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燕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融合了那么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缺陷,导致他们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个性也比较封闭、自卑。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常常不被师生看好。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似乎成了“另类人”,受到来自同伴、教师等多方面的冷遇,他们犹如一只只搁浅在学海沙滩上的小舟,难以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他们就成了我们口中常说到的“随班就读生”。“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我们老师的肩上颇为沉重。
一、现象与反思
2011年康纳学校与中山大学在广州市开展孤独症儿童患病调查显示,广州市每133个学龄前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儿,以此推算广州市孤独症学龄儿童有2万人之多其中,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人数为5247人,学龄孤独症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需要有效解决。(南方都市报,2014-12-25)
国家对这一部分学生,取消传统隔离的特殊教育形式,而是要让他们都能够在普通学校中共同学习并取得成功,对待他们倡导“零拒绝”的融合教育思想。
广州市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康纳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是大趋势,但随班就读需要建立包括主流学校接纳等专业化的支持体系,这恰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只有建立强大而专业的支持体系,才能避免深圳李孟事件和珠海阿文事件的重演。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有了这个责任需要我们在他们身上要付出比正常学生更多的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帮助,想出比常人更多的方法,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因此,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架起教育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解读“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tegration)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的正常化运动(Normali-zation)倡导下,相对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提出来的,也有称为“社会融合”、“混合教育”、“一体化”。其涵义是:“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他实现和维护他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在中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理念。正如Normali-zation所述,唯其强调普通学校在不牺牲普通儿童的原则下,主动作些改变以适应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其观点强调有意义的融合,共同成长,主动的改变(包括教师的重新教育)”。而随班就读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特殊儿童教育的一种安置模式。在中国除了特殊学校外,较为普遍的安置模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而美国的安置则是多样化的,1996年3~21岁身心障碍学生的六种教育安置依序是:普通班级43.9%,资源教室27.5%,分离班级23.5%,分离学校3.75%,看护机构0.7%,居家/医院0.7%。
三、居于融合教育理念的随班就读目标
那融合的目的是什么呢?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融合中学习交往?让他在融合中交往更多的朋友?我认为这些都是融合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绝对不是融合教育的根本。融合教育的根本应该是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反过来我们也要让社会来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提高他们的自身的能力,二是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或者是社工也好,对外活动也好,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我们的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需要大家的帮助,他们更需要大家去接纳他们。
那么作为居于融合教育理念的随班就读方式,我们想要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得到什么呢?
提高学生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使特殊儿童体验到结交朋友的愉悦,主动的模仿、学习基本的社交常识,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随班就读的开展,使正常儿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促使他们时刻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为特殊儿童树立学习的典范。
四、居于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因材施教策略
我校位于历史文化名镇:钟村镇,作为一所城镇小学,自XX年开展随班就读的试点工作并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团队,至今已历时XX年,工作团队先后对XX名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XX学年XX名,XX学年XX名,XX学年XX名,三年来有关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做到““教师零歧视”、“家长零投诉”、“学生零转退学”,随班就读学生行为规范逐步合群,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教师配备:管理+专业+实践。我们学校挑选的标准:事业性强,富有爱心的,热爱特教工作和特殊儿童的教师,并懂得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管理组织能力的一线教师作为团队的教师,具体由管理人员、专业指导及一线实践老师组成,具体包括里面包括: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资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等9人,其中参加过国培计划培训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州市第一批百千万人才“名教师”培养对象1人,“广州市先进班主任”3人,组成一个专门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工作团队,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一种合力,以求事半功倍。
