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探究模式”加入的解读与分析

2016-05-14 12:40张翊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模式

张翊

摘 要: 从全面实行新课程以来,物理教师对“探究”的理解和相应的探究实践已步入常态化,形成一种“课课有探究”的优质教学风格。什么“问题探究、自主探究、实验探究、科学探究”等教学样式,已相应地展现于各种科类的课堂教学之中,且愈演愈烈,精彩纷呈。但对探究的设计、探究的科学过程、探究的模式以及探究的效果等还缺乏独到的认识。故本文立足教师的层面,对“探究”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三种模式作浅显的解读与分析,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在平常的课堂中理解且激活“探究”方法,并合理地运用好对应的探究模式。

关键词:“课始探究”模式 “课中探究”模式 “课末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258-02

一、“课始探究”模式

本人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的探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的出现来自于对学生前面或说前阶段知识与能力等的全面运用的检验。探究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越强越能体现学生的自动效应,效果越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务必要定位好探究目标,使学生在指导中顺利地展开自主自动的“课始探究”,企求探究在课堂中能依托学生的进展情况实现最大化效益。

1.相关解读

1.1概念命定:所谓“课始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间段里设计而成的一种探究,它具有特定的成因和制约因素。

1.2适合问题:这种模式的探究表现出对课程对象的狭窄度,也就是说它的实施对教学科目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而要使该探究在教学时得到理想效果,最好在实验课作加入设计。最适合的探究问题有:“较大的问题”、“单元性的问题”和“归纳性的问题”等。

1.3合作形式:大家知道,探究的主人是学生,因而学生群的组合结构和联动方式直接影响着探究的“点、线、面”效应。鉴于本人的经验,该模式可以采用“全班”和“分大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1.4探究过程及其设计:探究在时间值里展开的经历就是过程。“课始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先确定探究目标(问题),再按要求按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最后获得结果以及评价结果。这种探究最好在20-25分钟内完成。其具体流程设计示意如下: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中,课前可以布置给学生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感受到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原因是物体受到了空气阻力。通过进一步实验,学生还可以体会到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相对自身的重力大小的比例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环境下,任何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2.运用分析

当今,要实现新课程中的优势优质教学,肯定得在课堂里加入及用好“探究”这必要手段。本人实践得知,“课始探究”模式的运用不但要求教师在使用前作预测性分析和用后的实际效果分析,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正在用时”的过程性分析。诸如:学生如何切入探究的角度;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最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指导;结论的质疑以及合理评价等。其实,该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时,除了对上面因素的周详分析外,还需对“该模式运用的利与弊”、“运用后学生的能力倾向”和“模式对教师的素质素养要求”等因素作好全面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始探究”模式恰到好处地设计在你的课堂里,并生发出模式下的教学良化,实现探究目标。

二、“课中探究”模式

在目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种模式的运用更表现出“喜用和善用”的现象,从本人实践得知:这种模式的探究对于师生都能顺利适应,因为它有“承前启后、即时生效”的作用。探究过程明显“层性”化,即一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层;二是学生利用知识、能力去探究新问题层。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确定清楚教学的重点目标,从中提炼出独到的探究问题,使学生从即时形成的知识、能力的背景中顺畅地进入自主探究的场景,从而达到探究的成功。

1.相关解读

1.1概念定位。“课中探究”是指教师根据需要在课堂中间时段里有意设计的即时性探究。它具有针对性和速效性的特点。

1.2适合探究的问题:该模式可以在任何学科的课堂中加入设计,表现出对课程适合的宽松度。适合探究的问题是:“新问题”、“建构性问题”和一些“定性问题”等。

1.3学生合作形式:这种模式的探究对学生组合方式可以是 “小组”组合。

1.4探究过程及设计:该模式的一般过程是:先按教学要求从已授问题中设计出新问题;再作积极的针对性探究实践;最后形成结论性观点并立即解决问题。其探究活动宜在10-15分钟内完成。本模式具体探究流程设计如下:

例如:在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课中,讲完原理后可出示以下例题: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间隔1/10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所示,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0s,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表),

有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方法如下:

甲同学:

乙同学:

问:甲、乙中哪位同学的计算方法更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通过误差分析后得出乙同学的计算方法误差更小,更合理。

2.运用分析

由于“课中探究”是物理教师普遍应用的课堂加入模式,因此要求教师要慎对出示探究问题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意图”等因素的到位分析,另外,关于探究问题的质量、针对性、探究行动中的节点把握以及学生之间的配合度等,作为课堂里主导体的教师,也应去周密考虑的。不难发现,在本模式的探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那就是其中的“整合探究”——即对学生探究得到的不同观点加以“归位”、从而形成统一结论的过程。所以,教师想要控制好“课中探究”,得到理想的探究效果,最要紧的还是在教学设计时对各个过程节点的入深分析和创新设计。

三、“课末探究”模式

应当说这种探究模式的呈现,从结构安排上很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后练习”的环节,但却有质的区别,一个是对于所学知识的“书面兑现”;另一个是利用所学知识及能力进行“超书本”的综合分析和拓展运用。“课末探究”有它独特的结构魅力,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用之。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已拥有了前面一定的知识量、操作经验以及多种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探究是容易获得效果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定位好探究问题的适中难度,其次要估计到各个学生在探究时已经拥有的“知识量”、“能力水准”和“活动技巧”等。

1.相关解读

1.1概念定位:“课末探究”是指教师在课堂快结束前设计的一种短时探究。它具有短快效应和巩固作用的特点。

1.2适合问题:这是物理课堂教学常用的模式。适应探究的问题是:“小结性问题”、“总结性问题”和“形成性问题”等。

1.3学生合作形式:在课堂末尾进行探究,因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及能力已基本形成,所以无须多人组合只要少人组合即可,如4人一组或2人一组。

1.4探究过程及设计:本模式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探究的基础形成——探究问题定位——探究结果获得”。所以这种探究往往只需化5-10分钟即可。其具体探究流程设计如下:

例如: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行车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去探究如下内容:(1)如果能测出自行车行驶时的大齿轮的转速为n,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有多大,还需要测量哪些量?请在图中用字母标注出来,并用这些量推导出自行车前进速度的表达式。

(2)利用你家的自行车实际测量这些数据,计算前进速度的大小,然后实测自行车的速度。对比一下,差别有多大。

2.运用分析

对于“课末探究”模式的运用,大多数教师都有一定的经验,且较易把握。然而唯一使教师难以确认的是:学生探究行为及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因此,教师在本模式探究实践中,要加强短时探究效率,及时监督(巡视)学生的合作行为,力争对探究结果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课末探究”的长效反应。另外,对于探究的直接对象学生而言,本人则认为:5--10分钟的时限,对他们的要求显得较高,一则要做到探究完全对路;再则对探究结果又要确保准确。如此很显然,本型探究模式的设计着重应倾向于对“学生探究有效性”的监测与引导。

综上所述,是本人依据近年来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亲身体验,以及对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真实场景的综合分析与整理归纳,得出了课堂中加入探究的三种常见而常用的模式。我们知道,“探究”是新课程的灵魂,它起始至终都依附在新课程的各科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脱离了它,就失去了课改的真味。因而,作为新世纪里新型的教师,学会探究、研究探究、用好探究,实属当务之急。行文虽然只粗线条地对三种探究模式作了不熟的解读与分析,但本人真诚地希望同行要细心地去探讨“探究”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和深远意义,力争看到在今后新课程的课堂中绽放出一朵朵鲜亮而美丽的“探究”之花!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师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2008年1至12期

[2]时龙主编《教育科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出版,2008年1至12期

[3]陈向明、林小英编:《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4]朱玲、蒋静编:《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5]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