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马俊云
摘要:文化养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养老方式。本文结合北京农学院开展文化养老的思考与实践,阐述高校文化养老的现实意义与实施路径,以及学校、离退休工作部门和老年人在文化养老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文化养老;离退休;老年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67-02
老有所养,意味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在基本的物质保障到位后,精神需求就成了关注的焦点与行动的目标。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主体是教师和各级管理干部,普遍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求的冲动,对各种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观点与认识,对老年生活有着自己的规划,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和投入持续增加,他们的物质待遇总体较高,生活待遇基本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更加在意精神生活的充实,文化养老的理念应时代发展而生。
文化养老,相对于传统的物质养老、待遇养老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养老方式,它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旨在使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1]。文化养老兼顾传统与现代,彰显人文关怀,是提升养老品质的新途径,是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领域。
一、认清文化养老的必要性,树立文化养老的思维理念,
积极推进文化养老,是顺应形势,更是客观需要。
(一)文化养老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根据世卫组织撰写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会达到2.87亿之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基数大、负担重、发展速度快于现代化速度。因此,在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时代,如何正确对待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开发利用老龄资源,让老年人共同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有着切实的战略意义。相比一般的社会退休人员,高校退休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是老年人才的典型代表。据统计,在中国500万人的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中,高校离退休的老教授和老专家近100万人,而这100万高校退休教师中7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才的占70%[2]。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养老的有效形式开发好、引导好、使用好这部分资源,让老年人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不断激发老年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正确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主动探索未知事物,找到精力与兴趣新的投入点,这对于家庭和睦、校园和谐、社会稳定都是积极的力量,无疑也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体现。
(二)文化养老是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项工作,其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逻辑。老干部工作作为党的组织工作和中国特色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当前,老干部工作面临的社会条件、制度环境、内部结构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老干部工作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随着老龄事业和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随着国家出台越来越多的养老便民举措,老干部工作与老龄工作在服务保障方面越来越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客观地讲,受编制、机构、体制等因素的限制,老干部工作部门在养老服务保障的专业性、适应性、包容性等方面,并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老干部工作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工作模式,空间将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面对高校离退休群体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老干部工作部门只有在积极适应社会化服务保障趋势的同时,把工作重心从“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在保证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和医疗待遇等工作中注入文化养老理念,体现文化养老元素,老干部工作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加有利的发展前景。
(三)文化养老是老同志自身精神追求的需要。无论是离开三尺讲台的教师,还是卸下职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多数高校离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都或多或少感到有一种失落和孤寂,他们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很在意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累赘”,尤其是职务较高的退休管理干部、专业学术比较扎实的教师、职称较高的人员,失落感相对更强,他们有着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观需求和强烈意愿。文化养老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有助于广大高校退休教师走出信息孤岛、情感孤岛,摆脱自怨自艾、患得患失的负面情绪,正确看待衰老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正确看待新老交替这一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社会新陈代谢现象,正确看待退休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从而以恬淡豁达之心融入群体,分享快乐,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践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要求。
综上,老干部工作要在按政策要求落实好老干部各项待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老同志的精神诉求、价值追求、生活娱乐需求,将文化养老的现实内容传递到老同志面前,以文化活动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以文化学习增长他们的才情智慧,以文化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以文化参与滋润他们的社会生活,让每位老同志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健康、越活越风采,在文化养老中安享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晚年[3]。
二、搭建文化养老平台,推动文化养老深入开展
北京农学院现有离退休人员350人,其中60-70 岁占的比例为42.2%,71-80 岁为28%,81-90 岁为24%,90 岁以上为2.8 %。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为55.7 %。面对这一文化层次、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特殊老年群体,学校紧紧抓住“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这个主题,突出北农特色,坚持用文化聚心、文化聚智、文化聚力、文化聚情,对文化养老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变退休为”退修”。退休是原有工作岗位的终点,也是新的人生起点。要做好重新起航的准备,就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学习思考,确保思想常新、理想坚定、信念永存。在学习内容上,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在做好“大锅饭”的同时也注重配好“自助餐”,既有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也有涉及农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学习;既有微信、微博、支付宝等新媒体热点知识的学习,也有股票汇率、古玩玉器鉴赏等个人兴趣关注点方面的学习,满足大众需求。方法上,综合考虑老年人年龄结构、居住地、身体情况等各种因素,采取送书上门、支部导读、论坛研讨、聆听报告、知识竞赛、参观见学等形式,扩大了学习覆盖面。资源利用上,就地取材,针对普遍关注的老年人财产分割与继承的问题,邀请学校专业教师开展老年权益保障讲座,针对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旺盛求知欲,邀请学生志愿者指导智能手机操作,大家学会了网上购物、电子地图导航,兼顾了知识性与趣味性。
