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宝
座位是学生在教室里的一个有自我属性的、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的自我小空间。传统的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座位,形成了座位的前、后、边、角等现实存在,也就有了基于物理空间的好座位与坏座位之分。人们对座位优劣的认识不仅取决于教室中的物理位置,也取决于座位周边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周边同学的习惯、素养和学习成绩。学生对编排座位格外敏感,家长对座位也极其关心。
一、 座位的重要性及蕴含的教育要素
1.座位的重要性
学生年龄越小,座位就显得越重要,座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座位的潜课程属性上。
(1)座位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座位编排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需要老师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如:身高、性别、视力、听力、心理、平时表现、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都十分重视座位的编排,因座位问题引发的矛盾或冲突比比皆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坐一个“好座位”,动用私人关系、请客送礼的现象在很多学校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座位编排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件大事,是班级管理的内容之一。
(2)座位是教学环境之一
学生座位的编排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在校表现、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座位编排得好,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这个自我小空间较为满意,从而身心愉悦地学习和生活在班集体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有助于学生用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每个同学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出现在班集体中时,有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座位是教学空间资源的分配方式之一
座位的编排是教学空间资源的一种分配。不同的座位编排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效率、课堂纪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普遍采用的“秧田式”座位,学生们心目中都会形成“好座位”与“坏座位”的概念,需要老师在排座位时非常谨慎。在部分学生的心目中,获得“好座位”的学生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获得“好座位”的学生,他们会认为老师喜欢自己,从而认真学习、积极表现;获得“坏座位”的学生会误认为老师讨厌自己,从而不认真学习,故意调皮,甚至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2.座位中蕴含的教育要素
座位是学生在教室的“家”,基于这一属性,座位蕴含着多重教育要素,因而对学生个体及班集体有着多重的意义。
(1)空间要素
在一定时期,当学生获得了一个固定的座位后,它便成了其在学校的“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会有一种归属感。当受到批评或者遇到伤心事时,自己的“家”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地方,“要哭也在自己的座位上哭”是大多数学生对座位的真实感情。走进教室或路过教室时,总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座位瞟上一眼;一个假期的分别,看到自己的座位会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
(2)学习要素
座位几乎就是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而设定的,所以座位的学习意义在学生和家长的座位意识中居于首要地位。学生也把好座位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老师安排座位也会考虑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如同桌之间是把成绩好的与不理想的搭配在一起。很多班级座位编排中能看到学习共同体,也能看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3)人际关系要素
对学生而言,座位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坐哪儿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同桌、好邻居。”同学们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同桌或者邻居。这样不但有了朋友,而且还能给学习带来帮助和快乐。座位成为学生结识朋友的途径。
(4)民主要素
虽然同学关系在座位体验中处于重要地位,但班主任掌握着排座位的大权,这是大多数学生基于民主意义上对座位的认识。多数学生支持老师的排座方式,也能够认同老师照顾那些视力或身高等有特殊情况的同学,体现出应有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老师也充分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学生要顾全大局。
(5)身份要素
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学生会发现老师有意识地以某种标准和关系安排座位。也正是因为这种“座位意识”的加强,学生似乎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谁的成绩好,坐在“好座位”上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大家知道,老师“除了按照身高、视力排座外,还要考虑成绩和表现”。座位是个人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证明;座位能够让一个人骄傲,也会使一个人自卑;座位能够让人奋进,也能够使人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自暴自弃。
二、 座位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座位编排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老师将座位与成绩、纪律、人情等因素挂钩,赋予其诸多不该有的属性。
1.人情座位
教室空间是有限的,从物理空间的角度,学生的座位总是有好有坏,如后排及靠边的座位,不仅看黑板的效果不如中心及前排区域,还由于后排及边角不属于教师教学中心区,教师对这部分区域的控制力较弱,容易使学生出现上课时无意识违纪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因素,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忽略或被抛弃的心理,从而容易产生与课堂要求不一致的行为。而教室的中间区域是学生及家长公认的最佳座位区。在少数学校,最佳座位区几乎成了班主任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资源。人情座位,这是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会造成较坏的影响。
2.成绩座位
在有些按成绩排座位的班级,考试名次与座位是挂钩的,考第几名坐哪个位置早已约定俗成,每考一次试,就根据成绩重新排一次座位。在有些小学,成绩好的、表现好的坐在大家公认的中间区域,成绩不好的、表现不好的坐在最后一排或最边上一排。虽然学生们对这种做法已经习以为常,但这种“竞争”机制不仅会让师生关系受损,师生矛盾暗生,也会形成马太效应。
3.圈子座位
圈子座位有三种,一种是一个调皮学生周围围一圈表现好的学生,这种排法虽然能对调皮学生产生一定的制约,但也会让调皮学生产生孤立感;还有一种是将不太好管理的学生集中在某一区域,人为形成一个教室内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再有就是将座位的中间区域划定为成绩好的学生的专门位置区。三种圈子座位,都是以成绩及表现为标准,包含着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偏爱和对成绩不好且调皮学生的一种歧视。
