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龙
摘 要: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以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重要特征,是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教学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通过教学设计来衔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本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本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应是每位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认识出发,就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
讨,同时对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和操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的理念受到教师的好评,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同,效果相差很远。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行为需要一个过程,这成为教师面临的昀大挑战。教师对物理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是物理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也一直在使用,但是它更多地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制定一个学期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即学期计划;也包括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质量监测(单元测验)的制订,即单元计划;而更多的是用于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安排等等,即每节课的具体教案。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设计”的含义,而更习惯地称之为“备课”。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只是教师一方面的准备工作,即凭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师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订教学方案。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它将有利于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
(一)物理教学设计概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人们的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设计的一种类型。所谓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通常的教学中多指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1.物理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而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
通读教材是基础。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精读是关键。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3)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
2.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地安排,以达到昀优结合。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只有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地安排,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昀优化。
3.
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4.
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是教师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功的教学方案凝聚着教师的个体理念、智慧、经验和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经验与理论的恰当结合,才能使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富有个性,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如何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就是教师要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的行为状态做出具体、明确的说明。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3.学习者分析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
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此阶段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分析的基础之上。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设计。
5.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和结尾三个环节。必须指出的是,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6.教学媒体设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将教学媒体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7.教学方案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方案的形成,不是教学设计的结束。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和实施后,都要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以便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以使其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提出的,能更好地反映教师自我认识教学、反思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评价能力,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巧用课前三分钟,成就美丽人生
璩艳霞 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不同的主题,学生通过说话的方式,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魄,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吸引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巧用 课前三分钟
初中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加上升学压力,所以在很多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的实践活动。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锻炼了胆魄,增长了知识,发展了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何谓“课前三分钟”
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指教师在开课新授前提供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轮流上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用洪亮的声音完整、清楚地就相关内容进行发言和交流,这是教师用于日常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
二、活动的理论依据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著名教育家张孝纯先生说过:“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课前演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有力途径。
三、活动的目的
1.
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了聆听。
2.
鼓励学生上台演讲,锻炼了他们的胆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为其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3.
提高了同学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4.
课前三分钟的热身,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加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5.
在对具体问题的思辩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陶冶了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活动策略和方法
“课前三分钟”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三步走:备、讲、议。备,就是在每次课前三分钟,都要求有一名学生提前一周准备,准备好所讲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审定,然后用材料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好(这样同时也达到了练字的效果),自己在家反复练习,做到脱稿上台演讲。讲,就是要求学生在讲台上,好好把握三分钟的时间,把他要讲的内容大声、流利、抑扬顿挫地讲出来。议,就是当主讲者结束他的演讲后,同学们针对他的这次演讲议一议,议的时候重在鼓励,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闪光点发扬光大。
根据年级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课前三分钟”分成了五个板块。现将其具体的实施方法一一介绍,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小成语。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校门,对什么都感兴趣,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具备儿童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为学生安排了课前小成语的内容。
成语内容短,容易理解,寓意深刻,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讲者提前一周准备好成语故事,并熟读成诵。演讲时,要求学生提前讲成语故事并板书至黑板,讲完后,要求其他同学做好笔记,并写下寓意,加以理解。在议的环节,要求学生从声音、语速、情感等多方面做评价,以促进演讲者演讲水平的提高。
(二)课前一推荐。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所好转,并且有了课外阅读的欲望。因此,在这一阶段,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读更有深度的读物,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因此,在七年级下学期,我安排了课前推荐一本书的活动。要求主讲者提前一个月读好一本书,并针对这本书写好推荐材料,要求有书名、作者、推荐理由,并熟读成诵,通过推荐,能调动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课前赏诗词。这个环节安排在八年级阶段,上学期赏唐诗,下学期品宋词。要求学生每人每周读懂一首唐诗宋词,并能背诵。然后针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可以品字嚼词,可以分析诗词背景,可以赏写作手法,可以品人物情感,形式不限、长短不定,但要求思想深刻,写好赏析材料,并由老师把关通过。在赏析当天,要求主讲者将诗词板书至黑板,其他同学做好笔记,并一起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四)课前小评议。到了初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看待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这一学期,我安排了课前小评议环节。我鼓励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进行敏锐的观察,并进行仔细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体操作的方法是:首先由主讲人确立好一个论点,然后由同学们展开评议,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文学小评论。到了初三下学期,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开始向自己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提出质疑,对文学名著进行深度的探讨,甚至提出与作者截然相反的认知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个环节,要求主讲者提前写好自己的文学小评论,并交老师审定,老师也可针对他的评论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在学生演讲完后,鼓励学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但不形成肯定性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再读名著的兴趣,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三年的探索,课前三分钟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调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每天昀期待的就是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虽然时间很短,但经过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台下准备资料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几年下来,班上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胆识过人,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语文是一个极具人文魅力的学科,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的展示平台,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平淡是福,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百度文稿,2011,4.
[2]慧根清净,巧用课前三分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百度文稿,2011,4.
作者简介:璩艳霞(1978-)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