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6-05-14 08:37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摘 要:抗战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其科学内涵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抗战精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90-03

习近平同志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弘扬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是继承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优良美德的重要契机,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一)抗战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近代以来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第一,抗战精神体现了生死存亡之际对中华民族的时代召唤。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比都相差悬殊,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代背景下,抗战精神应运而生。第二,抗战精神体现了对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损失,但也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念,最终铸造了千古不朽的伟大抗战精神。第三,抗战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抗日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抗战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国内多方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统一于我国军民的长期抗战实践。

(二)爱国主义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这一深厚情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世代相传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爱国主义是孕育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约束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良好道德情操,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原则。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观念通过情感教育、认识教育和行为教育,使受教育对象接受、认可、升华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历史性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且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理性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要克服极端民族主义,将爱国热情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把爱国行为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三是层次化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教育方式,区分教育层次,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抗战精神的继承与弘扬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载体,二者属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加强需要不断汲取抗战精神的精华元素,在发扬抗战精神与抗战文化的基础上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一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团结互助、共迎挑战的道德风貌,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二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高贵品质,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三是要发扬抗战精神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靠的作风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抗战精神,发掘抗战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抗战精神的弘扬需要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外部环境影响个人的价值需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同时扩大了抗战精神的影响力。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抗战文艺活动、传播抗战文化作品、宣传抗战先进事迹等活动,让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深切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二、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抗战精神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抗战精神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将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4]。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弘扬抗战精神并使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使抗战精神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大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现实挑战。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传统主权、地域以及安全等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缺失、国家安全意识薄弱、民族文化意识动摇,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与抗日战争时期差异显著,但二者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理论方面仍存在相对一致性。因此,以抗战精神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民族国家意识的需要,更是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其一,弘扬抗战精神是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迫切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与政治信念。弘扬抗战精神首先要坚定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民族气节,使大学生时刻铭记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二,弘扬抗战精神是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将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制度渗透到中国的方式,试图进行和平演变。弘扬抗战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时期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还关乎和平年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三,弘扬抗战精神是增强大学生服务群众观念的迫切需要。抗战精神源于以抗日救国英雄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抗战实践,正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英勇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因此抗战精神的注入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坚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重要性

抗战精神培养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代优秀青年,激励他们不畏强暴勇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抗战精神所孕育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对于应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其一,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回顾抗战历史,正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团结一致,以其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在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其二,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实事求是。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

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5]。实事求是原则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从而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爱国实践之中。其三,抗战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矢志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弘扬抗战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育艰苦朴素、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抗战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为充分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应根据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与抗战精神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需要从挖掘抗战精神内涵、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构建抗战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深入挖掘抗战精神内涵,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抗战精神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表现。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是阶段性革命传统与长期性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总的来说,抗战精神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一份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立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以不断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是通过传承弘扬抗日战争历史文化精髓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专题展览活动、建立网络纪念馆等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反思抗战精神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通过创作传播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认识教育。通过推出抗战系列书籍刊物、影视作品等文艺作品,使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熏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是通过大力开展弘扬抗战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行为教育。通过组织晨读会,举办红歌会、抗战经典艺术创造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抗战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抗战精神实践,是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让大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将抗战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使其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社政文部指导下,人民网推出“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活动主要以调研抗战相关材料、寻访抗战老兵等形式展开,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历史、缅怀抗战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目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大学生的爱国动机,指明大学生的爱国方向。全面推进抗战精神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为抗战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进一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上的创新。

(三)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价值,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抗战精神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抗战精神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扎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精神纽带的作用。针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信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宣传抗战时期的典型英雄事迹并形成互动效应,以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站等形式开设抗日战争基础知识宣传专栏,不仅能深化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不断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四)构建抗战精神文化,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抗战历史事件与革命先烈感人事迹中蕴含的抗战精神,营造红色校园抗战文化氛围,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自觉将抗战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有利于加强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优化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做支撑,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做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应大力加强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人文讲座、论坛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抗日战争的知识普及,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感悟革命精神的热情;举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利用学校宣传媒介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以奠定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

章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5-09-02].http://news.

xinhuanet.com/2015-09/02/c_1116454204.htm.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3.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EB/OL].[2015-09-03].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3/c1024

-27543907.html.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423.

[7]刘韵清,苏美玲,何小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

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4,(1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