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舞台导演艺术是以文学剧本为依据、以演员表演为主体、运用和组织各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进行综合的二度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导演的二度创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创作思维,本文重点研究戏剧舞台导演艺术基于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思维,从二度创作的整体流程,来探讨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其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和表现。
关键词:舞台导演艺术;二度创作;剧本分析;导演构思
导演艺术通常被誉为“二度创作艺术”,所谓二度创作“是指在导演的权威指导下,组织各个创作部门,共同完成剧作家笔下的形象传达,是导演在艺术创作中必经的过程。”[1]二度创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创作思维。本文重点阐述戏剧舞台导演艺术,基于剧本的二度创作思维。
通常而言,导演二度创作包含了剧本解析、导演构思、舞台呈现等过程。
一、剧本解析
在戏剧排演过程中,对选定的剧本,要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形式与风格、情节与人物等基本概况。
1.主题与风格
戏剧的主题思想是一部戏剧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向观众传达的核心理念。通常情况下,导演在对剧本的解读过程中,必须找出剧本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在主题思想整一性的前提下,导演才能展开对剧本情节、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进而完成对整部剧的排演。
主题之下,风格是整部戏的气质所在,导演对剧本的解读必须掌握剧本内在的气质,也就是一部剧的整体风格,是正剧、悲剧、还是喜剧?是浓郁的、讽刺的、幽默的、活泼的、还是严肃的?要对剧本所呈现的整体风格进行精准把握。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一般而言,戏剧风格基本都会尊重原剧本,但不排除导演对演出风格独特的追求。比如著名戏剧作品《推销员之死》在最初的演出过程中,舞台及其整个戏剧的气质比较写实,而在201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时候,导演反而采用了极简主义的风格,舞台的背景是一块巨大的白板,演员的装扮也是以黑白色为主。
2.情节与结构
情节与结构是构成戏剧作品的基本要素,导演二度创作对剧本的分析,必须理清楚这两项关键元素。
故事情节是戏剧作品要呈现的基本内容,情节点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主体情节与核心内容,故事线索是故事情节的筋骨,由大量的情节点组成。所谓情节点,悉德·菲尔德在《故事》一书中的阐述为:“它是一个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一个方向,把故事推向前进。”[2]与之类似,戏剧作品的也是靠这些“情节点”,不断完成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反转与推进。
故事的结构,是导演对一部戏剧作品节奏的把控,要从剧本所呈现的基本结构入手,理清幕与幕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的戏剧结构,掌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的起承转合。
3.人物分析
“人物”是承载戏剧作品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并通过“人物关系”之间的冲突来展现。“人物”在戏剧故事中的行动线,是基于基本戏剧需求的呈现,“人物”通过规定好的故事脉络,确定行动线,在“人物关系”的冲突下,完成终极戏剧目标,并传达人物所承载的思想。因此,导演在对剧本的分析过程中,必须清晰地定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行动线、终极目标,以及所承担的戏剧功能,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梳理,明确整部戏要表现的重点。
二、导演构思
如果说剧本分析是导演对剧本情况整体而全面的了解,那么“导演构思就是导演通过未来演出做出的形象发言,是导演对未来演出的总体设想和预见,它是一台演出将要表达的思想和演出形式的最初概念,是导演对剧本主题思想的形象解释,是体现剧本思想的总体舞台形象和演出形式的统一设想。”[3]导演构思包括导演阐述、概念设计、彩排等内容。
1.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是导演对剧本分析之后,对所要排演的话剧进行导演构思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导演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对剧本进行加工,提取主题思想,赋予导演升华的哲学理念,增删相应的情节,阐述人物与人物关系,确定演出形式和风格等各方面的整体考虑,导演阐述通常要以明确的书面形式进行系统的解释。
2.预设场景与设计图纸
重点场景的排演效果预设,和整体的演出设计,是导演构思重要的环节。这里的场景预设,指的是对剧中重要的场景进行排演假设,力求重场戏能达到准备表现人物形象,传达思想内容的效果。
演出图纸设计相对应于电影之“气氛图”,是对戏剧作品舞台演出效果的设计。一般包括舞台美术效果设计,灯光设计,演员服化道设计,辅助舞台效果如雷电、烟雾、雪花、气泡等设计。
3.演出计划与彩排
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导演必须列出详细的排演计划,以准确的时间表,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包括前期的舞台布置、演员甄选等。
在规定时间和计划下,导演要组织演员及工作人员进行排练,排练过程要求循序渐进,让演员逐渐熟悉剧中人物,进入戏剧情境。
三、舞台呈现
