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文?关菲明
摘 要:近几年,不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联合、产学研训”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职业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职业院校 “产学研训”的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训”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积极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校行企协同 创新机制 “产学研训” 协调发展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主导职能不强、行业指导能力薄弱、企业主导作用缺失、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教育界与产业界缺少支持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
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笔者所在学院近几年加大了探索“产学研训”融合及学校、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机制运行的力度,努力创新学院育人机制。
一、联合多方,共筑“产学研训”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机制”,《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在社会科学范畴里,可以将“机制”理解为机构和制度,这是确保工作和项目顺利推进的保障。在创新机制建设方面,笔者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合作,创新机构,明确职能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导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中枢机构——“校行企研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创建之初,即本着理顺机构、明确职责、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规范建设、提高效率的总体思路谋篇布局。一是以明确职能、注重实效、适应实战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各合作实体的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政府主导政策导向权、企业主导用工决策权、学校主导人才培养权、研究机构主导技术研发权、行业主导监督评价权,并明确各实体的相互责任和利益。二是以监督保障、协同合作,互相促进为原则,各实体除负责主导部分的职能外,还须拓宽横向辅助和协同育人职能,利用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推动项目的全局工作,确保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信息渠道畅通,工作运转协调。
2.“校行企研”挖掘优势,融合文化,创新制度
学校、行业企业、研究院在社会生活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履行着不同的职能,均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制度约束其行为,体现其价值。例如,行业文化是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行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教化功能、维系功能、优化功能、增誉功能等。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又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文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并形成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它既反映了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当上述各个实体需要在一个共同体内部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的时候,创新融合的软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理念文化三个方面(见表1)寻求文化融合的突破口,创新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达成多方共识,既保留了学校文化的特点,又融入了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色;既有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相约束,又有行业企业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制度相制约,让融合学校、行业企业文化特色的理念、环境、制度和行为感染、影响每一位职业人的生涯。
二、“产学交融”,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更关键的是要靠学校具备的资质和条件吸引行业企业的关注与投入。学校的资质和条件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师资技术技能水平、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设施设备的实力、技术研发与服务水平等,这些能否有比肩或超过企业的高度。
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定位、引企入校、产学交融、合作共赢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行业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企业员工岗位核心能力和具体工作任务等人才培养、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任务外,还特别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的分析,并将这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见表2)。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只有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最佳结合点,校行企合作的道路才会畅通无阻。
笔者学院根据调研结果,与行业企业携手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形成人才培养的系列文件后,进行第二步——引企入校。这一步,不仅仅是邀请企业参与,梳理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结合企业生产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及学习资源,共育人才、共建专业,更重要的是引入真实企业,根据企业生产运行模式,与企业共建共享实景基地,形成真实的教学、生产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企业的精益管理模式,快速体验现代工厂的基本要素,学习应用企业的核心知识,培养和塑造企业人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目前,笔者学院作为主体,全面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引企入校,开展真实的基地建设。包括引入广西全越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北京现代商品车展厅;引入广西三原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汽车售后服务,建设真实工厂,承接真实生产任务,实现生产实训双融合。以上两个真实的生产基地不仅每学年能容纳600多名学生开展轮岗实习,而且近两年还承接了3540多例真实的生产任务,每年指导、扶持约25名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此外,引入广西南宁四叶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入驻学院,承接国内影视动画设计、制作,承接影视广告、栏目包装、游戏开发、网站设计等真实生产任务,每年轮训、参与生产的师生达150人次,年均创造产值约500多万元,产学交融、合作共赢的格局已初步呈现。
三、研训并举,开拓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笔者学院依托“校行企研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广西交通职业教育研究院,联合原有的“李春大师工作室”“教师研修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技能鉴定中心”“交通运输部汽车维修工程师考核鉴定站”等优质资源,致力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技工的研究,新政策、新理念、新方法的推广,致力于校企融合的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业务的规划,努力开拓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广西交通职业教育研究院主导统筹协调工作,在技术研究与人才培训方面,着力于校企共享优质人才资源,分别组成技术攻关及研发团队,组建专项训练及培训师团队,注重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并将其作为在人才培养层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两年来,在两支团队的带领下,在教学改革领域,组织教师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在教学研究领域,带领各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科研成果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开展校级科研项目42项,公开发表论文26篇;在技术研发领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70多例。在师资培训领域,协同行业企业和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全国一体化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交通汽车技术类专业师资培训班”“全国汽车营销专业改革创新培训班”等23期、共计1186人次的对外师资培训。在各类成人鉴定与培训领域,协同行业主管部门、技能鉴定中心、驾培中心及教学系部,开展对外培训考试,年均培训人数达2.8万人次,年均培训收入达260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功探索了一条“研训并举”的多元人才培养路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笔者学院在学校、行业企业联手,创新机制,开展“产学研训”合作的探究历程,真可谓困难与希望并存,阻碍与成就同在。同时,我们也深刻领会到机制的创新需要找准多方主导点、明确多方利益点、发挥多方优势,才能达成各方需求。此外,“产学研训”的融通也绝非纸上谈兵,只有科学地统筹资源、挖掘潜力、谋篇布局,才能保证产学交融自成一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与实训互补、相辅相成,拓展人才培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