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生对话开启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之门

2016-05-14 08:11康莉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对话尊重

康莉

摘 要: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用师生对话开启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之门:第一,建立尊重的对话;第二:建立唤醒的对话;第三,建立赏识的对话。

关键词: 课堂文化 对话 尊重 唤醒赏识

山东茌平县的杜郎口中学,搬走了教室内的讲台,挂起了黑板。这无疑撼动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还给了学生平等自主的发展空间。很多学校学习杜郎口,纷纷撤除讲台、挂起黑板,却没有出现杜郎口生动的课堂,因为这些学校的课堂文化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要推进学校课堂文化建设,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传统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由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成了教和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实施“多向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对话的教学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用师生之间的对话开启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之门。

师生对话是平常的,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为了裁定、评价,给学生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它的本质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赏识。只有建立这种对话,才能够真正开启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之门。

一、建立尊重的对话

《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教学行将结束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针对课文中这样的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1:“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好!”

生2:“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就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师:“很有现实意义。”

生3“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

生4:“地球把所有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但美国为什么不让伊拉克有自己的位置?”

师:“问得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但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啊。”

(师生的对话真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啊。)

生5:“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

(老师走近学生,把女孩儿搂在怀里,就像只对这个孩子说,但又像是说给大家听。)

师:“孩子,不要难过,老师给你讲个故事。我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子什么的跑进里面去,它会把它们包起来,最后变成一颗珍珠。孩子,不要难过,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这样,你的内心就会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这番对话,既有肢体语言,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又有自然语言,一个关于“珍珠贝”的故事。那么,这样的一个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一种情,一种心灵的抚慰。显然,这番对话抚慰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它同时抚慰着其他的孩子,人生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伤感,碰到这些不幸,相互之间的言语的慰藉,就是最好的疗伤,这种对话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层次尊重。

二、建立唤醒的对话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果对话只盯住最终的结果,那么很可能失去对话的意义,最好的对话是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你一定要有结果,那么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结果,一个流动的结果。对话的意义在它的每一个当下,对话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师生本有的思想、激情、智慧的一种澄明。

上《登山》一课,老师上完全部的新课内容,安排学生质疑问难,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列宁和巴果茨基下山的时候依然选择走那条险恶的小道。”

生1:“列宁为什么坚持要走那条小路?老师,我还是不能理解。”

这个问题实在叫人哭笑不得。老师花了两节课,说到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可好,这孩子就是不能理解,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把这个问题给毙了,师生之间就没有对话了。

师:“你是不是对列宁最后说的那段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投石问路,理解这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孩子点了点头。

师:“那这样,你再仔细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列宁的话哪些地方你还不能理解,等会儿我们单独讨论。”

(宕开一笔,这是“让学”的机敏。)

生2:“我觉得列宁回来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走那条小路。”

生3:“我赞成,锻炼自己的意志有很多机会。你回来,你摔死了呢?我认为没有必要走那条小路。”

师:“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万一列宁因此掉入深谷没命了呢,这次登山到底还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想过,但不瞒大家说,我还真没想通,我也找不出答案。”

(碰到类似的问题,讨论几乎没有意义,很多时候我们的对话不要去追求那个所谓的结果。)

生4:“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巴果茨基为什么一开始就对列宁说他不能走那条小路?”

生5:……

老师说:“我很高兴,同学们能发现这么多问题,大家都善于思考。这些问题,有的会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当中解决;有的可能在自己的反复思考当中解决;有的可能要在十年、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某一个情境中,你一下子深深地领悟了。这都没关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在思考!”

这就是智慧的启迪,这就是唤醒的对话。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知识,所谓知识,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所谓智慧,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尽管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提的问题都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老师已经把思考人生的终极答案传递给了学生,点燃了孩子思考的火把,唤醒了孩子心中的巨人。

三、建立赏识的对话

孩子成长的动力,更多来自他们的伙伴、来自亲人与师长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和激励。课堂的对话,就应该是一种对生命的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它的特点就是:对话不息,赏识不止。课堂中有一个交流读后感的环节,对话过程是这样的:

生1:“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见游人多处行。我觉得‘儿童和‘游人换一下,看出冰心奶奶心里有‘儿童,因为心里有‘儿童,笔下才会有‘儿童。”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眼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这是老师一种认同式的夸赞。)

生2:“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百上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在一般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奶奶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老师点了点头。)

生3:“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老师继续首肯。)

生4:“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

生5:“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很好,请你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破折号,签上你的名字。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啊。”

生6:“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去思考。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策!”

生7:“我认为课文第四节‘我们站了一会读起来有点别扭,我建议加一个儿。”

师:“学习书本,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生8:“课文中说‘春光,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而我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

师:“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

这次的对话过程,一共八个孩子交流读书心得,老师的对话有肢体语言式的,有顺水推舟式的,有认同强化式的,有提炼上升式的,有重复呈现式的,有指点方法式的。不管怎么样的形式,那都是一种赏识,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的课堂自然而然呈现出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文化。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建设现代学校文化,需要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也需要以制度文化作支撑,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作底蕴。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希望建立这种尊重、唤醒、赏识的师生对话能够成为开启民主平等课堂文化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1.

[3]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对话尊重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