4.按性别男女分开
有的班主任怕学生早恋,在排座位时把男女生分开,男生一大组,女生一大组。心理健全的学生需要与异性的交往,将男女生分开排座,反而会促使男女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吸引力。
5.按性格同质同座
有的班主任只考虑到方便教学与常规管理,倾向于将相似个性特征的学生排在一起,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互补与搭配,这样往往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6.唯身高论
有的老师排座位时只考虑学生的身高,其他因素一概不管,这样似乎更能体现教育公平,也让大多数同学无话可说,不会产生太多的异议。但这种固化的编排方式会限制班级的活力和学生个体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很难发挥出促使全班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群体效应。
三、 以“座位空间”为载体构建班级最佳群体效应
学生的座位编排问题历来都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广泛关注。座位面前人人平等,班主任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编排模式,让座位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产生最佳群体效应。要让学生坐在较为合适的座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要赋予座位太多的属性
座位决定班级的稳定与学习状态,它很重要。学生重视座位问题,班主任也重视座位问题,但不要将座位赋予太多的属性,如:人情属性、成绩属性、表现属性、资源属性、权利属性等。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要不受人情干扰,力求用多样化的座位格局避免人情干扰;不将座位与考试分数挂钩,人为形成马太效应;不把座位作为奖励或惩罚学生的手段,将座位变成手中的资源或权力。以公平为原则,以互助为目的,把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搭在一起,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座位格局。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座位观
座位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物理环境,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座位,每个同学对座位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座位排不好,不但不利于学校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还容易造成学生群体间、师生之间产生裂痕。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座位观,老师必须一视同仁,不受其他因素左右。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成绩、表现好坏,每个座位都一样,每个座位都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座位与坏座位,这样既可降低老师排座位的难度,也能减少很多误会,让学生在座位编排中获得成长。
3.开学初不要急于调换座位
刚开学时,不要着急调换座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座位,或者根据学生身高依次排序,一两周以后再对座位进行调整。调整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班主任根据学生身高、视力、听力、学习成绩、性格、性别均衡编排座位;另一种是让学生干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编排座位,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座位的权利。学生座位基本排定后,若出现某些问题,再适当进行微调,但不要频繁变动。微调时最好让学生私下协商,双方同意后,由班主任确认。
4.每周进行座次的纵横双向波浪式滚动
学生座位排定后,每周进行一次纵横变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坐在教室前后左右侧。这种做法周周如此、人人如此,机会均等,既可避免学生和家长对座位提出照顾和安排的问题,也可避免部分个子高的同学由于长期坐在后排,导致学业不理想的问题。纵向滚动时不受身高因素的影响,每周按从左到右的次序循环即可;横向滚动时,要考虑身高因素,可将学生座位分为前部、中部、后部三个区域,例如:前三排前后循环滚动,后三排前后循环滚动,中间三排循环滚动,即第一排到第二排,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一排。
5.正确对待学生的换座位申请
没有一种座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班级、所有学习场所和所有人,无论怎样编排和调整座位,总会遇到个别学生提出换座位的申请。座位基本排定后,应有一段时间(不低于一个月)的稳定期,在这段时间里,要求学生尽可能去适应自己的座位,去适应自己的“邻居”,这个时期基本不接受换座位申请。过了这个稳定期,对于学生提出的换座位申请,如果是合理的,应该给予满足;如果不合理,不能给予满足;如果是半合理的,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尽可能不调整。例如,班级有个别喜欢捣蛋的孩子,谁都不愿意跟他坐在一起,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提出换座位申请,就要从保护捣蛋孩子的自尊心角度做提出申请学生的思想工作,尽可能不去调换座位,同时把帮助捣蛋孩子的任务交给该同学。
6.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座位空间的调整
根据教学时段和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课程要求,可将传统的“秧田式”排列变换为“品字式”排列、“围坐式”排列、“圆圈式”排列、“马蹄式”排列等。不同科目、不同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座位布置。当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时,可将桌椅摆成“围坐式”,让每个学生与教师形成近似相等的距离与角度;讨论时,可将桌椅排成四周型,形成人人平等的空间格局;辩论时,最好排成“方阵型”,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团队力量的空间格局;纸笔考试时,摆成“秧田式”;动手操作时,摆成“区角式”。
7.座位空间调整应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座位空间的调整应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将注意力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有利于师生间交流为目的,灵活设置座位空间结构。合理分配和使用座位空间,是教师挖掘教育价值、维系教学秩序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对空间知觉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还应有刚性规则所建构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秩序基础上的良好教育氛围,在三者的有机结合下,通过以成长为需求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及学生获得的支持和关爱等多个角度入手,构建自我学习、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教师引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个性与班级群性协调发展。
排座位看似小事,却直接影响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班级管理质量。座位中蕴含的多重教育要素需要班主任认真挖掘与利用。让学生坐在既适合自己、又适合他人的座位上,满足学生的多方需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是班主任须高度重视的一项教育课题。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