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文化的培育

2016-05-14 09:02王资
职教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

王资 等

摘 要: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对于高职教育技能不能仅限于一种单一的操作性能力,它更需要在蕴育和传承中培育成一种自觉的技能文化,发挥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演变,阐述了技能文化的内涵及培育,通过学校自身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育技能文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技能文化

作者简介:王资(1965-),女,河南武陟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罗婕(1987-),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苏海莎(1973-),女,广西巴马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36-04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备受关注。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获得极大突破,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办学特色日渐突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年来,某些大学毕业生攥着大学文凭或从大学退学“回炉”职业院校的新闻屡见报端。人们好奇之余,大多持鼓励、赞扬的心态,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地位提高的一个例证,作为打破“重学历轻能力”的一个切入点。那么,到职业院校能学到什么?除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吸引他们的是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技能。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2015年5月10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技能又一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是否就止步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然状态是否该蕴含、培育、传承技能文化?

一、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演变

(一)技能的概念

据《汉语大词典》中的记载,技能一词始见于《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意为技艺才能。《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追溯其词源,技能(craftsmanship;technique ability)来源于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是一种习得而成的动作、技术。人的需求决定了各种手工技能的习得。人需要食物,学会了作物栽培、畜牧饲养;需要衣服,学会了纺织、印染;需要住宿和出行,便习得了房屋建筑和车船制造的技能。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时空进程,技能的概念不断拓展,运用到多个领域,如人的认知技能、学习技能、生活技能。同时,其内涵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洞悉与阐述,演化为包括知识、经验、态度等在内的能力[1]。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下,技能的概念有了更高一层的标准和分类。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最基础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一种精确熟练的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方式;其次是智力技能,在动作技能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一种思维活动,吸收、内化和迁移。再者是一种素质技能,个人的内在涵养及才智。最后是综合技能,将前三者糅合贯通,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综合能力[2]。也就是说,这里的技能已不仅仅是日常所理解的单一手艺,而包含了更为丰富的教育元素。

(二)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内涵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本身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应用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通过受教育者掌握的技能来实现,因此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并且凸显了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技能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职业教育中的技能内涵丰富且重视实效。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为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合理的技术动作,而且准确稳定、灵活协调[4]。职业教育中所要求的智力技能,包括受教育者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实践问题,并非简单的重复性操作。在此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一步的技能要求体现在素质技能上,这是对人心智的考验,对其职业理念、职业精神的高标准要求;在各行业密切联系与合作中,受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进行团队合作,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最后一个层次的综合技能,要求受教育者在前三个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将其融会贯通,真正将技能、知识、职业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将技能衍生为一种生活、一种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创新[5]。这也是技能逐渐沉淀为一种技能文化的一个必要过程。在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受教育者的技能培养成为了职业院校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二、技能文化的内涵

技能培养体现了职业院校的价值,而从技能培养沉淀为一种可以传承的技能文化,才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和底蕴。使技能培养的意义逐渐丰腴,积淀为一种技能文化,孕育成一种文化自觉[6],是当代职业教育神圣的使命。

(一)文化的引入

文化来源于生活,它没有高低之分、否泰之鉴,它是一面镜子,透着生活的本真。而从学理上说,文化作为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一直以来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其都界定不一。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人类生活的写照。它包含着能够被传承的历史、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是为了交流普遍认同的一种可传承的意识形态[7]。被誉为20世纪“具有原创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8]。而对于文化的结构来说,笔者认为文化四层次说与我们谈及的职业教育技能文化更为贴切。按照四层次说,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精神文化)。

(二)技能文化的概念

当技能上升为一种文化,它才可能被广泛接受、认同并且普及和传承。教育本身即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培育更应该是一种可传承的文化[9]。所谓技能文化,同样要包含上述四个方面。在操作层面,技能文化体现的是学习者所掌握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技之长;制度层面,技能文化涉及到技能培育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行为层面,技能文化所要求的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性的长期社会活动,融入职业、融入生活;精神层面,技能文化表现在群体的整个思维和价值取向上,对技能本身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可以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技能与生产生活最契合的一种状态,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一种升华。

(三)技能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

技能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共生。首先要明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类型,不是某种层次。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初等职业教育之间才存在不同层次的教育范畴。高等职业教育凸显的是“高等”二字。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高等”则体现在不仅仅是培养一种技能,而且是潜移默化地滋养成一种技能文化,形成技能方面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对它的解释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高等职业教育便是要通过多技能培育的进一步升华,形成一种可以传承的技能文化,将“高等性”与“职业性”均衡地协调在一起,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从简单的技能技术发展为一种职业化、生活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让个体将知识、技能、职业、生活和谐地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文化熏陶中发展自己。

三、技能文化的养成

当然,有技能并不代表就有技能文化,和所有文化一样,从技能到技能文化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沉淀过程。而高职院校也不能简单沦落为技能培训场所,它需要时间来蕴育技能文化,养成一种文化自觉,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滋养自己的生命。

