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军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塑造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对于军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军校人才的定位决定了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军校可以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教育、课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开展通识教育。文章就通识教育的提出、通识教育与军事院校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系,以及如何实施通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通识教育;军事院校;质量;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25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51- 03
军队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习主席的讲话意犹在耳: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军校通识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未来军校通识教育的突破点在何处?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军事人才。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发战争的需要。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数十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争议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以为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强调塑造的是“全面的人”,学校不论初级中级高级,都属于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内容既有专业性,也具有非专业性,培养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人走向社会的能力,即广义上的通识教育;其次,认为通识教育属于教育内容范畴,即不是为将来学员职业能力做准备的那一部分,只是一些关于人文的课程,即狭义上的通识教育。这两个观点,有关于通识教育在学员培养中的地位,事实上是针锋相对的。
1 军校通识教育的提出及其内涵的阐释
1.1 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是培养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对军校而言,通识教育是军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军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作为军校教育的理论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它的目的旨在关注学员作为一个军人所必须的教育,关注学员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军人的生活的、通性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等等,旨在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
军校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军校学员熟悉知识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例如自然科学、 数学、人文等。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军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学员都应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积极参与军队建设的、有集体荣誉感的、作战勇敢的军人。
1.2 外军军校教育的借鉴
通识教育到底该怎样施行,西方国家也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弯路,以美国为例,一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在1917年至1919年关于通识教育的尝试是其大学现代通识教育的开始,之后,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的残酷,对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了无情的筛选,1945年,哈佛大学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总结,主要是回顾了20世纪上半叶的经验,在各大学校之间达成了共识。在其后的60年代,由于学生运动对通识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民众普遍反映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下降,经过反反复复,目前,美国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理念,即以西方人文经典为核心。目前,外军院校大部分都参照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
外军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既调核心课程,又兼顾宽广基础。以西点军校为例,西点军校对学员的政治、精神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和体育素质教做了明确而又全面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科学文化课程中,每名学员必须修完30门核心课程,再根据不同主修方向选择修10~18门课程。核心课程由26门公共核心课程,3门工程核心课程和1门信息技术课程组成。在西点军校教学计划红皮书有详细论述:一是保证每名学员完成包括人类学科、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以及工程学在内的宽广核心课程;二是应提高学业员基本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应让学员进一步了解美国国社会价值观和国外文化的课程;四是能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洞察力,并认识人类为达到目标应受到怎么样的约束;五是应能发展学员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的能力;六是应使学员掌握政治基本规律和经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现实问题的应用。
2 通识教育是提高军校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必须结合国家的国情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的路。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如北京大学“文理双学位制”;清华大学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而作为军事院校,该如何去探索呢?对于我军军校来说,过分专业化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按武器型号分专业学习的现象。军校在系下分设若干专业,把专业作为军事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单位。所谓专业,指培养军校大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是根据部队任职需要进行专业分工、学科分类、部队建设的发展状况需要进行划分的。军事院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分配等各项工作,为部队培养、输送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学员也按此进行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的军事活动做准备。这些改革使我国军事高等教育迅速从以前的通才教育模式转向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成为军事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
随着军事分工和军事高技术的不断分化以及由于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内的特殊原因,我国军事高等教育专业化也曾为部队输送过各种专门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而强有力的作用。但是,过分的专业化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由于专业口径狭窄,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常常仅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就是通常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高,动手操作能力低”、“军事理论与训练演习”结合不紧密等现象。二是适应性较差,不能适应部队和军事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作岗位调动和职业变换的需要。学员对本专业的课程非常熟悉,可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见识不够,显得无能为力,一旦离开本专业,则马上显得束手无策,担忧,恐惧,困扰于心,这是我国军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较弱,缺乏后劲,这就使工作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在90年代,全军各军兵种院校几乎都是分开办学,有的学院只有几个专业,巴掌大一个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比较出众,但视野不够开阔,不利于目前诸军兵种合成作战的军事需求,更由于综合素质不够,无法有效地将海量信息融合、提炼、分析、为己所用,个人能力增长缓慢,而之前所学的专业,也很难保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会被淘汰。
由此可以看出,军校大学生的培养在提高其适应高技术战争需要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均非仅靠专业教育所能完全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由于以前长期忽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军事高等教质量的瓶颈。正因如此,中央军委在20世纪末组建了数所全军综合性大学,并提出了培养“懂技术、能指挥、会管理”的合训指挥军官的培养模式,都是我军在军事教育理念上的探索。军校作为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改革中必然再次站在了时代的前头。随着地方院校强化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广,强化通识教育也成为了提高军事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3 军校通识教育的展望
军队的改革与发展促使“通”与“专”紧密结合,随着我军新质作战能力提高,现代战争的方式和战争观念也在转变。战争优势源自指挥员的知识、创新和持续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将成为军事指挥员的追求,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决定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和知识型指挥员将成为取胜的关键。因此,军事高等教育仅仅给予学员一定军事专业技能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包括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集体合作的态度、军事指挥能力、军事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等综合而成的能力都是军队所特别看重和需要的。
