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权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边疆,省内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跨境民族,不同的民族聚居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多样的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要工具。抢救和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维持国家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必要举措,也是民族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状况,我们有必要为保护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语言保护工程的启动,各地区各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组建调研队伍,培训调研人员,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黑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现有朝鲜族、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柯尔克孜族人口较少,语言文化有别于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独具特色。由于黑龙江省柯尔克孜语处于濒危状态,了解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挖掘、整理、保存该族语言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调查小组于近几年对黑龙江省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有声数据存档等工作。调研组于2014年8月及2015年4月先后赴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原七家子村)等地,对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和语言文化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小组首先向市、县及村政府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当地民族的人口数据、分布、地域特征、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和语言使用等基本情况。其次,对发音合作人进行筛选,并逐户了解情况,最终确定发音合作人及备选合作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语音采集录入等方法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化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在调查期间,还有针对性地参观了柯尔克孜族民俗馆、民族风情园、东迁纪念碑、柯尔克孜敖包等地,馆内有柯尔克孜族的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文化习俗用品、文献资料以及历代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介绍等。
本次调研,采录了柯尔克孜族的语音、词汇、句子、民族故事和民族歌曲等内容。并进一步了解了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条件状况。同时,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奠定基础。
二、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概况
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跨境的民族。自汉代至清代有“鬲昆”“坚昆”“纥骨”“契骨”“黠戛斯”“辖戛斯”“乞里吉思”“吉利吉思”“吉尔吉斯”及“布鲁特”等族称,现在国内称为“柯尔克孜”,是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的译写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有来自于东欧平原地区的斯拉夫字母(国外),阿拉伯字母(国内)两种。目前,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在远离新疆柯尔克孜族主体居住的地区,祖国的东北部黑龙江省嫩江平原地区,还有一部分生活了近三百年的柯尔克孜族人。
清代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由于战乱、内部矛盾、驻守边疆等原因,从叶尼塞河流域迁至黑龙江省境内,形成如今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现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富裕镇、五家子村、富裕牧场第二管理区柯尔克孜民族村等地。据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调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清代隶属准噶尔部,称“布鲁特”。迁入黑龙江省后,当地民族误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被认定为吉尔吉斯族,1960年才改称为柯尔克孜族。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是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徙到黑龙江的。现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五家子、富裕牧场第二管理区柯尔克孜民族村等地的柯尔克孜族人就是其后裔。至今,这部分柯尔克孜族人继承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点。目前,绝大部分人使用汉语,部分人熟悉蒙语,只有个别老年人还会少量本民族的语言。由于没有文字,很多民间口头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作品没有文献流传下来。近年来,对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的历史由来、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等领域调查研究的学者和成果有很多,研究内容和层次也在逐渐深入,这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柯尔克孜族人口及语言使用情况
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有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是黑龙江省较早的柯尔克孜民族村。富裕牧场第二管理区柯尔克孜民族村(原名七家子村)位于富裕县境内,隶属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富裕牧场第二管理区,素有“北大荒柯尔克孜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第一村”之称。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由柯尔克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六个少数民族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2010年人口普查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常住人口分布情况见表1。
根据表1及其他官方数据可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常住人口为1 09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人口的近80%,其中男性562人,女性533人。友谊乡、富裕镇和富裕牧场的柯尔克孜族人口较多。富裕镇柯尔克孜族人口比例较少,且居住分散,不利于集中调查,语言文化受影响较大,不具有代表性。友谊乡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五家子村,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占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本次调查主要是在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两地展开。据当地政府了解,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全村共128户,少数民族68户,占总户数的53.1%;全村总人口424人,少数民族人口194人,占总人口的45.8%;柯尔克孜族50户,1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8%,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14%。五家子民族村柯尔克孜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9%,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的19%,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24%。
