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效应及认知机制

2016-05-14 07:09刘银婷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转喻量词隐喻

刘银婷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平面类名词属于原型成员,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名词属于非原型成员,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些典型的原型特征。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发现共时层面的语料与其历时演变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分析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的影响及在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中的作用。通过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依靠转喻机制形成的名词比重大于隐喻,隐喻机制时常发生,生命力强,转喻机制的稳定性高,一旦发生便保持较高的持久性。

关键词: 量词“张” 原型效应 隐喻 转喻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张”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量词,考证表明“张”做量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王力认为量词“张”通常用来说明平面的东西,如“幄幕九张”、“罽十张”,由于其本义是“张弓”,因此弓弩也可以以“张”为量词。孟繁杰、李如龙对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做了详细的考证和归纳,指出“张”从动词“拉开弓”逐步引申为“张开”,进而虚化为量词,可用于称量“可张开的事物”、具有“平面义”特征的事物等。在量词“张”的历史演变中,杜艳认为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具体展开说明。前辈时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词“张”的历时演变上,对共时语料的深入研究较少。那么,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在共时语料和历时演变上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差异,则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名词范畴中的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整理分析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范畴语义特征,对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进行描写分析,并将量词“张”的历时演变与共时数据进行对比,深入分析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及在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中所发挥的作用。

1.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数据分析

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文学”①分类中进行检索,抽取前1000条含有量词“张”、并且可以明确判断被修饰名词的有效语料。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分类,并结合《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将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分为三大类:平面类、平面功能类、可张开类。其中平面类分为:A纸张类,包括纸、宣纸、纸巾等;B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包括图画、证明、问卷、表格、门票等;C皮脸类,包括各类动物皮革、脸、面孔等;D电子成品类,包括照片、X光片、唱片、软盘等;E其他类,包括饼、叶子等。平面功能类包括床、桌、沙发、椅等。可张开类包括网、嘴巴、弓、帆等。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受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大多属于平面类,占76.4%,其次是平面功能类,占19.8%,表示可张开类的名词最少,占3.8%。在平面类名词中,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比重最大,约占其中的47.5%,其次是电子成品类,约占其中的20.4%,再次是皮脸类(16.4%)、纸张类(14.1%)、其他类(1.6%)。

从名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演变发展早期受量词“张”修饰的可张开类名词,如“弓”等,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平面类及平面功能类名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不乏一些随着时代发展新出现的“照片、唱片、软盘”等电子成品类名词。

2.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

量词“张”和名词搭配的不同频率反映出,在可以受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各成员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是原型成员②,那么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哪一类名词是原型成员?

2.1确定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

根据“原型效应”的提出者罗施及其后的一些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实验,可以发现,影响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的因素主要包括频率、家族相似性和学习顺序。人们通常将接触频率高、拥有较多家族相似性的事物看做最具代表性的原型成员,而且,通常倾向于认为习得顺序中靠前的事物最具代表性。

首先,从频率来看,在可以受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平面类频率最高,平面功能类次之,可张开类频率最低。其次,从家族相似性来看,平面类名词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平面功能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三维立体的,并带有一个发挥功能的平面,与平面类名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张开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在“张开”动作完成后形成一个平面,因而与平面类名词具有间接的相似性。最后,从习得顺序来看,平面类中的“纸张类”、“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平面功能类中的“桌、椅、床”和可张开类中的“嘴巴”等很难确定其习得顺序,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频繁接触的事物,不同人的习得顺序可能不尽相同。那么,在判定可以受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成员时,该因素的影响作用存在相对性、不确定性,暂不考虑。

综上,从频率和家族相似性来看,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平面类名词属于原型成员,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名词属于非原型成员。

2.2原型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一方面,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具有较多家族相似性的原型成员处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原型成员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家族相似性。结合平面类名词的特点,可以发现,这些名词具有一些典型的原型特征,如“平面、薄、有界、依附性”等。这四个特征不是在所有原型成员中都出现,其中前三项是核心特征,“依附性”是选择性特征。如表2:

3.认知机制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作用

为了对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成员有全面的描写和解释,有必要将共时语料和历时演变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是否存在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3.1共时与历时的对比

孟繁杰、李如龙(2010)将秦至明清的量词“张”历时演变整理如下图③:

结合上文对名词的分类,可以发现,A纸张类属于“可铺张开”,B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属于“以纸为依附的物件”,C皮脸类属于“脸、面孔等”,D电子成品类在上图中没有对应分类。E其他类的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饼(4条数据)、叶子(5条),以及木材薄片、刀刃、毛巾。“饼”由于其制作过程需要摊开面糊,既可以卷起食用,又可以平摊食用,因此属于“可铺张开”。叶子和毛巾通常不用量词“张”来称量,分别常与“片”、“条”搭配,在1000条语料中分别仅出现5次、1次,这里可以看做是为了突出“铺张开”特征的临时活用搭配,暂不作归类。木材薄片和刀刃则在上图中没有对应分类。再看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平面功能类属于“(铺张开后形成的)平面”,可张开类属于“可拉张开或可撑张开”。

可见,共时层面上,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大部分能与历时演变对应起来,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平面类中的“电子成品类”和“其他类”。由于词语间的搭配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机制的影响,那么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是否对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产生了影响?分别发挥了何种作用?

