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016-05-14 23:38张书博王昌建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学习者

张书博 王昌建

从知识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学习过程的引导、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研究,构建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为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而进行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随着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浙江有29.82万名学子跨进了大学校门,普高学生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5%,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给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毛入学率达到15%-50%之间,因此在比例上我省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目前高等教育现状的刊,新增专业及扩招现象使招生就就业的矛盾明显激化显。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各类具备高技能、高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方面却是实际就业率逐年下滑,啃老族等现象滋生。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源在于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着重于“教”,忽视“学”的过程,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关注于如何将知识技能教给学生,而往往忽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接受程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探索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根本理念仍旧强调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非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因此目前高校课堂中学生厌学、逃课、玩手机等现象依旧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保证教学质量,为处于信息时代的国家振兴创新计划,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共同体概念由温特比尔特提出,这一概念的指出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及师资团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其支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促进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因此,国内外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早期研究重心主要围绕特征功能,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者已经越来越多的从学校视野、教育变革整体来关注学习共同体的专业实践。目前,学共同体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成效评价方面,着重评价在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成效,包括学生学业表现与教师教学、学校效能与教师发展以及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注重评价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于学生教学效果及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使方法服务于教育革新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对于学习共同体的针对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引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多局限于国外理论框架的借鉴,并建立在对已有教师发展的局限性批判的基础上,强调教师个人发展的某个方面,单方面强调针对教师研究共同体,学生合作学习的个体研究,而不是将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研究,缺乏宏观的视角,因其固有的割裂性注定无法整合于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变革中。根据最新的CNKI学术趋势来看,关于整体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近几年逐步成为热点,研究情况呈现直线上升状态。

2.“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21世纪的社会是社会人互相尊重差异,彼此学习,共同适应生存的社会。“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等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团体形成,共同体以在一定支撑环境中进行共同的学习,彼此分享需要的学习资源为主要实施形式,共同体成员通过交流和沟通将实施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分享,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达到教学目标。共同体通常要求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便于成员间形成类似真实工作环境中分工不同的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进而自然形成成员对于团队意识,工作任务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社会情感,通过性格养成过程实现学习者素质的健康、全面成长。并且,共同体的学习过程本身改变了由教师一人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传统局限,可以形成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求共同体成员为完成任务而寻找新方法、新发现、新工具乃至新理论,推动师生共同达到分享、共进的共同发展,并由此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共同体内及共同体间的彼此相互交流,沟通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通过个体互补、差异互补,并形成更为强大、有序的群体动力推动个体的健康发展。共同体成员利用集体的智慧和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同时,应该也同时关注学习个体的知识的共同增长。“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活动中成长并实现人的价值,得到知识及素养的共同提升,对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出现的矛盾是一剂良方。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

1.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以教师 “教”为学生的“学”相互割裂的状态,避免教师教学知识单向传递的错误形态。将以教师提供的知识的更新为主动的教学模式,更改为参加学习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共同体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教辅团队以“学习专家”的身份出现,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辅成员及学生组成的共同体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彼此针对任务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过程,共同体的成员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主要形式,完成对于学习目标规定的显示及隐式知识的获取及掌握。学习共同体通过团队合作及达到目标的分享与交流过程同时强调学习者全面的素质发展。

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要求改变原来教师与学生的 “教”与“学”的对等关系,形成由教师、辅导者及专家组成的助学团队以及由学生学习小组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助学者不仅仅包含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也需包括教学团队中的各位教师,教学督导,辅导员等成员,此教学团队以指导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增长为主要职责,同时也指导学生情感、表达及沟通能力,助学者团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承担相应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的辅助与指导。学习小组主要由学生以一定的组成形式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分担学习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并承担相应任务,对应不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共同学习,并且共同成长。

2.学习活动项目设计

为最终实现学习的目的,需先针对课程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整合与提炼,根据知识技能要求设置相应的活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应脱离教材的约束,为知识设定适应的情境与环境。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适合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进入课程内容,以便有效地帮助共同体成员理解基本理论。主讲教师应将课程内容根据知识、技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专题、任务等形式,教辅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切合教学主题创设教学情境,以便共同体对任务目标形成基本认知,此部分应该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认识,教学团队继而应该采用导学案,任务引领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活动,共同体中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辅团队应注意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展示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主题、情境设计,并且注重知识的串联与技能的衔接,善于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教学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并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用过的方法、手段,以达到学习者从不同的目的、不同角度来掌握课程知识及技能的目标。学案的导引同时要注重的团队的合作分工,关注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及个性培养,完善学习者个人素质及全面发展。

3.学习过程设计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是:拥有共同的研究目标、立足于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程教学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可分为 5步进行,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环节,也称之为“行动回路式”学习过程,第一步为资讯环节,教辅成员首先对于主题及情境进行相应铺垫及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及学习任务目标,使共同体成员首先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其次,学习共同体开始对任务进行探索研究,成员根据分工情况通过观察、阅读、合作、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辅成员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共同体应对任务目标将得到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而后共同体内部组织讨论,共享成员个人信息,并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实施阶段是完成任务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共同体的个体重新审视自我探究的结果(梳理目标、资讯、解释、分析、结论之间的关联),将个人贡献组合形成完整的逻辑形式,并传达至共同体的其他成员,此过程共同体成员在彼此分享中消融个人贡献的叠加与矛盾,对话沟通,形成最终的任务解决方案。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应为闭环的评价环节,共同体中的成员根据分工情况将计划、决策环节的讨论结果,进一步修改、整理、完善自己的任务内容,通过检查环节对比其他团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在反思环节对个人任务的完成流程进行相应的反思,以巩固获取的知识、技能。从环节设置上看,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五个阶段形成了相互作用的闭环系统,以前阶段活动的总结或拓展推进后阶段活动的进行,同时后阶段也可直接评价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从整个流程来看,所有环节都必须要求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之间、及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共享,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4.学习评价设计

课程的学习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及情感两方面的评价。其中,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概念的区分,基本概念的具体应用范围等,同时要求学习者掌握每门课程的知识框架结构,具备此门课程所要求完备的知识系统;技能的掌握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对于仪器设备等数据的分析利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情感方面主要包括个人素养、团队合作及沟通交流的情况。依赖书面考试的传统考试不足以全面地考察这两方面的达到情况。因此对于学习共同体中的活动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的方法,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表现,同时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教师教学情况由校内督导、企业督导、学生评价共同构成,学生学习情况由助学团队共同评价完成。根据各部分项目内容的构成情况分配相应比例,按比例对教与学的共同体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论

以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尊重人类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相信并注意挖掘学生潜力、便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合作。完成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任务完成的预期作为课程教学成功的重要考量,将“兴趣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的始终,进一步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包容行及学术建设,真正达到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23-26.

[2]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2(2):36.

[3]齐平.优化学习环境对“共同体”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8.

[4]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23-26.

[5]邵洁.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EB/OL]. [2012-5-23].http://wenku.baidu.com/view/5c680973a417866fb84a8e49.html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学习者
爱的共同体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