(二)规范管理模式
1.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制订了特殊儿童成长的个人发展计划。工作团队针对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分别制定好学生的发展计划,从自理、自律能力学起,一步一步按计划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这些计划的目的是促进了特殊儿童自我价值的实现。
2.成立助读流动服务小组,轮流做随班就读学生的长期合作伙伴
在随班就读学生工作做得较好的班级里,我看到了一个长效机制: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有一位长期合作小伙伴,这位小伙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能给予他最妥当的照顾。还有一组贴心好组员,每次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组员们都会结合随班就读生的实际编排节目,让他拥有充分展自我的机会。友好的关系就从生活的点滴开始。
3.分层设计实现无缝对接
任课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单列,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任课教师的备课,随班就读专职教师每月检查一次。
(1)课前分层设计
①提供特殊需要的教学方案。在每篇课文的备课中,每个板块里,都有为干预对象“度身定做”的各类训练目标。
②提供特别设计的课堂练习。这些练习既有和班级同步的内容,也有专门针对干预对象的特殊练习。
③提供定期的个别辅导。每上完一篇课文,对干预对象的接受情况作一番了解,再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2)课堂无缝对接
①伙伴互助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当老师向随班就读的学生提出任务时,他可能毫无反应。这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听懂,所以就要他们的同桌伙伴对他进行提示,提示包括口头的、手势的、造型的和身体的。
②小组重复训练。随班就读学生如果对某些知识点反应比较慢或者接受的能力比较差,课堂上就给出5-10分钟,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反复的训练,可以通过问答或者选择等方式。
③教师当场激励。对于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来说,奖励能极大地激起他学习的兴趣,使其努力争取成功。奖励有许多方式:口头表扬。尽量做到不用相同的表扬语。友善表扬。包括握手、点头、微笑、抚摸等。这些细微的动作有时心理作用是相当大的,它会使弱智的孩子感到温暖和高兴。实物奖励。如:小文具、小教具等。特别权利,如做小干事、小组长等,这些特别权利无疑是最好的强化剂,能巩固训练的成果。
4.分期辅导长期跟进
(1)热身行动:行政鼓励随班就读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于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给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2)暖心行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四多,即突出四个“多”:多联系、多交流、多关心、多活动。“多联系”也就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对自己班级的随班就读生每学期至少家访四次,每周电话联系一次;“多交流”则要求任课老师对特殊学生的作业本进行面批;对特殊学生作个别辅导,每周至少3次。“多关心”则要求任课教师给特殊学生的温馨提示,如:每日有一个善意的提醒;每天与他说一句关心的话??。“多活动”则强调特殊学生平等参与班级每一次活动,并给其锻炼、成功的机会。
(3)热心行动: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做好“随班就读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
5.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听障随班就读生、残疾随班就读生、自闭症随班就读生、智障随班就读生……每一种类型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得区别对待,寻求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一个班里三位随班就读生,老师却能教的得游刃有余,源于采用了正面管教、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其做法是给全班同学注射“爱心剂”,教导班上每一位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其次,在班上寻找“爱心大使”,树立学习好榜样:以爱心大使的行为感染更多的同学;最后,构建爱心扶助组:每天为行动不便的小华做“跟班”,帮他带书包,扶他身上下楼梯;为听障严重的小洋做翻译,使他不会因为听不清楚而落下任何一次的作业。
五、成绩与展望
1. 80%的团队教师教育情怀得到提升
建立随班就读工作团队的目的,除了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生活外,更多是想通过这个团队,带动整个学校教师,塑造教育的情怀,具体教育的情操和教育的信念,实现“二八效应”,随班就读工作团队就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先头部队,团队教师把自己的教育经验撰写成为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以随班就读为主题的论文3篇,并撰写近30篇的教育日记和教育叙事,获得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 90%的随班就读儿童“三力”显著提升
注意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90%的随班就读学生进步是明显的,稳定的。具体表现就是任课老师反映和纪录,他们上课很逐步专心,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长了,笑容多了,说话多了,朋友多了。
3.100%的随班就读儿童融入正常学习生活
随班就读生成功融合于正常学生中去学习,而且在温暖的大家庭里那些随班就读生能快乐地学习,100%的随班就读学生成绩都有进步。家长满意,社会放心,近三年来,实现0投诉、0转退学。
参考文献:
[1]张宁生,陈光华.再论融合教育:普小教师眼中的“随班就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2,02:3-8.
[2]许贵芳.一例随班就读学生回流特殊学校案例的个案报告[J].新课程(小学),2013,12:96-97.
[3]李枫.孤儿学校初中语文随班就读工作方案[J].新课程,2015,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