舞台所呈现出来戏剧作品的感染力,往往是通过这个戏剧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舞台氛围向观众传达的。舞台氛围往往与舞台节奏相联系,“人物行动、人物情感、矛盾冲突是形成舞台氛围和舞台节奏的基础”[4]通过舞美布景、灯光、音响等的渲染,再加上演员的表演,就给观众呈现出戏剧作品独特的舞台氛围,进而感染观众,产生移情效果。舞台氛围的营造离不开舞美灯光、音响环境、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等环节。
1.舞美灯光
舞台美术布景、灯光效果是舞台氛围最直接的呈现,戏剧作品演出,舞美灯光能带给观众第一感官享受。通常情况下,舞台美术布景的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原著剧本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和场景要求,二是导演赋予个人化非常强烈的创作思维。在传统的戏剧作品中,舞台美术比较尊重原著剧本的设定,比如《茶馆》《雷雨》等,而在实验剧中,导演个人思想就会占主导地位,如孟京辉实验戏剧。
舞台灯光的设计,除了最基础的照明以外,还承担着多项功能,如渲染绯闻,突出主体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灯光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舞台时空的组接任务,比如不同色调、不同位置的灯光区,就可能代表不同的时空。
2.声效与环境
舞台气氛的呈现,除了舞美灯光之外,声效及其剧场环境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舞台声效一般包括人物对白、舞台音乐和舞台音响。人物对白是对剧情的直接呈现,音乐是人物情绪、内心的外在表达,音响则是对舞台气氛的辅助塑造,如风声、雷电声等。
声效往往和剧场环境相联系,《中国话剧研究?第十二卷》中指出:“气氛在剧场中包括舞台的内部和外部,内部是布景、效果;外部是剧场环境”[5]声音不像舞美灯光一样只存在于舞台内部,而是环绕整个剧场,也就是说,声音和整个剧场的环绕系统,包括剧场的构建,一起形成了舞台氛围的外部元素。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够体会到舞台所带来的感染力,这就是剧场环境的作用。
3.演员表演与舞台调度
演员的表演,是通过舞台的调度完成的。狭义来讲,“舞台调度是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是人物行为的外在形态,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舞台空间之间构成不断变化的组合,是戏剧冲突视觉形象化的具体手段,是人物语言(台词)和导演用造型形式创造语汇的视觉形象化手段。”[6]广义来讲,舞台调度是人物心理、形体行动的美学处理”[7]。
舞台场面调度非常考验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力,在有限的时空内,对演员的表演、叙事的节奏要进行准确的把控。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四十周年纪念演出的经典话剧《茶馆》[8],在开场茶馆的大戏剧场景中,茶馆门设置在舞台后方中央位置,作为表演的支点,而舞台分成左右两个重点表演区,导演通过中央门口进来的人,调度其穿梭在左右两个表演区,于是我们看到:在右侧区域内,客人们正在休闲娱乐,用暖光笼罩;左侧则是谈论国家大事,则用冷光处理。
4.隔离与互动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这就是戏剧舞台艺术众所周知的“第四堵墙”理念。“第四堵墙”的存在,是导演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指导演员表演、调整舞台呈现形式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上,导演必须尽力让演员明白“第四堵墙”的存在,努力让演员与观众产生隔离感,这样能更好的进入戏剧情境,保持戏剧作品的完整性。
隔离与互动,形成了现代戏剧表演的两大基本理念,导演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是否打破“第四堵墙”,总的原则是更好的呈现戏剧作品。
四、二度创作反馈
一般而言,反馈信息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观众和剧场的直接反馈,观众是否喜欢这部作品,剧场氛围如何,都会以最直接的方式反馈到导演手中;其二,是演员及其全体工作人员的反馈,这种反馈更多集中在演出本身,是比较专业化的总结,演员对表演的感悟,工作人员对整部作品协调的感悟,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等等,都需要反馈到导演这里;其三,是导演自身的反馈,排演过程往往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发展与突破,永远是导演的艺术追求,一部作品的演出,即便达到了导演的最初要求,导演也会主动寻求突破。
五、总结
文学剧本作为基础,为导演的二度创作提供的最基本的创作依据,导演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文学剧本进行分析解读,掌握剧本的主题和风格,理清故事情节和结构,明确人物关系和基本矛盾冲突;然后针对分析结果进行导演构思,经过无数次的排演,最终以舞台视听艺术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并得到观众及其各方面的反馈,不断完善戏剧作品。
参考文献:
[1][3][4][6][7]鲍黔明著.导演学基础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悉德·菲尔德著.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6月第5版P102.
[5]董健著中国话剧研究·第十二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P206.
[8]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视频资料(老舍原著/编剧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主演)
【作者简介】吕静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