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

2016-05-14 09:04孙文慧
人间 2016年8期
关键词:治愈经历

孙文慧

摘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曾先后六次被改编为电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旨在通过对《伊豆的舞女》文本分析,探讨川端康成为什么没有在旅行之后就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而是选择多年后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以及这种做法反映了川端康成的什么心理。

关键词:经历;孤儿根性;治愈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4-01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大阪,两岁时,父亲患肺结核去世,而其母在第二年也辞世。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寄养在姨父家里的姐姐芳子也突然病故。十五时,祖父也离开人世,这一切的到来让川端康成变成孑然一身的孤儿。此后川端康成开始了宿舍生活,并在此期间清野少年。1918年9月,入第一高等学校英文科。10月末,初次去伊豆旅行,在旅行中邂逅了巡回艺人一行。1920年川端康成进入了东京帝国大学。之后结识了伊藤初代并与其恋爱订婚,却在1921年无故遭遇悔婚,这种惨痛的体验给川端康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他基于该体验写了《南方的火》、《暴力团一夜》等作品。1922年6月夏天在伊豆的汤岛写了《汤岛的回忆》,1926年发表了初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文坛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1972年在镰仓含煤气管自杀,未留只字遗言。

川端康成早期代表作《伊豆的舞女》于1926 年刊登在《文艺时代》上,据《少年》记载,《伊豆的舞女》中所描写的事情发生于1918年,而川端康成1922年写下《汤岛的回忆》,然后将《汤岛的回忆》中关于舞女的部分提出,形成了现在的《伊豆的舞女》。也就是说,《伊豆的舞女》是以川端康成1918年伊豆旅行的体验为素材,经过加工创作而成。

川端康成曾在《少年》中写道:“私が二十歳の時、旅芸人と五六日の旅をして純情になり、別れて涙を流したのも、あながち踊子に対する感情ばかりではなっかた。幼少から、世間並みでなく、不幸に不自然に育って来た私は、そのためにかたくなにゆがんだ人間になって、いじけたこころを小さな殻に閉じ籠らせていると信じ、それを共に病んでいた。そうして、自分の心を奇形と思うのが、反って私をその奇形から逃れにくくもしていたからである。私は高等学校の寮生活が、一二年の間はひどく嫌だった。私の幼年時代が残した精神の病患ばかりが気になって、自分を憐れむ念と自分を厭う念とに堪えられなかった。それで伊豆へ行った。”这段话详细地讲述了川端康成去伊豆旅行的原因。在《伊豆的舞女》中有这样一句话:“二十歳の私は自分の性質が孤児根性でゆがんでいるときびしい反省を重ね、その息苦しいゆううつに堪えきれないで伊豆の旅に出て来ているのだった。”说明作品中主人公正是因无法忍受“孤儿根性”的苦闷而踏上旅途。这就再次说明《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亲身经历创作改写而成的。

既然作者去伊豆旅行是为了治愈“孤儿根性”,那么通过此次旅行作者的“孤儿根性”又是如何被治愈的呢。《伊豆的舞女》中在就要到达下田的时候,出现了小舞女与嫂子关于“好人”对话。可见,舞女一行人的善意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当时社会各方面原因,一高的学生总会被另眼相看,他们被赋予更高的评价,但同时也被施加更大的压力。此时,像小舞女这种平常的“好人”评价,或许是不常见的。因此,如今这种寻常的好意让川端康成内心感到舒畅。舞女一行人坦诚的“好人”评价,让他重新面对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世间的真情,“孤儿根性”得以治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伊豆的舞女》的主题之一就是治愈“孤儿根性”。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议论和证明,在此不再赘述。但是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对以下两点进行探讨。首先,《伊豆的舞女》是基于川端康成1918年伊豆旅行的真实经历创作改写而成的,那么,川端康成为什么没有在旅行之后就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而是选择多年后以回忆的形式写出呢?再者,川端康成这样的做法又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其中所描绘的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18年,这期间大致经过了八年的发酵期。1921年时,川端康成结识了十六岁的咖啡厅女招待伊藤初代,并迅速发展恋爱关系,定下婚约,但是最终却遭遇了悔婚。这件事情给川端康成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他为了治愈这份伤痛,决定去伊豆汤岛。1922年在汤岛留宿时写下了《汤岛的回忆》。但这部原本应与失恋经历相关的作品却丝毫未提及伊藤初代。作品的一部分是关于舞女的回忆,另一部分是关于清野少年的回忆,其中舞女的部分被加工、细化形成了现在的《伊豆的舞女》,另外一部分形成了《少年》。可以说,伊豆的真实体验治愈了川端康成内心的“孤儿根性”,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世间的真情,而《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则治愈了川端康成失恋的创伤。不妨认为身处失恋伤痛中的川端康成,重新回到伊豆,想起发生于1918年的那份美好而又愉快的经历时,想起舞女一行人对他的肯定时,受伤的心灵会得到些许治愈。同时,川端康成通过回忆1918年的伊豆之旅,向自己证明“孤儿根性”在当时便得到了治愈,也就是说失恋的原因与自己的“孤儿根性”无关。

综上所述,《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的早期重要代表作,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川端康成本人也具有重要意义。1918年真实的伊豆之旅经历,让他从幼时的“精神病患”中解脱出来,1922年对该经历的再次回想,让其从失恋的阴影中解脱出来,1926年对其的加工、修改,使川端康成在无产阶级文学与新感觉派间激烈的论证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叶渭渠(译).雪国·伊豆舞女[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 何乃英.川端康成[M].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 叶渭渠.东方美得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

[4] 長谷川泉. 川端康成論考[M].明治書院, 1991.

[5] 長谷川泉.『伊豆の踊子』の創作動機 [M].教育出版センター,1976.

[6] 原善.川端康成『伊豆の踊子』作品論集[M].クレス出版,2001.

猜你喜欢
治愈经历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中西医结合治愈慢性乙肝39例疗效观察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
经历与感悟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
总是经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