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帮扶工作探究

2016-05-14 08:11张婷郭巧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帮扶互联网思维

张婷 郭巧

摘 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腾飞,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90后”大学生的生活处处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如网购、交友等,就业过程中更是追求参与感、高效反馈。本文通过对高校本科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和差异,阐述了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帮扶的新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帮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全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1]。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在思维模式和求职方式上均呈现出互联网思维的新特点。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制度已转变为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此外,由于地理不平衡性带来的就业市场地区差异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新时期,全面认识和把握“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心理素质,开拓互联网就业市场,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总体特征和差异

为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总体特征和差异,本文选取安徽省“211”重点工程学校在校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专业涉及经济、财务、电子信息、计算机、化学、数学、哲学等30多个专业,既有就业“热门”专业,又有“冷门”专业;年级涉及2012级—2015级四届学生,既有大一新生,又有大四毕业生;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女生482份,男生518份,男女生比例平均。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就业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和差异:在自我认知方面,12级的毕业生,48.93%的学生对自身能力认知清楚,66%的学生明确个人兴趣特长,79.54%的学生了解个人性特点。总体而言,12级学生对自身认识相对清晰,显示出了比较自信的就业心态;13级的学生处在就业临界期,其能力、兴趣、性格认知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0.19%、39.34%、52.54%,经了解,呈现出的相对不自信心态与对就业形势、环境等认识模糊有关;14级学生对能力、兴趣、性格认知清楚的比例分别为41.46%、51.06%、64.44%,他们开始尝试探索和认识自我,也与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训练有关,但是表现出了对就业环境认知很少或者尚未与客观的就业环境挂钩等特点;15级学生对能力、兴趣、性格认知清楚的比例分别为32.14%、60.71%、53.57%,处于大学适应期,自我认知提高趋势明显。在社会认知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认识比较冷静客观,但普遍认为性别对就业有影响,尤其是女生认为性别对就业有影响的比例高于男生。由此来看,帮助女生调整好心态,分析并确认自身优势,提升其职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就业心理和情绪方面,39.52%的学生对就业仍然心存恐惧;就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矛盾、焦虑、依赖、自卑等心理,调查中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遇到较大困难和压力时能主动通过一系列方式和媒介化解压力,体现出学生独立意识较强的特点。

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就业心理冲突和困惑,影响顺利就业。其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目标与挫折的冲突。因此,必须及时分析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情绪。

二、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渠道,能够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实现个性化、一体化的信息对接。不管是浏览信息、网络购物、网上转账、滴滴打车等方面,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我们需要的有用信息,这种新媒体技术的代替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智能性等特点,给大学生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都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强。

在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2],而其中以青年大学生居多,这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就业中拥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无论从网络发展的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互联网催生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推广,一批新兴互联网产业和一批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拔地而起,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衍生出的一批新型职业,如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架构师、游戏体验师、产品设计师、数据运营师、数字创意师等互联网行业岗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

(三)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不断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个性化、品味化的消费模式产生更多更实用的创业机会。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鼓励大学生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强,对网络也较为熟悉,这使得互联网创业具有较强吸引力[3]。但是,基于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创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帮扶新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形势,外有互联网的普及,内有“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自身就业心理特点,通过互联网思维破解学生就业困境,构建及时、快速、便捷、互动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社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就业环境和舆论导向。

1.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继续加强“西部计划”、“服务基层”、“大学生创业”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对积极响应号召、服务祖国的大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再就业上给予更多政策倾斜;特别是“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现行的大学生创业制度政策门槛与西方国家相比较高,无形中会减弱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积累,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国家199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大学生就业的有序性,维护了大学生的权益;但在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中,如《劳动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并未给出具体规定,需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3.加强和改善舆论导向。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当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拓展与“90后”大学生思想交流的空间,可以通过人物专访、专题报道等形式,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支持自主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公平就业”等公正、和谐的社会就业环境。

(二)学校方面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人性化。

1.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方面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业是教育目的的体现和反应,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因此,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人才培养数据库,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有迹可查。学生数据库涵盖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所有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培养进程、职业分析、毕业走向及毕业后跟踪调查。通过校园网、就业网或其他相关媒体公布学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打破就业信息壁垒,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纵横对比,以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培养、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2.做实就业工作,实现网上网下实时对接。

对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而言,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主要从三个阶段着手。首先,动员工作要做足。召开动员大会,摸清就业意向,通过大会讲、小范围谈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就业,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其次,具体工作要做实做细。认真填写和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如简历和推荐表,为他们把好关,完善实时关注学生就业动态的网络平台,为他们贴心守护,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学生,为他们助力成长;最后,后续工作要做全。通过主题班会、毕业纪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投入新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3.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加强软硬件建设。

根据互联网思维模式,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是保证。软件方面要创新就业指导思路,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实现网络信息价值最大化。硬件方面学校应建立微信、微博、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公众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获取便捷化。通过微辅导、微招聘、微简历、微求职使就业工作做到“微而精”。实现就业工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新特点,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力求使每个求职者都有“个人指导专家”,提升就业覆盖率[4]。

(三)家庭方面建立信息沟通对话机制,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重视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以平常心看待子女就业期望值至关重要。家长们要抛开“面子”心理,主动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实际的择业观,要看到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就业市场的变化,要从内心打破稳定工作的思想,对子女的能力和素质客观估计,消除内心深处不切实际的幻想。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帮助其实现自己的职业观,不要在就业问题上给子女施加任何压力。

(四)个人方面应建立正确认知,提升自身素质。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但是对就业政策、薪酬、择业关注点等社会认知存在偏差,这是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的表现,也是一种逃避。只有做到正确、彻底、全面,才会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要提升自身素质,思想上,要有服务祖国、服务地方的大局意识,摒弃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专业上,要以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标,加强实践锻炼,注重社会实践经验积累;心理上,要学会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对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能进行适当调节。掌握一些就业必备知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5]。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都展现出新的特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联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枢纽作用,因此,高校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二者之间的对接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大数据库支撑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即时、高效、互动、便捷的就业立体指导体系,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不断推进互联网思维下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6-4].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7-23].

[3]何云亮,张贵云,蔡德坤.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63(3):60-62.

[4]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就业指导,2015,36(4):36-39.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0L].[2012-11-17].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帮扶互联网思维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