“御”的人为特征对比出鹏鸟南徙的“自然”特性,又如在“如何逍遥”环节中,以“化”字蕴含身心两方面的超脱来引发对“如何逍遥”的思考,都是通过对汉字本源的追溯来推动对“文”的感悟,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从字的根源上寻求理解,越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加以“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分析,音形义三者结合,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或因“文”释“言”,如以鹏鸟是否受到时空限制的分析强化了对“无穷”(宇宙)的理解,是以文意的疏通来强化对“言”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标准》强调了文言文的工具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满足于“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最低要求。《标准》同时也指出了学习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标准》并未将“文”“言”对立起来,同时强调了“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升华。如果我们教学中只满足完成最基础的任务,无疑是入山探宝空手而回。

二、读思两辩,寻找古文教学的路

《逍遥游》是体现庄子“逍遥”思想最为鲜明的篇章,苏教版将其放置在必修五第四单元“心连光宇”中,是希望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本单元教学应“文”重于“言”。同时本单元课文均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例如《兰亭集序》中对生死的思考,《项脊轩志》对喜悲的体悟。那么,理性思辨的文章,还需要强调诵读吗?

顾老师的这堂课,针对描写鹏鸟的语段,分组进行了两次集中诵读。第一次是在导入课堂后,让学生诵读的同时思考鹏鸟的“大”体现在何处。当学生根据第二段中的语句“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总结出力量大的时候,顾老师又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力量。

诵读要和思辨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顾老师指导诵读真正体现精髓的有两处:一是大鹏如果没有抵达南冥,那么逍遥是无法抵达的终极目标。你读出文字背后怎样的庄子?二是大鹏如果一直飞在“逍遥”中,那么逍遥是永无止境的修炼。你读出文字背后怎样的庄子?每一篇文本背后或隐或显地站着一个人。关注到文本背后的人的情感态度,是走向文本深处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两个问题看似对文章的分析,实际是从“读”转向“思”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是对庄子哲学积极意义进行的自觉思考,是从文字、文章、文学走向文化的重要一步。

三、难易两辩:找到经典教学的路

我们以怎样的勇气面对经典文章?做学术者不屑研究文字,往往走向高远空疏;教授者重视文词落实缺乏文化骨架。一则强调高度,一则重视宽度。《逍遥游》教授之难,在于于文本的高度与宽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由此路踏上彼岸。

顾老师能从《逍遥游》一文文本与注释出发,认认真真解读“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在有限的文本内部把庄子的“逍遥境界”切切实实说清,确属不易。苏教版将这篇文章放在必修五的第四单元,可想而知这篇散文的魅力与难度。顾老师一次次打开庄子寓言的魔袋,不断掏出我们未曾见过不曾想过的东西,显示出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深省的文本意识。

而这堂课的困境恰恰表现在顾老师个人文本解读能力的突出与学生普遍的研读文本意识不强的冲突上。我们期望学生都能真正走进文本,领略无限风光。而事实是,即使高三的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的并不多,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痛点。

文本细读的原则是对的,也应该兼顾到学生实际。切实起到了引导作用,文本细读才真正产生价值。顾老师对逍遥与否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意在引导学生在激辩中不断刷新对逍遥的认识。但是习惯了明确答案的学生面对这样讲解,容易跟随老师的步伐而左右摇摆。

如果顾老师能将难度降低一点,比如在“是否逍遥”环节中,让学生分别阐述“逍遥”和“不逍遥”的理由后,顺势总结一下:认为大鹏逍遥是因为大鹏是自由的,认为大鹏不逍遥是因为大鹏是不自由的,那么,逍遥的一个特性是共同的,那就是自由。殊途同归,经由不同的路径而通达同一个终点——对逍遥的认识。这样在“自由”特性上告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逍遥,不都是一条死路,不必拘泥别人的见解,认真阅读,独立思考,那么后面学生就有信心充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这节课给我很大的触动。顾老师通过“逍遥两辩”让学生走向庄子逍遥的路,我们通过顾老师的课堂,“文言两辩”、“读思两辩”、“难易两辩”,而明白文言教学的路不甚宽广,但很遥远,我们始终在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天略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大鹏文言庄子
看图纸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刘业伟、王大鹏设计作品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