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晗修
基于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项目对国内13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人力资本视角,以英语水平为主分析了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认为没有影响;控制变量家庭背景、户籍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也没有影响;控制变量政治身份、学校类型、性别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党员大学生、学校类型层次越高,在公有制类型单位的比例越大、月薪也越高,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进入公有制单位的比例大、月薪也比她们高。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2013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以“风险的一代”作为副标题的《2013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报告,通过数据和例证说明了全球性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中国青年就业难问题也在其中。
中国青年就业难最突出地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各地的高等教育规模极速膨胀,大学生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是1998年(108万,大学扩招前)的近7倍,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人,相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30万,再创历史的新高而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
急剧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专家学者也纷纷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国外学者从高等教育体制和性别的因素分析了年轻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Paola Potestio,2011:880-892)。国内已有的研究则大致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求职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等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李春玲,2012:45-46),根据发展的观点,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内因,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种原因之中,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则是其真正的内因。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本是基石,是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社会资本是桥梁,是人力资本得以展示的中介。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刚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机会的大学生,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家庭,比如: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工作状况、父母的收入状况等(郑洁,2004:111-118;文东茅,2005:58-63)。人力资本主要来自于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先赋因素包括性别、外貌、生源地等,自致因素包括所学专业、学习能力、外语水平、学校名气、政治面貌等(陈海平,2005:8-15)。
究竟作为人力资本之一的英语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否有影响,具体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我国全国范围内各大中小学、乃至大学的 “英语热”是否有必要和价值……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本视角,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以家庭背景、户籍、政治身份和学校类型等为控制变量,主要分析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①。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力资本对就业的作用的研究
1960年,舒尔茨(T.W.Sshultz)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著名演说,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概念,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的产生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知识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跟研究的需要和个人的倾向,以及某个因素或者变量发生作用的机制、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则将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家庭背景这几个因素归为人力资本进行分析。
张安国和张宇明的抽样调查发现,高校的党员毕业生比非党员有着更高的入职薪酬 (张安国、张宇明,2013:129-134)。孟大虎等人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显示,中共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结果影响力很大,并认为党员身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影响 (孟大虎、苏丽锋、李璐,2012:24-25)。陈成文和谭日辉通过研究发现,学校名气地位获得机会和收入没有显著的作用(陈成文、谭日辉,2004:31-35)。
(二)关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
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学者张卫国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命题,认为语言附着在个人上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张卫国,2008:145)。全球60亿人口中,有3.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5亿人的第二母语是英语,12.3亿人学习英语,33.6亿人和英语有关。英语作为众多语言语种当中的一种,属于通过后天教育和学习而获得的自致性的人力资本。作为自致性的人力资本,英语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益和回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群所使用和重视。
英语作为诸多国家的第二语言,对它们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广泛研究。Mohammod Moninoor Roshid和 Raqib Chowdhury提出,全球化和英语语言的关系暗示着在就业市场中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两位外国学者通过研究在澳大利亚的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的作用,认为英语水平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有着重要影响 (Roshid & Chowdhury,2013:68-81)。
英语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检验,大多数的研究和讨论一致认为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基于北京、贵州和辽宁的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范围有限;而且所选取的高校或者是普通高等院校,或者是重点大学,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没能囊括全部的高校类型,样本层次比较单一。如果在调查地区范围更加广泛、调查样本所在学校层次更加多样等情况下,英语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是否真的会产生影响呢?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和创新
人力资本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和结果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弗里曼研究发现拥有大学学历的工人收入水平不断下降;Thurow L.C.& Lucas R.E.B、Tinbergen认为人力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工资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这个影响还受到职位、工作技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干扰。我国的学者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黄敬宝,2009:192-200)。
那么,到底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也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主题。
(二)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项目对国内13所高校(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广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冀中职业学院)进行的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具体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tata13.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变量间的列联表分析,以及相关变量的Logit回归分析。研究和分析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户籍等控制变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英语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和描述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线性回归和Logit回归分析。在分析前对学校、政治面貌、英语水平等自变量进行了预处理。将“学校类型”分为3类,1代表重点大学,2代表普通大学,3代表高职院校;将“政治面貌”分为2类,0代表非党员,1代表党员;将“英语水平”分为3类,1代表不好,2代表一般,3代表好;将“性别”分为2类,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将“户籍性质”分为2类,0代表农业户口,1代表非农业户口;将“年级”分为6类,1代表大一,2代表大二,3代表大三,4代表大四,5代表研究生,6代表else(其他);将“家庭背景”细分为“家庭收入”、“经济评价”两个方面,并将“家庭收入”分为15类;将“经济评价”分为5类,1代表很不好,2代表不太好,3代表一般,4代表较好,5代表很好。因变量“就业”则细分为“单位类型”和“月薪”(对月薪取对数)两个方面,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政治面貌不同,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的人数比例也不同,尤其是在党员这一块,学校类型层次越高,党员的学生比例越大。第二,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年级变化随着非党员到党员政治面貌的变化而变化。在非党员人数比例中,年级越大,学生人数比例越小;在党员中,年级越大,学生的人数比例越大。第三,农业户口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52.12%减少到50.31%;非农业户口则从47.88%增加到49.69%。第四,公有制单位类型在政治面貌中的比例随着非党员到党员的变化,从35.57%增加到52.16%;非公有制单位类型则从64.43%减少到47.86%。
由此可见,政治面貌与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政治面貌的不同,学校类型、年级、户籍、单位类型也随之变化,且基本上呈正相关的变化。
随着学校类型层次的降低,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越来越小,从55.76%减少到23.96%;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则越来越大,从44.24%增加到76.04%。高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高;低层次的学校类型中,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比非公有制单位的大学生比例低。
(二)发现与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就业”细分为“单位类型”、“月薪”,我们所讨论的人力资本视角下英语水平及政治面貌、学校类型等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就是指这些人力资本对“单位类型”和“月薪”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有显著影响,这与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一致。比如有学者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知名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于非知名院校毕业生,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在体制内就业更具优势(董克用、薛在兴,2014:62);“政治面貌”、“学校类型”、“性别”对“月薪”有显著的影响,也与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陈海平在湖南所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对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 (陈海平,2005:11),胡永远等人的调查分析发现,“211重点院校”的学生找到工作后的工资要比专科院校高出约30.8%、“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出约16%,而性别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存在并且不断拉大 (吕康银、朱金霞、张丽,2013:163-167)。同时,这些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人们直觉所认为的,跟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
第二,“英语水平”一直是家长、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视且越来越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当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极为看重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许多学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我们应当深思英语是否值得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花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也值得用人单位认真考虑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真的有必要以“英语水平高低”为录用的关卡,更值得政府和学校反思对英语教学、考试制度的设置是否妥当和必要!
第三,“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也是人们认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的人力资本,也是许多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认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孟大虎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保留工资水平就越高,否则该大学生就有可能宁愿不就业(孟大虎、苏丽锋、施璐璐,2012:88-89),黄敬宝的抽样调查提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1.528倍 (黄敬宝,2009:196)。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收入、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初值收入没有影响,与前面的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在此模型中,“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和“性别”等控制变量的存在,对“家庭背景”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五、总结及讨论
本文通过对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主要分析作为人力资本的英语水平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本文使用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影响因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人们直觉认为或者盲目看重的东西(比如英语水平)其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和结果中影响并不显著。2014年12月,我国政府颁布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英语退出高考”,亦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注释:
① 本文所讨论的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对就业所包括的“单位类型”和“月薪”这两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06):31-35.
[2]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
[3]董克用,薛在兴.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4,(06):60-63.
[4]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0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