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莲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上的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有效性
初中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数学的生命线. 其实,纵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章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概念展开的,因此,抓住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数学概念是高度概括的,十分抽象,对初中生来说有些显得难以理解. 但据笔者的观察,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是匆匆忙忙地讲完概念,然后开始大量做题,忽视了概念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没有任何想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这样“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像数学这种需要思维的科目,因此,很多学生感叹数学难懂,教师们则觉得学生一代不如一代. 这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现状.
从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来看,考查方式已经逐渐从以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阅转变为对能力的考查. 试卷不仅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基本技能,更要检阅学生各项数学能力的提升的程度. 学生不仅要会应用已有的知识,更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能力的提升绝对不是“填鸭式”教学所能实现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如何把握数学课堂上的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是摆在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笔者仔细研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发现:初中数学概念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往往用“形如”“像这样”的文字表示;一类是定义式,语言表述严谨,用词规范. 描述性的概念表达得清楚明了,但是概括性不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解释,定义式概念言简意赅,抽象程度大大加强,这类概念需要教师加以剖析. 总之,对概念的理解需深入,需要教师的指导.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概念教学的“四步法”:“悟”“探”“剖”“拓”,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步:“悟”,即情景引入,感
悟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知识不能“填鸭式”地交给学生,而应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因此,概念的引入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见识有限,对于复杂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手段使数学概念生活化,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 借助情景,引入概念,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教师选用的情景,可以来自课本. 目前大家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比如,九年级上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入部分,课本就提供了两个情景. 情景1: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利用这个情景,教师可以把它做成动画,利用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此基础上,课本又提供了情景2: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直观感知在移动过程中直线和圆的交点个数的变化. 这两个情景很好地展示了直线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学生能感悟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就显得自然而然.
教师选用的情景还可以根据上课的需要选自其他材料. 比如,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选用这样一个情景进行导入: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白纸,对折1次、对折2次、对折3次 ……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边记录,从而感知纸张的层数与对折次数的关系——每多折一次,就应该多乘一个2. 那么,多个2相乘,怎么表示更简洁呢?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方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学生能直观地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对乘方的学习. 此外,情景的引入还可以是模型(立体图形的认识),可以是与内容相呼应的故事,也可以是前面所学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地选用各种情景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探”,即探究思考,形
成概念
概念给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研究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 人教版第21章第一课时中二次根式的概念就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课本在给出四道填空题且学生完成后得到这样一句概括, 概念是很直观地给出了,但学生如何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如何把握二次根式概念的本质却需要教师的点拨.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1)首先提出二次根式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根号,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且整个根号下的表达式作为被开方数. (2)讲解二次根式的来源. 二次根式是建立在学生之前所学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以及平方和开平方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被开方数均是非负数. (3)阐述二次根式的范围扩大了,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扩展到了含有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这就是数到式的一个飞跃,同时也为后面二次根式性质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为下面性质的研究做了充分的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可以是对文字的分析,也可以是正误判断,还可以是小组讨论、师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
第三步:“剖”,即剖析理解,巩
固概念
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 因此,对学生来说,学习了概念之后,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必要的. 练习的设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画图题、判断题、计算题、操作题……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合理选用. 笔者在教授平方根的概念时就选用了如下两组练习.
练习1?摇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00?摇 (2)9/16 (3)0.25 (4)0
练习2?摇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49的平方根是7;
(2)2是4的平方根;
(3)-5是25的平方根;
(4)64的平方根是±8;
(5)-16的平方根是-4.
练习1的设置能再次加强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认识,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0的平方根是0. 练习2是通过对平方根概念的辨析,强化学生对平方根的理解. 学生完成这组练习后师生共同解答,教师再适时强调,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 所以,获得概念后,学生要通过适当的做题完成对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题目,且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有的放矢地完成点拨、讲评,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步:“拓”,即拓展创新,延
伸概念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数学教师最喜欢看到的现象,但是这需要培养. 通过适当的解题,学生才能加深、拓展对概念的认识,而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将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在学生学习完概念之后,教师肯定会通过例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特别地设置某些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学生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一道练习题.
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圆周角定理、弧长公式、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证明,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如何下笔、怎么求解,而需学生自行分析判断,找到并计算出圆心A到直线BC的距离d及根据弧长的计算公式求出⊙A的半径r的大小,再利用d和r的关系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这种一题一问的题目正是近几年厦门中考的热门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四步”教学法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每个概念,并对概念的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学习数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其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不自觉地遵循这个过程进行概念教学. 当然,每一个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概念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学习概念时,我们还应抓住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及时进行归类整理,活学活用,以求水到渠成. 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把握住概念教学,才能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为数学其他知识,包括定理、公式、法则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概念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