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在大面积地确保全体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地提高基本文化修养、进而在陶冶学员的情操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已经为多项事实证明,是应该肯定的。
基于对通识教育应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识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与用单一的课程教育方式来开展,尤其要避免简单开设通识教育类选修课的传统方式来进行,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3.1 依托课程教育开展
在实施通识课程教育时,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比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教育模式,军校开展课程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基础课教育。通识教育需要坚实的基础作为开展的基点,所以基础课的加强势在必行。应认识到基础学科对于学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学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员培养有序思考的方式,比如开始计算机编程课,尽管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甚至一行程序都不会再写,但是却打开了一个世界,让学员学会了编程过程中严谨有序、分析问题并抽象出思路编写程序解决的能力。而学习诗歌之后,更是为学员推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教会学员以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个世界。有学者总结认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是大学生个人发展和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包括人文与艺术;基本技能如写作、数理逻辑与外语;自然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社会科学;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纪律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等;历史;计算机技术。而对军校来讲,还必须加上军事职业的特殊要求如:军人领导气质、为国奉献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尤其要强调责任意识,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各个军校的教学中基本都有这些方面,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于部分如生物、历史等等许多过去理工科的军校都刚刚开始引入,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
从课程学分体系看,中国各高校借鉴了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均衡,一般占课程总量的40%~50%,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为38%~49%,与20世纪90年代的通识教育比例25%~33%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北京大学2002-2003年开始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将必修课学分数压缩到总学分的60%左右,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增加16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这都可以作为军校的参考。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贯彻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之中,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教员的言传身教,以其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过硬的军事作风和严格的管理要求,对学员能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这种渗透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军事素质中的代代传承,不仅仅是影响军校学员的一生,更可将之开枝散叶,带到部队管理工作中,熏染部队官兵。
(3)注重开设文理交叉选修课程和人文社会经济类选修课程。这可以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有利于军校学员放眼看世界。
3.2 重视实践教育,改革考核方案
对于通识教育的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这样会导致学员追求考试过关,而通识教育的许多课程事实上是较容易考试的,如此,反而违背了设立的初衷。当前军校学员对于学习往往兴趣不够浓厚,教育模式与实际脱节便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引导学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对军校学员的实践教育目的是通过实践教育,改善学员停留于理论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员主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好的做事习惯。实践教育主要包括了认知实践、教学实践和综合操作实践环节;应尽可能让学员多参与和指挥军官相关的各种业务,增进其对部队工作特点的认识,进一步适应从学员到军官的角色变化,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和领悟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需要。将学员日常的骨干岗位锻炼和开展活动纳入实践教育的环节,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对考核方案进行改革,而改革考核方案,不能仅满足于卷面成绩和单一的考核手段,要严格考核机制,尤其对于主观考核科目来讲,允许百花齐放的同时要严抓学术氛围,对于雷同的学员一律处以例如一次处分、两次淘汰的处理。在战略方向上要统一,在战术上要鼓励创新突破,发动军事民主,放手去做,尤其在考核问题上,不能搞统一标准,带上太多禁锢,在教学方法上,要看教学效果,不能停留于通过率等指标,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不是说马上就能用得上,而不是机械式地统一格式。
3.3 丰富课外教育
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员感受到这是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项日常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专业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型指挥人才,
国内外名校无不具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通识教育的理念里,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称为课外教育,这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一直以来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军校中时常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如辩论、演讲、体育竞技、文化科技艺术节、军事技能对抗等等。只要组织得力,指导得当,都可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员起到长见识、增才干、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作用。
在开展课外活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两个方面:
(1)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数量繁多的活动,而要深入挖掘,确实是在锻炼学员能力,以学员为主导,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完成任务。
(2)避免打着通识教育旗号而挂羊头卖狗肉的变相侵占学员利益的行为,避免学员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中心,没有提高或提高不大,各单位要注意统筹协调,防止学员忙于大大小小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营造有军事色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识教育不同于简单的知识、技能教育,一门技艺,学员以往虽未曾接触过,但一教就能基本上全部掌握。通识教育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内涵的感染和熏陶,它是情感的成熟、品味的提升,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完美和丰富,要长期的、细细品味才能得其奥妙的无形之物。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显得至关重要。
军校校园的环境应该给人一种自然优美、合适健康、清新悦目、健康向上的感觉,而不是只有灰色楼群的单调风景,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军校校园内除了教学、实验等必备的建筑,还应建立各种方便的文化娱乐设施机构,以便学员发挥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以及进行学习之余的憩息活动;学校的图书馆应该有足够丰富的藏书,包括各种学科的书籍,而不只是一种或很少的几类书籍,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知识的各个领域,各种教学建筑,食堂宿舍也应该显示一定的文化风格,食堂宿舍的文化氛围对学员的成长也很重要。对学员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智力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所讲者而学到的。
此外军校的特殊环境还应该传达一种崇尚广博的、自然的、深邃的文化气息,使军校大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即感受一种美妙、高雅的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紧张有序训练氛围。
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要注意到:①避免走形式过场,应付检查或是追求量化;②要注意文化的积累沉淀,避免速成文化,硬件上去了,而软件跟不上,好的传统要注意传承,而不能过于随意改变;③要注意结合单位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慧.中美通识教育比较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
[2]刘义.浅析通识教育理念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3]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4]张益新,黄志文.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