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申等
[提要] 通过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挖掘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校企合作,构建以“学习+实践+实习+创业+就业”为核心的“校政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不仅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而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高校和企业双赢,最终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金:2015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6日
一、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和意义
2015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重点部署、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外贸增长新亮点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是继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之后,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国承接国外有关企业非核心业务进行管理经营的一种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国内消费和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
截至2015年1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为609.6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06.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7%。在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端人才、实用性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每年的人才缺口高达20万人。同时,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提出重点支持10所院校成立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学院,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政府的高度重视,再加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备受关注,许多高校都开始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但关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以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创新提出“校政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服务外包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国际标准、贴近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
通过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极大地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高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打造服务外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外包企业孵化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输出基地,成就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品牌院校;可以为京津冀地区服务外包企业快速培养大量足以胜任外包工作的复合型服务人才,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丰富校企合作渠道,整合办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二、当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校的办学宗旨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学校在教学、实训等方面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产教的融合是应用型教育的命脉。但产教深度融合的现状离“创新构建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尚有差距。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难以保障,付出多、回报少且存在着学生实训安全等方面潜在的风险,导致当前“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方对产教深度融合的认识不够、支持不足,地方教育等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协调、指导、规范的作用,使院校难以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资源,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产教融合滞后于产业发展与转型,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产教融合的环境不佳。例如,各地、各院校建的许多高水平实训基地或校级实训基地,与产业贴合度不够,滞后于企业技术革新。
三、服务外包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具体途径
实现校政企合作只有先构建双方互利共赢的制度体系,产教融合才能深化。首先,要树立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丰富的实践资源,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等研发合作,以校政企合作实现“双赢”;其次,重塑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架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点上审视产教融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主体需要不断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形成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导致毕业生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用人需求无法有效对接,这种相互隔离的状况使企业在人力资源供应方面提高了培训成本,降低了对快速增长的外包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应准确的把握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岗位需求及技能要求,建设基于理论教学基础的实训体系和基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实际综合业务的实训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按照各种金融产品处理流程创新教材和教学,发挥学校银行、保险以及金融机构财务的实训室,把银行各种存贷转、保险各险种业务流程、金融机构财务流程纳入实训中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融入操作技能;其次,建立基于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实际的外包综合业务实训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参与下,基于企业具体岗位业务操作及技能要求,建设金融票据录入、档案整理、大堂经理、核保理赔、客户服务等综合实训室,模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达到实训教学与企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以“学习+实践+实习+创业+就业”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要编制基于金融基础理论和产品流程的新型教材,完善课程和实训教材建设,为实训教学提供保障使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加大实训教学环节比重,充分发挥实训楼“学习+实践”的功能。在校内实训体系建设中充分借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场景布局,按照企业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活动,确保实训室功能与企业业务中心的基本一致,实训教学体系必须紧跟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演进,及时调整实训教学活动,为实训教学贴近金融服务外包实务提供保障,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三)在原有金融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在传统的金融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的领域。将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如服务外包概论、服务外包项目管理、服务外包创业实训等课程)嵌入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满足主流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外包需求及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以特色课程模块来满足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四)建设一支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校企合作的串联者,师资是院校面临的现实难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融合,有计划地把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技能,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国际标准的专业化训练,具备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应用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徐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训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2]韩莉,杨宜.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