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
【摘要】本文以教学《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了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议论文;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必修中的文言文,文体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议论文的选取,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不仅为学生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提供了很多实效;而且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以古为鉴”的实用方法。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对于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很感兴趣,课堂精彩呈现。而对于一些论述性强的文章,以推脱学生难以理解、考试不会涉及为理由,有的在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情况下,草草了事,有的甚至不教。
笔者认为,此类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外,在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层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当下社会映照,不仅可以来完善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建立,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习惯。
说的功利一点,如能让学生把握一些论述类文言文的特征,至少能够培养学生考场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下面,我以苏教版必修三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政论文为例,来浅谈如何在文言文中学得议论文写作之法。
《十思疏》是一篇政论文,宋朝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也忽略了它的写作方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它的论证方法与文学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崇。
一、观点精炼鲜明
在我们的头脑中,唐太宗是个开明的君主,好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但时间上,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除病救人治国的良药。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文章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可谓单刀直入、观点精炼鲜明。
二、结构完整清晰
文章共有三段,完全的按照议论文一般写作思路展开,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第一段就直接亮明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后在第二段中总结历史经验,以“创业守成、人心向背”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最后,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十思五戒”。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一般议论文写作之典范。
三、议论方法得当
在文中,魏征用了很多论证的方法,来达到他劝谏的目的。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段中,分别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形象又有力。开头直入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作为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那么想长治久安,只能是一种妄想。两层意思成为鲜明的正反论证。
现在的高中生,虽平时也能积累很多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写到作文中,往往只是一些举例的累加,就连正反对比论证都很少涉及,更谈不上用比喻论证了。这一点,笔者建议,对于当代典型议论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老师也应当作典范来学习,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分析说理透彻
议论文重在分析,很多学生在剖析能力上非常欠缺,大多是“理不够、例来凑”,导致老师翻看学生的文章,完全是事例的堆叠,而对于事例的分析只有寥寥数字,甚至于由此事例直接得出他想要的分论点。
我们学校语文组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书写议论文完整段的能力,在这一段中,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例,更要有说理和结论,此为完整的一个事例分析的段落。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说理知之甚少,不知该怎么抓住要点分析,也不知该如何去分析。在教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如能把第二段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品味其分析说理的方法,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
文章在第二段中,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摆出这一客观的事实。然后提出疑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然后分析产出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采用论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因果法。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以较好的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其标志性的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这样整个段落从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到引述事例,再到追根求因,最后得出结论,完成了一个议论文完整段的写作思路。
而后,魏征又进一步分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假设了“傲物”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是采用了论据分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假设法。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从而使得论证更深入。它的标志性词语是“如果没有……就没有……”“如果……却……就不会……”等等。其具体段落基本结构与因果法相类似。
诚然,该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很多语句本身能成为议论文的素材,所以,也值得积累。
如果我们能发现教材中优秀的文本,把握其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课文学习与学生写作融合在一起,相信一阶段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不会出现语言干瘪,不知所以的现象,获得成才成人的双丰收。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