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锁元
【关键词】 数学教学;迁移思想;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4—01
初中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依赖于旧知识的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认识结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就是知识的迁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迁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知识迁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中的不少几何原理就源于实际生活中的道理,只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就能将抽象的原理或概念生活化、具体化,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更加感兴趣。
如,在学习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我们可以设计道具:笔直的木条和4个图钉,向学生提问:至少用几个图钉能把木条在墙上固定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就能总结出:2个图钉就可固定木条。由此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知识迁移在新旧知识中的应用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不存在孤立的知识。A和知识B的学习,学习A是学习B的准备和前提,对于B也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同A相联系的学习。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牢固地掌握旧知识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这样才能简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初中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在讲解一些相近知识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好知识的迁移,能更好地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教学“分式”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如分数的加减乘除与分式的加减乘除、最简分数与最简分式、最小公倍数与最简公分母。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就应当首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学生只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知识,就很容易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三、知识迁移在解题方法中的应用
迁移现象在知识学习和掌握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量。一般说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尽可能找到一类题在解法上的共通性,用于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之后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经验,增强迁移的效果。
比如,利用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再到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最后到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虽然这些题不同,但解题思路大同小异,即经历审题——设未知数——列式——求解——检验——作答六步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突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异同。这样,学生会突破思维障碍,有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迁移的作用,永远不要让自己导演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为迁移而教”的主题,不但自己要切实做到为迁移而教,同时还要尽量使学生做到为迁移而学,让课堂少一些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多一些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意义学习。既要注重课本上理论问题的训练,又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情感、知识、技能的迁移;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树立迁移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