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春
[摘 要]
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数学课堂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中,要激发求知欲望,培育思维的主动性;要创设问题情景,培育思维的敏捷性;要引导联想沟通,培育思维的广阔性;要加强实践操作,培育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质疑辨析、培育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
培育;学生;思维;策略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尽最大限度地设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点燃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求知欲望,培育思维的主动性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任何人的发明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也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悟空分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火焰山后看到一个村庄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分给每人[14],这样最公平合理,”八戒听了很不高兴地说:“西瓜是俺老猪提议并化缘来的,俺肚子大,至少要多分一些。”悟空听后说:“那就分给你[28],好吗?”八戒贪婪地说:“我至少要3块。”悟空不耐烦地说:“那就分给你[312],这下可以了吗?”八戒乐呵呵的答应了,沙僧很认真地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给了八戒3份,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突然发现,分给自己的西瓜好像没有比其他人多呢?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八戒是不是分得的最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八戒多吃多占,有的说师徒四人分得的一样多。八戒是否分得的多呢?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了分瓜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师徒四人分得的瓜一样多。这时教师接着说:“聪明的悟空用什么办法做到既满足八戒的要求,又分得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大家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清楚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育思维的敏捷性
孟子曾经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激发多思、深思,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良方。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会主动去学习,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培育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在教学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后,我指着操场上的旗杆说:“同学们,如果我要知道旗杆的高度,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有的说:“不行,旗杆那么高,怎么量?”有的说:“爬到旗杆上量。”,有的说:“你爬得上去吗?”有的说:“把旗杆放倒就好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就在大家积极思索而又不知如何解决的时候,我接着说:“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来解决呢?”同学们一听,个个露出兴奋的表情,那么该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呢?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最终根据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的磨炼与培育。
三、引导联想沟通,培育思维的广阔性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创造的翅膀,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帮助学生突破感官和时空的限制,扩大感知领域,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新事物,产生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从而把已学的有关知识沟通成网络,丰富学生的认知,培育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某公司有职员120人,男、女职员人数的比是2∶3,男、女职员各有多少人?”教师先指导学生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检验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2∶3”这个条件联想提出:“男职员人数是女职员的[23],女职员人数是男职员的[112]倍,男职员人数比女职员少[13],女职员人数比男职员多[12],男职员人数是公司职员总数的[25],女职员人数与男职员人数的比是3∶2,男职员人数与公司职员总数的比是2∶5”等问题。在学生理清男、女职员人数、公司职员总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进而又引导学生提出以下解法:①归一法,先求出男职员人数:120÷(2+3)×2;②用方程解:设女职员有[x]人,男职员有[23][x]人,[x]+[23][x]=120。从而沟通了归一、和倍、分数、列方程解、按比例分配这几种问题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育思维的深刻性
皮亚杰认为:“应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省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动手操作,从中获得事物的本质特性,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新教材十分重视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充分让学生操作、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促进知识内化,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三个操作过程:①请学生拿出课前已做好的三个不同的角,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哪一个角小?引导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把三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使三个角其中的一条边重合,重点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中判断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领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练习纸,提出现在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把角剪下来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想到测量,借助机会,我适时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②通过一系列(下转第56页)(上接第48页)的师生共同学习活动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练习纸上的角,并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之后,师生共同归纳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③请学生独立测量练习纸上的另外三个角(分别为锐减、直角和钝角),巩固已学新知。这节课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辨中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在“动”中“思”,在“思”中“动”,不仅学到了新知,磨炼了动手能力,更可贵的是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引导质疑辨析、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人类创造的火花;质疑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质疑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充分想象猜测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倡导和激励学生辨析自己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培育学生善于质疑探索,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后,有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有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现有500平方分米的铁皮,在不考虑边角料的情况下,至多能做多少个这样的水桶?(得数均保留整数)”。在师生共同分析题意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加上‘至少,而第二个问题却要加上‘至多两个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全班同学计算后再认真思考它们的含义。当得出计算的结果分别是:3.14×4×5+3.14×(4÷2)2=75.36(平方分米)、500÷75.36≈6.6(个)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要求得数保留整数,按四舍五入法可以吗?”学生们议论纷纷,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学生的讨论变成了争论,争论演变为辩论,争辨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终于发现所需铁皮75.36平方分米如果“四舍五入”为75平方分米,就做不成这个水桶,必须用“进一法”。而第二个问题6.6个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为7个,则第7个水桶无法做成,只能用“去尾法”。从中感悟到解决数学问题应根据生活实际来灵活处理,通过质疑、辨析,拓展了学生思维,培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为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科学的思维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恰当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培育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从小掌握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林珊红.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江西教育,2004(12).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