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解读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2016-05-14 00:38郝峥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差异

郝峥

摘要:对于中国人来说,送礼是一门有讲究的学问。送礼的现象在中西方交际的众多场合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了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并且从文化根源、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性格的不同方面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送礼的对策。从送礼的行为上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与技巧,可达到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误解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送礼文化;差异

一、中国早期的送礼文化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礼”原是宗教祭祀上的一种仪式,《说文解字》中记载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2]此时的“礼”是行为的准则,并没有宗法等级的意义。但是当阶级社会出现之后,作为宗教祭祀仪式的“礼”出现了社会身份的区分。有了人类社会之后,物从礼的精神内核中蜕化出来,成为人与人之间有“礼”的外在表现形式,融入到社会交往之中。于是,有了礼物即礼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即社会交往的仪容规范和礼意即通过礼物和礼仪传达的目的和情谊。

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它是指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第一个字“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德理念的仪式性表达。第二个字“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这个汉语词暗示了礼物不只是物质的礼品,它承载着文化的规则并牵扯到仪式。[3]所以,本文送礼中的“礼”强调的是不仅仅是其物质属性,而更多的是礼物的文化符码。

二、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一)送礼的场合

首先,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亲朋好友之间赠送礼物必不可少的时机,比如中秋节的月饼或者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庆祝传统节日,家人团圆时表达祝福的一个美好寄托。其次,一个人的人生的各个重要的阶段也是赠送礼物的重要时机。比如,小孩的满月、百日,年轻人的生日,日常的婚丧嫁娶等。最后,日常社会交往中的多个场合,比如邻居乔迁、领导升职、好友店铺开张等情况也是中国人赠送礼物的常见的场合。

相比中国人送礼,西方人送礼则不太频繁。一般是在生日派对、毕业典礼、订婚、圣诞节等重要的日子,这些场合基本都是客人参加主人举办的派对,同时献上自己的礼物。

(二)礼品的选择

中国人送礼十分讲究礼物的价值,认为太便宜的礼物会显得不重视对方,甚至造成误会,伤感情,破坏双方关系。所以一般选择的礼物都比较贵重。像在传统节日中,中国人给上级会选择将近上千元的月饼,春节会特意选择千元到万元不等的购物礼券。不同于西方人,中国人独有的是直接拿钞票作为重大日子的礼物,即我们常说的“份子钱”。邻居乔迁、日常的婚丧嫁娶这样的场合免不了直接送钞票。还有一种直接以金钱作为礼物的日子就是春节,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即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代表着祝愿晚辈健康成长。西方人则不会直接拿钞票作为礼物相送,而且他们不太偏爱贵重的礼物。“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赠送礼物的心意,主人的喜好以及礼物的纪念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像一些有特色的礼物,包括自己制作的小点心、鲜花、贺卡、红酒等都是西方人的礼物的最佳选择。

送礼时,还应重视中西不同的禁忌。首先,要注意礼物的数量。中国人不喜欢收到单数的礼物,认为双数是吉利的象征。但西方人认为双数是不吉利的,同时也不喜欢收到数字带13的礼物。其次,要注意礼物的颜色。中国人不喜欢黑色或者白色,这一点跟西方人是一样的。但中国人特别偏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富贵吉祥。最后,要注意礼物的含义。中国人一般不送手表或者钟,因为送“钟”与送“终”同音,易造成不好的联想。中国人也比较忌讳送鞋,因为它有送人走,送“邪”,给人穿小鞋的含义。而在西方,千万不能直接送钱,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

(三)送礼的方式

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含蓄,甚至是拐弯抹角。当送礼人大方地送出自己的礼物时,收礼人总是表现地推脱再三,最后在双方的“争执”与推搡中,完成礼物的送达。在这一过程中,送礼人不管礼物贵重与否,都会称此为微薄小礼,不成敬意。受礼人则会“埋怨”,下次再买礼物就不欢迎之类的话。中国人的委婉还表现在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礼物,而是在送走客人之后才一探究竟。

西方人则表现地更加直接一些。西方人送的礼物的包装一般都比中国人的礼物精美,他们会欣然接受礼物,再当面拆开礼物,然后对礼物赞不绝口,同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四)送礼的目的

中国人和西方人送礼的目的差别显著。中国人送礼一般都是应付交际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事前行为,即社交礼居多。如参加同事婚礼不得不出的“份子钱”,下级给上级送的为了巩固关系的厚礼。同时,现代的中国人已经把送出的礼物当作自己身份的象征,“拿不出手”的礼物被认为会影响到自己的面子,而越是这种心理,越会使得收礼的人产生一种心理负担,从而下次还礼时考虑送出更贵重的礼物。[4]