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在黑龙江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1 095人中,掌握部分柯尔克孜语的不足15人,不到总人口的1.5%,且主要居住在友谊乡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从语言掌握程度上分析,这近15人中,能表达完整句子的不足5人,掌握一般单词和简单句子的不足5人,其他人只掌握一些简单的词语。从年龄结构上看,掌握句子的主要在70岁以上,掌握部分词语的主要也在6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只有个别人会说一些单词。从以上语言掌握的人数分布、语言掌握的程度和掌握者年龄层次上看,柯尔克孜语掌握者人数极少,掌握程度明显偏低,掌握者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语言使用和保存情况不容乐观,处于濒危状态。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本族人具有良好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语言文化濒危状态下的危机感,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能够永久保留。
四、导致黑龙江省柯尔克孜语濒危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基数小
据统计,中国的柯尔克孜族总人口为186 708人,主要居住在新疆地区,只有不到一千五百人分布在黑龙江省。而且,自清朝以来,迁入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人由于距离远,交通不便,与新疆的同族人断绝了联系,渐渐地,本族语言文化与当地语言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聚居地富裕县常住总人口为27 653人,柯尔克孜族1 095人,只占全县总人口的4%。人口基数小是黑龙江省柯尔克孜语言文化处于濒危状态最重要的现实因素。
(二)处在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圈内
早期,东迁的柯尔克孜人长期分散并与蒙古族等民族杂居,致使很多柯尔克族人接触并学会了蒙语。这样的分散状态和语言接触环境,势必导致柯尔克孜语的应用受到限制。同时,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地五家子和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也居住着很多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汉族是该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等方面受到汉民族的巨大冲击。柯尔克孜族人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村内村外,都用汉语进行交流,只有个别年长的本族人在一起时偶尔会说几句简单的本族语。
(三)长期迁移、杂居与族际通婚
元明清时期,远在新疆的柯尔克孜人由于战乱等原因,经过几次长途跋涉迁到黑龙江省内。因为人口较少,所经之地都会与其他民族接触,对本族的语言成分有一定的影响。清朝末年,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先后迁入并与柯尔克孜人杂居、通婚,人口日盛。早期,柯尔克孜族多数是族内婚姻,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加之本族人口较少,族际婚越来越普遍。调查数据显示,五家子民族村的族际婚姻占柯尔克孜族家庭的67%。民族的接触与融合,强势语言逐渐占据主体地位,柯尔克孜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场合越来越狭小,处于濒危状态。
(四)经济文化、交通通讯业发展
随着多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柯尔克孜族的经济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业日益繁荣,各民族的接触更加频繁。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原来的本民族词语因不能准确表达客观现实而被放弃,汉语词大量增加,语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不同语言的更替,当地的民族语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五)教育水平低,民族意识弱化
由于过去黑龙江省大多数柯尔克孜族人居住在乡村,经济水平低,受教育人口少,多数人为了现实生存,忽视了本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民族意识淡薄。解放之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没有学校,解放后,五家子村建起了全省唯一的柯尔克孜族民族小学,最初使用汉语和蒙古语教学,后来全部改用汉语教学。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民族意识和保护本族语言意识逐渐增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了解,富裕县六岁及以上的1 007位常住柯尔克孜族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有318人,占32%;初中文化水平441人,占44%。近年来,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柯尔克孜族受教育人口越来越多。但是,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语已面临极度濒危,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文献流传较少,挽救极其困难。
五、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语言的特点
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虽然还保留着古代柯尔克孜族语的许多特点,但由于长期以来与蒙古族、汉族等民族居住在一起,并且互相通婚,所以在语言文字等方面,受蒙古族、汉族影响很大。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柯尔克孜文早已失传。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居民有的使用汉文,有的使用蒙文,现在多通用汉文。目前,富裕县的柯尔克孜语与新疆各地的柯尔克孜语有很大差别。胡振华先生认为,“富裕县的柯尔克孜语与新疆的柯尔克孜语差别较大,不属于新疆柯语的一种方言,而应看作是突厥语中单独的一种。”胡振华先生对黑龙江省柯尔克孜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做过具体分析。在语音方面,胡先生把黑龙江的柯尔克孜语分为十六个元音,八个基本音,[a][e][?][i][o][?][u][y];八个长元音,[a:][e:][?:][i:][o:][?:][u:][y:];有二十一个辅音,[b][p][m][d][t][n][l][r][s][z][j][q][x][z][y][g][k][ng][G][h][?];有六种音节形式(Y表元音,F表辅音),Y、Y+F、F+Y、Y+F+F、F+Y+F、F+Y+F+F。重音多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词形变化时,重音常移动位置;元音有前进、后退同化,辅音有后退同化和弱化现象等特点。
在语法方面,胡先生把名词分为七个格,即主格、所有格、与格、方向格、宾格、位格、从格;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性质形容词有“级”的变化;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六类;数词分数量数词、次第数词、集体数词、约量数词;动词有式、时、人称、数、态语法范畴,并包括助动词、副动词和形动词。
在词汇方面,黑龙江柯尔克孜语构词附加成分非常丰富,派生词构词法构成的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反映畜牧业生产文化的词很多。富裕柯语中有很多突厥语固有的词和蒙古语、汉语借词。尽管富裕柯语与新疆柯语有所不同,但其中仍有许多同源词。黑龙江的柯语既有传统柯语的特点,又融合了其他民族语言成分。
六、结语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了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中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及保护本族语言文化的意识也在增强。不久的将来,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瑰宝必定会得到较好的保护。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语言同新疆柯尔克孜语仍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又融入了汉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在词汇上借入了大量的汉语词和少数民族词语,色彩鲜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