(二)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化“黄昏”为“黄金”。高校的离退休教师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蕴藏巨大的二次开发潜能,是学校教育事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1.对接课堂强化德育。学校结合“两课”课程内容,整合“五老”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为主题,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在重要纪念日、节日开展系列讲座和专题报告,为大学生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大学生开展座谈,将大道理落细落实落小,有效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学好专业、施展才华的信心决心。
2.老少共建“双关”双赢。开展“双关工程”,实现离退休工作和学生工作双赢是北京农学院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离退休党支部同学生党支部的共建,老党员参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协助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的考察、预备党员教育和转正工作,夯实学校党建工作基础;老教授发挥科研优势、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基础课学习、撰写论文,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特长,联系孤老、空巢、生活不便的老人,积极为帮扶对象提供心理抚慰、文化娱乐等服务,切实解决老同志的困难。老少共建,架起了党支部之间、老党员与年轻党员之间的桥梁,使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党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优良传统。
3.专业优势回馈社会。离退休老教授具有深厚的专业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服务社会是高校离退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老同志实现老年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几年来,北京农学院与京郊多个村党支部签署了服务协议,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为京郊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老教授、老专家、老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就村镇规划、有机农业基地转化、园艺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指导,自己了贡献了 “金钥匙”,收获了活力,焕发了青春。
(三)搭建文娱活动平台,转“夕阳”为“朝阳”。在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产业是朝阳产业,老干部的夕阳岁月同样也需要时刻焕发出朝阳时光。
一方面,推陈出新抓好固定项目。紧紧依托活动中心,发挥各兴趣活动组的作用,注重抓细节、抓过程、抓效果,让各种活动周周有新意,月月不重样,常年不断线;坚持春秋游踏青活动,紧紧抓住首都发展中的新变化组织老同志外出参观游览,细致做好订车、购票、安全等服务保障工作,让大家在平安顺利的参观中增长见闻,愉悦身心;开展好“文体活动月”,每年固定11月份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文体活动月,开展扑克竞技、手工作品展示、健康长走等活动,充分展示老同志可亲、可敬、可学、可爱的阳光心态与精神面貌,打造高校离退休活动的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独辟蹊径推出自选项目。统筹校内资源,组织老同志观看《叩问》话剧和“高雅民乐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提升审美品位;统筹校际资源,同北京语言大学离退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先后开展插画艺术讲座、校园植物辨认、《红楼梦》鉴赏讲座等活动,寓教于乐提升科学素养与文学素养;统筹社会资源,先后组织参观延庆“拉斐水岸”休闲养老公寓、平谷子山福源老年公寓,为老年人今后养老方式选择提供积极干预。
三、完善对策措施,为文化养老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文化养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离退休工作部门和老年人自身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学校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机关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在事关离退休老同志切实利益问题上出实招、用实劲,为文化养老工作提供坚强后盾,使其追求“文化养老”没有后顾之忧,促进“待遇养老”与“文化养老”的有机统一。要重视离退休教职工活动载体建设,给予经费支持,维护好、更新好、建设好离退休教职工所需活动场所及各项设施,保证基本阵地。要积极支持离退休党支部、关工委、老教协等开展工作,支持涉老文化社团建设,汇聚多方力量集思广智。要加强舆论引导,运用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文化养老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年人自觉的精神追求。
离退休工作部门要大力挖掘文化养老内涵,创新形式内容,丰富文化养老活动。面对不同老干部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加强调查研究,紧贴阵地,紧扣主题,紧抓特色,综合考虑老年人身体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兴趣差异开展活动,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大众性;要加强党支部建设,按照有利于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党支部设置,选准配强支部书记和委员,更好体现党支部的龙头与纽带作用,立足自身开展好文化活动;要加强活动组骨干队伍建设,把离退休教职工队伍中有才艺、会组织、能发动的各种人才用起来,提供展示平台,发挥好传帮带的辐射功能,提升活动组吸引力感染力。
老年人要摆正心态。年老有年老的乐趣,年老有年老的追求。要把追求身体的健康与追求精神的健康统一起来。要树立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老年人队伍,主动加人老年社团,主动参与兴趣小组的活动,主动展示个人的特长。要树立包容的心态,学会包容自己,包容他人,还要包容社会,不在琐事的困扰中作茧自缚,不沉溺于往事的得失成败,要心境豁达开朗,开心快乐地去生活。要树立进取的心态,保持求知欲,在新知识、新事物、新技能面前,甘当“小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勤动手、勤实践,做到梦想常青、追逐常在,在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中实现文化养老,真正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干部心悦诚服的乐事。
结束语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文化养老”是对中华孝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文化养老也是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潘宏明,魏霄迈.文化养老的太仓实践[J].半月谈,2013(7):58-59.
[2]温稀丹.积极老龄化视阈下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21.
[3]张建新.关于推进文化养老的几点思考
[EB/OL].http://www.zjlgbj.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4&id=2408, 2013-06-07.
作者简介:石磊,男,助教,北京农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马俊云,女,副教授,北京农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