西方人更在乎的是礼物的纪念价值或者象征意义,属于事后送礼,即为了答谢对方的帮助或者款待所送的感激之礼。所以,西方人不存在对比礼物是否贵重的心态,也就不会给收礼方造成心理负担。

三、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根源

中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最受推崇。在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5]所以,中国人从人情和伦理的角度都很重礼。通过送礼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赠受双方变成了人情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甚至实现了非平衡的链条下的持续的利益互动。其中,儒家中庸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这种追随大多数的从众心理也使得赠送关乎人情的贵重礼的现象更加普遍。

西方国家中,比如美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移民文化。这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人更倾向于独立和自由,这使得他们远离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繁杂的规范礼仪。[6]同时,西方人的实用主义,让他们不太接受贵重的礼物,而是接受红酒、巧克力和手工饼干等具有实用价值的礼物。

(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佛教的教义讲究修行和因果业报,而道教则讲究尊道贵德。这些虔诚的信仰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于是会在送礼时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礼物之上。比如,小孩出生时送的金平安锁,男女之间相送的平安符等。

西方国家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是纪念耶稣的节日,因此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则成为西方人最看重的节日,也是送礼最常见的场合。因为在这样的节日中。西方人大多是带着虔诚的心去做礼拜或在家庭聚会中集体祈祷,所以对于节日的礼物的贵重与否并不是很看重。但是与13有关或者系成十字架的礼物包装却是他们所禁忌的。

(三)价值观

南达和沃姆斯指出:“价值观是不同的文化模式下指导人们对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做出判断,以界定正确、真实、美好的共享观念。” [7]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维度。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分别属于集体主义价值维度和个人主义价值维度。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维度强调人的个性以社会网络为基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中国人通过送礼的方式显示出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尊重程度,并以此来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个性以自我为基础,不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更加开放、自由。因此,西方人的送礼行为不会受到一定的群体规范的制约。西方人公私分明,不会发生私人交际的送礼行为影响公事的处理的情况,不会发生迫于群体压力而被动送礼的行为。

(四)性格表现

中国人十分讲究面子,即注重自己的声誉,认为所送的礼物的价值是身份的象征。亚瑟?史密斯曾提出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所送,受礼人应当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统统拒绝是很少见的。[8]正是这种“好面子”和礼尚往来的行为,构成了现如今中国人的礼物消费和赠送的现状。同时,中国人容易拐弯抹角,收礼时常常表现出推辞之状。受礼人可能并不是秉着不接受的心态,不管礼物贵重与否,都要表现出谦让和客气的样子。

西方人为人处事表现地更加直截了当,不存在拐弯抹角。因此,他们真挚地感谢对方的礼物,然后当面拆开礼物,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礼物的喜爱。

四、跨文化交际中送礼的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中西方民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赠送礼物则是增进彼此关系、拉近沟通距离的第一步。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应在入乡随俗和发扬本国特色的双轨下并行。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形成本土所特有的送礼文化。一方面,应注意不同的国家有哪些送礼禁忌。比如对于法国人来说不能送康乃馨和菊花;对于英国人来说不能送百合花;拜访德国家庭时,不能对女主人送玫瑰花等。另一方面,应视双方关系的程度来选择合适的礼物。初次见面,太贵重的礼物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感。所以,应该选择巧克力和红酒等简单的礼物或者第一次见面不送礼物,而在第二次的见面中将送礼送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底蕴,形成了其独有的中华特色,将这一特色的中国式礼物送给国外友人,不仅表达了中国人对于他们的情谊,而且宣扬了我们独特的中华文化,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比如,201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中国送出了结合传统工艺与西洋花色的“粉彩开光上海景观玉兰壶”作为国礼。而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国则选择大宋官窑钧瓷作为国礼,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清净和雅的茶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的交友之道和对与会嘉宾的祝福。

五、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中西方民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赠送礼物则是增进彼此关系、拉近沟通距离的第一步。在我国,礼物赠送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方式,这是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Collier和Thomas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交流成员认为自身与其他交流成员在文化因素上有所区分。[9]西方有不同于中国的送礼文化,这充分地体现在以文化为主要差异的跨文化、跨种族、跨语言的交际之中。积极认识送礼文化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运用适当的送礼对策,才能成功并融洽地与西方人乃至更多国外人士交往。

参考文献:

[1]戴圣.礼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3.

[4]萧洪恩,王娟,马丹.礼物的话语:春节场域下送礼演绎模式的文化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1-6.

[5]杜晶鑫.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2,01:98.

[6]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4:47-48

[7]S. Nanda and R.L.Warms.Cultural Anthropology[M].CA:Wadsworth,1998:3.

[8]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3.

[9]蔡荣寿等.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4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