3.2隐喻和转喻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的影响

首先,明确隐喻和转喻的含义。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的思维方式,通常认为隐喻的基础是相似,转喻则基于邻近或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④。本文暂且先从两者的区别性定义,即一者相似、一者临近或相关,观察量词“张”搭配的名词演变。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认识并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本节分析的目的不是判定哪一种的作用更大,而是看两者分别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按照隐喻基于相似,转喻基于临近或相关来看,A纸张类(108条数据)由“可张开的事物”从相似点“张开”隐喻而来;B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363条)由一般的承载物“纸”激活了其中具体的、部分的表达内容,包含了从整体承载物到部分功能物的过程,由“可铺张开”的纸张类转喻而来;C皮脸类(125条)由“可铺张开”基于相似点“二维平面性”隐喻而来;E其他类中的“饼”(4条)由“可张开的事物”从相似点“张开”隐喻而来。平面功能类(198条)从整体事物中激活了其中的一部分——平面,由“可铺张开”转喻而来;可拉张开类(38条)由“可张开”的事物基于相似点“张开”隐喻而来。

另外,对于图1未列入的D电子成品类(156条)和E其他类中的木材薄片和刀刃(分别各1条),其发展演变也和隐喻、转喻紧密相关。电子成品类可分为两小类:照片类(共128条有效语料,占总体的12.8%,占平面类的16.8%)和唱片类(共28条有效语料,占总体的2.8%,占平面类的3.7%)。照片类除了具有[+平面][+薄][+有界]等特征外,和“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具有共同的[+呈现性][+提供信息]等特征,因此可以认为是由“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隐喻而来的。再看唱片类,唱片类和照片类共同具有[+薄][+平面][+电子成品][+视听享受]等特征,可以将唱片类看做是由照片类隐喻而来的。其他类中的木材薄片和刀刃分别依附于木材、刀而存在,和“以纸为依附的物件”共同具有[+依附性]特征,可以看做由“以纸为依附的物件”隐喻而来。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语料数据(除去临时活用量词的“叶子”和“毛巾”,共6条),可以发现,由隐喻机制得到的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共433条,占43.6%;由转喻机制得到的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共561条,占56.4%。值得注意的是,由隐喻机制得到的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分类较广,包括纸张类、皮脸类、电子成品类、其他类中的一部分、可拉张开类共五类。由转喻机制得到的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类别则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两类: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和平面功能类。可见,依靠隐喻机制形成的名词来源多样,来源广则意味着隐喻的生命力强,容易发生,依靠转喻机制形成的名词虽然来源有限,但每一类所占的比重都较大,稳定性更高。

3.3隐喻和转喻在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不仅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产生了影响,而且对该名词范畴中的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从定量角度看,在量词“张”的原型成员中(除去临时活用量词的“叶子”和“毛巾”,共6条),由隐喻机制得到的名词共395条,由四类组成,占52.1%;由转喻机制得到的名词共363条,由一类组成,占47.9%。在量词“张”的非原型成员中,由隐喻机制得到的名词共38条,占16.1%;由转喻机制得到的名词共198条,占83.9%,且分别都由一类组成。总体来看,在量词“张”的原型成员中,隐喻和转喻所占比重相近,在量词“张”的非原型成员中,转喻所占比重明显大于隐喻。

其次,从定性角度看,在可以受量词“张”修饰的名词范畴中,隐喻机制时常发生,生命力强,转喻机制的稳定性高,一旦发生便保持较高的持久性。比如,原型成员中的“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和非原型成员中的平面功能类,虽然只有这两类属于转喻,但相对于由隐喻机制产生的名词类别,它们的语料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在由隐喻机制产生的其他名词类中,有效语料最多的是电子成品类,共156条,占原型成员的20.6%,但是通过转喻产生的“以纸为载体、以呈现形式或作用命名类”和“平面功能类”分别有363条、198条,分别占原型成员的52.1%,占非原型成员的83.9%。可见,转喻机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综上可见,在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中,依靠转喻机制形成的名词比重大于隐喻,隐喻机制生命力强,容易发生,转喻机制则稳定性更高。在原型成员中,隐喻和转喻所占比重相近,而在非原型成员中,转喻所占比重明显大于隐喻,并且无论在原型成员中还是非原型成员中,转喻机制都展现出了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结语

在量词“张”所修饰的名词范畴中,平面类名词属于原型成员,平面功能类和可张开类名词属于非原型成员,并且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如“平面、薄、有界、依附性”等。此外,共时语料中有一些是新出现的、和量词“张”搭配的名词,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对量词“张”所修饰名词的历时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对其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定量而言,总体上依靠转喻机制形成的名词比重大于隐喻;在原型成员中,隐喻和转喻所占比重相近,而在非原型成员中,转喻所占比重明显大于隐喻。定性而言,隐喻机制时常发生,生命力强,转喻机制的稳定性强,一旦发生便保持较高的持久性。

注释:

①考虑到后文将对历时和共时进行对比,历时的语料通常是古代文献遗留下来的,且以文学作品居多,为了尽可能统一语料的来源领域,因而选择“文学”分类下的量词“张”。

②George Lakoff,著.梁玉玲,译.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56.

③基于语料数据,语料中未出现而图中出现的名词类如武器(如戟)、非平面类家具(如抽屉)、平面上的事物(如酒席)等,本文暂不分析.

④转引自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著.梁玉玲,译.女人、火与危险事物[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2]杜艳.现代汉语平面类量词的认知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杜艳.量词“张”的语义认知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0(2).

[4]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语文出版社,2002.

[5]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

[6]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2010(5).

[7]秦志朋,现代汉语量词“张”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9]赵斌,吴志云.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安徽文学,2010(6).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周子青.原型范畴理论与量词及其名词搭配的研究——以个体量词“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猜你喜欢
转喻量词隐喻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量词大集合
《活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