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校本教研中的“四化”

2016-05-14 11:26张道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四化校本教研

张道明

不可否认,在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最为重要的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追捧。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校本教研存在“四化”,将其梳理出来有助于厘清校本教研的本质,使其回归本源,发挥应有之义。

一、 价值取向“功利化”

校本教研旨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本教研价值指向的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实中,校本教研大多是“应景之作”,为了学校当前某种特殊需求或利益而教研。据笔者了解,当前不少学校都在搞“创建”活动,譬如星级特色学校、校本教研示范校、语言文字示范校等,而评价验收标准中就有“校本教研”这一项,并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这就使得学校为了在创建活动中赢得几分“筹码”而鼓动教师教研。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有一些收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教师内心对这种功利化教研大多怀有抵触情绪,心不甘,情不愿,认为这是学校领导为了赚取虚荣而为,教研热情并不高,主动性较差,自然效果也难以保证。

我们应该看到,当教研目的不是出于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和问题,不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便扭曲了研修的价值。老师们表面上不说,暗地里颇有微词,有抵触情绪,借故不参加,即便参加也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可以想见,一旦“创建”验收过关,这种“应景”式的研修活动势必偃旗息鼓,就此搁浅,最终不了了之。某校为创校本教研示范校,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布:我校要创建校本教研示范,校长希望老师们务必全力以赴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争取验收合格过关。当时,台下一片哗然,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果然积极性不高,进展缓慢,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校本教研要摒弃功利化思想,切实把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研的出发点和原点。教师们只有真正明白了教研是为了助推自己专业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积极主动参与研究。

二、 主题内容“行政化”

校本教研,研究什么?既然校本教研是帮助教师发展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就应该从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内容应该基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另起炉灶或舍近求远。

当前的校本教研大多是“迎上之作”,上头让搞“教学案”,底下就搞“教学案”;师培中心说“先学后教”,学校就研究“先学后教”;兄弟学校“群文阅读”,我们也跟着“群文阅读”。诚然,这些内容是教育教学关注和研究的应有之义,但是离这个学校、这群教师身上正在发生的问题较远,不能切实解决学校和教师当下遇到的问题。

当教研的主题内容无法满足教师当前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就会成为一种累赘,效果自然难以保证。校本教研要有效,首先要确定主题内容。教研的主题内容只有“向下”切中困扰教师的“最近问题区”,才会有生命力。可以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哪些具体问题或困难,梳理具有共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提炼成教研主题内容。这种“接地气”的教研,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能真正解决教师的切身问题,颇具现实意义,教师是乐意参与的,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

三、 方法过程“形式化”

教育要结果,更要过程,没有扎实的过程,怎么可能有满意的结果!校本教研也是如此。校本教研的过程要扎实,方法要落地,研究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教师才可能获益。

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胎死腹中”。学校对校本教研不可谓不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参研人员,举办开题仪式,随后往往就是开几次会,下载几篇资料,装订成册,这种“虎头蛇尾”式的研究导致最后结不了题。

另一种情况,校本教研演变为教师传抄资料的过程。教科室负责人百度下载资料,打印成册,分发到各个办公室,大家传抄。这种校本教研注重资料的堆砌,忽略研究过程,教师没有实际的行动,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未改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水平也未得到提升和改善,问题仍然摆在那儿。

从本质上而言,校本教研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融于学校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缺失了过程的校本教研,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也就没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交汇,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遑论效果。

校本教研要确保扎实的过程,提供有效的策略,让教师沉下去,真正地“动”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让教研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 时间空间“狭窄化”

当前,大班额现象非常严重,教师评优晋级还是看教学成绩,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好布置大量的机械抄写作业,导致师生超负荷。

应该看到,学校教育正在被一些非教育的东西侵扰,一线教师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填写堆积如山的资料,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和创建活动,无形中剥夺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老师们即使想教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心无旁骛地实践、总结、提炼。

笔者以为,要让校本教研真正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无论是上级行政部门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彻底解放教师,给予其宽裕的时间和必要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非教育的事情,避免教师受到干扰,使其静心思考,有精力和时间围绕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如此才能让校本教研发挥效用。

总之,校本教研的作用不言而喻,倘若我们能避免上述“四化”现象,回归教研原点,以学校和教师当下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为主题内容,强化研究过程,给予广大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校本教研一定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学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四化校本教研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