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实验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6-05-14 11:09宋俊香张卉尹晓峰潘胜军
绿色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护理专业自主学习

宋俊香 张卉 尹晓峰 潘胜军

摘要:提出了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单纯模仿老师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设计性实验;病原微生物学;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Q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20902

1 引言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 服务、 管理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根据这一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训练,因此具有重要实践作用的实验教学环节意义重大。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生或者护理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该课程对于学生基本医疗知识如常见病原菌的感染、控制与预防常见传染病等具有重要教学作用,对于后续课程药理学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病原微生物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是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2 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及不足

目前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大部分是实验课前,实验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等进行准备;上课时,首先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原理讲解,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教师演示内容进行重复。而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本次实验进行预习,理论课讲授内容也不怎么进行复习,学生进实验室主要是进行练习模仿[2],对实验完整的过程、实验原理根本不清楚。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按照实验步骤去重复[3];实验结束后,为了完成实验报告,关注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结果有误, 不主动去思考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而直接抄袭正确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认识,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对基础实验课程更是忽视。

目前黄淮学院医学微生物实验内容的基本设置是:①细菌的显微镜观察;②消毒与灭菌;③无菌技术;④培养基的配制;⑤细菌的接种;⑥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以上都属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也是认识、研究、应用微生物的必需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科研或临床工作中也是依次进行的,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实验内容彼此孤立不连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融会贯通,不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主设计性实验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为了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借鉴病原微生物科研实验工作,让学生参与到课题设计中,自行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自行操作。自主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安排实验操作并进行结果的分析,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3.1 自主设计性实验有助于自主学习

对于以后不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护理学生来讲,需要适当降低研究难度,所以在课题确立过程中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拟定课题,课题所涉及内容应包含所有微生物学必需的实验技能,并尽量拟定容易取标本的课题,比如黄淮学院采用的课题有:早上和晚上空气中细菌数量的比较;牙刷上细菌的测定;化妆品中细菌的测定等等。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设计题目,但题目必须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

学生4~5人一组自行分组,根据所选课题自行查询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材料、实验基本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汇总资料并制定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多次师生交流后,形成成熟的实验方案,将它作为后续实验的指导。学生要形成实验方案,必须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知识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2 自主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自主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病原微生物实验中选取的实验对象均为细菌,如何成功地将细菌从物品上采集下来,将是关系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实验中,必须排除外来细菌的干扰,因此建立无菌环境十分重要,而这一点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起辅助指导作用,从物品的消毒到后续细菌的接种,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可能都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操作中认真细心。另外,在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允许学生进一步对细菌进行观察,比如细菌的药物敏感实验、细菌的生化检查等,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验的联系。

3.3 实验总结

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出详细的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4 实验成绩的评定

长久以来,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经常以实验报告单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步骤,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大部分同学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反映不出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造成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轻技能。

教师在接到实验报告后,一方面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记录、实验总结进行打分,另一方面对实验关键知识点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将两项成绩作为最终的综合成绩。

5 结语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实验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5],这类实验方法固定,制约了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自主设计性实验,摆脱了实验教材不同章节的束缚。在确定课题时,由于选取方案相对贴切日常生活,学生兴趣较高。但要完成实验,对教师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随时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并随时与学生沟通,掌握实验进度,教师工作量加大。总的来说,让学生进入到课题设计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其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田 颖,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3),79~81.

[2]张 艳,李渝萍,陈 彬,等.开设医学本科生自主设计性生物化学实验的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15~717.

[3]余立华,卢占英,马 蓓.八年制生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探索和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7~139.

[4]李 宁, 罗琴娟, 钱 桦,等.数字电子技术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及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161~167.

[5]邓仁丽,段佳忠,江智霞,等,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2008,23(7):611~622.

猜你喜欢
护理专业自主学习
基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探讨
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