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融合·发展

2016-05-14 00:38樊岩峰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闻渗透文学

樊岩峰

摘要:随着社会对新闻和文学的要求显现出新特点,新闻报道正逐步颠覆传统的叙述模式,借助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来增强内容的生动性、故事性和感染力;文学也向新闻靠拢,更加注重时代热点和社会需求,更加具有了时新性,形成了新闻与文学的渗透融合现象。

关键词:新闻;文学;渗透;融合

《鲁北晚报》2014年1月27日报道:“对人杰地灵的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这只“火凤凰”来说,可以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强大的工业格局比作一只翅膀,而坚实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它的腾飞恐如另一只翅膀般同等重要……

记者在为这则报道配标题时,巧妙借用并改编了李商隐的诗句“身有彩凤双飞翼”。正是由于这句古诗的引用,使得这则报道妙笔生花,使受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古诗的艺术美。

一、新闻与文学的密切联系

新闻文体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叙事技巧,提高了可读性并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报纸作为主流的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使其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并产生了更强的社会影响力。

(一)内容上都具有客观性。内容是作品的实质和核心。新闻作品的内容是对客观社会及现实生活的反映。优秀的新闻作品,就是要善于通过事件,及时报道客观社会现象,达到有效引导舆论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组织材料,但文学作品同样也是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内容上都具有多样性。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是复杂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新闻作品及时、准确地告诉人们多种多样预知、未知的事实。文学作品是作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个侧面,反映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而也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三)内容上都具有真实性。新闻作品是再现社会社会生活,准确、及时、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反映出来,其内容是实有其人、实有其地、实有其事。文学作品虽不是再现生活,却是通过对大量的生活现象的概括和归纳,表达作者的真实认识和情感。

二、新闻与文学的差异

(一)文体性质不同。古人认为文章出于五经。其中,《诗》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和体裁;《春秋》中“写实”、“纪实”为主的文体,更接近“新闻”的特征,尤其“人物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近代史上,梁启超认为,新闻文体属于“报章文体”,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实用文体。现代和当代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新闻是介于“公文”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一种文体,具有“公文”的某些规范性和严肃性特点。

(二)“真实性”存在区别。二者都强调真实性,都把真实地反映时代视为自己的使命,但对真实性有各自的理解与诠释。新闻的真实是“客观真实”,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新闻的真实性反映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文学艺术真实本质上是虚构的真实,是以人类情感和想像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真实。

(三)社会功能各异。新闻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告知”功能,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所担负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到了“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文学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娱乐”和“消遣”,它对人们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式的,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与文学意境、意蕴产生共鸣,从而使智慧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

三、新闻与文学渗透融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穆青同志最早提出:“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革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并指出“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

现今,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有限的、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受众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信息需求,要求新闻提供内涵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要求看到新闻背后的故事。受众的这种深层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体裁和深度报道的出现。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改革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寻求报道形式的创新,向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文字的形象、生动化方向发展。

新闻与文学的渗透融合,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文体的需求,同时也是它们适应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变革。

四、新闻与文学渗透融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上,分析了两者的紧密联系与相互间的差异,在具体操作中,为避免违背新闻本质规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两者的本质区别。新闻是客观真实的,文学是可以虚构的。所谓渗透融合,是题材上、写作技巧上和语言表达上,而不是性质上。新闻真实的红线不能碰触,要时刻警惕商业逻辑、市场经济、竞争因素对新闻叙事的侵袭与僭越,避免传媒在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上出现偏差,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学叙事之路。

二要把握好主观倾向性。记者为了挖掘新闻的深度和事件反映的社会意义,或多或少会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观性把握不到位会影响事实的客观呈现,甚至产生意识形态和导向错误。要做到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绝对真实可靠,不能移花接木;所写的人物或事迹要具有典型性,不能不切实际的主观评价;要处理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可褒贬失当。

三要注意对艺术性和主题的提炼。新闻与文学渗透融合,不是文字点缀,结构要讲求艺术性,语言要讲求生动形象,人物塑造应立体化,议论要准确而富有哲理。报道中应避免刻意追求文学表现技巧,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炼。忽视文学价值的后果是导致新闻价值的弱化,忽视新闻价值的后果则会丧失文学价值之于新闻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闻与文学有相通相似之处,也有着本质区别。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新闻写作,两者相互学习、渗透融合,恰当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就一定能够吸引读者受众的眼球,成就真正有影响力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新闻渗透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文学小说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