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微信息进入我们的校园,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新媒体的应用,语文作业的布置将进入一种新的布置模式,它将以灵活、短小、快捷的特点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现在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微作业的布置原则及微作业布置的策略,以此增加作业的形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软件得到广泛的的应用。在这样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喜欢短小、简便、快速的信息。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的语文作业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给学生提供更精练高效的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000年1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小学的减负行动投入到了作业的布置上,十几年过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并没有减轻。笔者了解到,初中生的语文作业布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作业的布置脱离生活,学生没有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布置作业以考高分为目的,往往会布置大量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其次,作业布置的量大,质却不高。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更多的是抄写、默写、背诵等这些琐碎却又对学生无意义的作业。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最后,作业的布置大多是读写,很少涉及听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与写的学习,还应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现在的语文作业,往往是动笔书写,很少涉及学生的开口表达的训练。
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
(一)精微性原则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巩固,作业应当针对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布置,设计的题目应当简单精练。内容简约精要,能够反映课堂的教学内容,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对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二)生活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微作业的布置就应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相融合。
(三)创新性原则
作业的布置不能停留于现今的作业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可以与学生的作业相挂钩。教师可以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布置相关的听说作业,让学生练习听说的能力;也可以利用微博的功能发表相关的作文素材,这样短小的内容易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利用QQ群的功能,进行群内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等。
二、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布置“微作业”
(一)微积累型作业设计
语文的零散知识过多,不易于学生的积累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积累卡片,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字词以课文句子的形式积累下来,并进行每日一句的交流。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浏览佳作美文,让学生每天能够在上网之余积累到相关的知识。
(二)微交流型作业设计
语文的口头作业一般是朗读或背诵,由于教师一般不进行这类作业的检查,所以这样的作业更多的流于形式。微作业的布置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生互评和沟通,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批改负担,又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布置《观沧海》的朗读和背诵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朗读的作品利用微信语音发至班级群中,学生可以互听互评,教师随时可以做抽查和点评。
(三)微写作型作业设计
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写作”可以作为一种作业形式应用到初中语文的作业布置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微博制造话题,并对话题进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在微博下评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成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微博写“班级的一天”这个话题,内容要求简短精练。评论既可以让教师看到也可以让其他同学看到,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微实践型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作业的布置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录像的作业,把身边人不经意的爱国行为记录下来,如爱护花草,自发捐款等行为,把录好的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里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当然,“微作业”的布置还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微作业”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作业的布置思路,“微作业”将无法发挥它自身的优势。同时,“微作业”的布置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同,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这需要各位一线教师积极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毕丽萍.“微时代”的数学“微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5(12).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