首先,技能文化的养成离不开最基本的物态文化,通俗来说即一门精湛的手艺。对于在校学生基本的技能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具备独特的专业优势、师资团队、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技能培育资源与环境。同时,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特色也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方向。学科和专业是衡量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专业在高职院校中更能凸显其重要性与特色。此外,高职院校仍需要继续完备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育模式,将技能落实到实践中去。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起点也就是培养学习者精湛的操作技能,掌握技巧、灵活变通、解决实际问题[11]。

其次,技能文化的积淀需要制度层面的机制与保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习者技能的基础上,如何激发其进行交流学习、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进行多元化技能培育,这些都需要形成一种制度性的文化氛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改革中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是必要的,例如推行一些分层分类的技能比赛制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学校鼓励政策等。通过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技能文化在实际培育的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循序渐进、发育成长。

再者,将其培养成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普适性的群体行为模式。要将学习的知识、技能融入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具有服务和引领社会的意识与功能。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社会多层面、多角度的介入和对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技能推广、社会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使学习者本身更好地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责,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通过院校主动地融入社会生产活动,将单一的技能演变为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模式,融入学习者的生活,将其真正发展为一种特色的校园文化。

最后,在精神层面,具备独特的服务精神和深厚的职业情怀。技能源于生活,高职院校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反哺社会,要拥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精神,除此之外,其“职业性”应该得到进一步升华,突出“技趋之于道”的职业精神和情怀,将技能上升为一种有文化积淀并且可以传承的生活方式。

四、技能文化培育的实践

尽管本文针对技能文化的内涵及培育过程,进行了分层阐述和分析,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四个层次的技能文化培养是一个成体系的综合型整体,没有先后培育之说,也无主次之分。从理论回望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培育技能文化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培养和蕴育过程。技能文化的培育需要在四个层面相互糅合并不断提升,逐渐培养和积淀,笔者根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自身的实践活动,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一)从专业设置开始重视技能文化培养

学校发展注重传统、在多年的积累沉淀中滋养了浓厚的工程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视实践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初衷,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以“教”为核心,即仅依托现有教材、教师而衍生出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法,而是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出发点来进行新专业设置。首先关注的是需求在哪里,从社会需求入手调研所需的相应岗位;从企业的最新发展要求和反馈意见,落实岗位需求动态。其次,分析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明确其必备的核心技能。然后,研究技能的可实现途径,需要怎样的知识和训练,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注重综合素养的熏陶与教育。最后,将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组成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这与普通教育依据现有学科基础,进行专业设置,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正好相反,并且,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尤为突出技能的训练,体现技能文化的培养。

(二)从教学资源配置落实技能文化培养

高职院校对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及精良完备的实训条件。在整个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学校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德高技精、教书育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科研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技能大赛,鼓励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行业技能大师等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学校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更新实训设备,完善实训功能。鼓励二级学院开放实训基地,开发实训项目,设计技能大赛项目,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和比赛场所,引企入校,吸引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每个专业都建有功能齐备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全真仿真的实训设备为师生的技能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三)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技能文化培养

学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和实现方式,积极构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岗位和面向需求的对接机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训方式、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专企联姻”强化专业建设的行业、企业背景;通过加大校企共建力度,促进实训条件投入的多元化;通过校企合作,落实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把技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职业精神,强化技能文化的培养。

(四)组织技能大赛,提高技能的价值

学校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这一教学改革目标,开展和组织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受比赛项目类别、参赛经费等条件的制约,学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人数必然有限。一所学校往往花费了数万、数十万资金,仅派出三四位学生,在一两位指导教师的集中培训后,组成竞赛队参加国赛、省赛,而获得奖项。但是所获奖杯和殊荣,并不能完全代表一所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质量和水平,也无法证明这所学校的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就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达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为避免技能大赛沦为形象工程,学校制定校内专业技能大赛方案,要求每个专业都必须开发可测、可比,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专业核心技能大赛项目,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每个专业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后,广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高级别的技能竞赛,形成专业——学院——学校——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体系,真正做到面向所有学生,使技能大赛成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技能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切实体现和落实。

(五)开展“技能文化月”,全面培育技能文化

学校技能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障,在多层次的技能培养中需要一个平台来不断强化、集中展示、交流学习、切磋共进,增强技能文化的普适性,让其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中。为了形成尊重技能、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浓厚氛围,学校将每年五月份定为“技能文化月”。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核心技能竞赛、技能人才成长讲坛、学生技能作品展示、校企联谊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为全校学生搭建施展个人才华、放飞职业梦想、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力求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热爱专业、凝练素质”的职业人才观念,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技能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断积淀成一种群体性的文化自觉。同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学校在今后的招生、技能培养、技能评价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从操作、制度、行为到精神层面培育学校的技能文化。通过不断规范和完善“技能文化月”,真正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技能文化的自觉,将技能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凝练成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实现技能育人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文技.技能的内涵与置位[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6):5-8.

[3]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4-135.

[4]金志远.教学任务从“知识技能”转向“文化”范式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33-35.

[5]孙嘉明.社会浮躁的百年历史回溯及深层原因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5(2):22.

[6]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途径[J].商,2015(7):53-53.

[7]晁舸.“文化集合论”:内在矛盾与可能之途[J].文化学刊,2015(1):97-101.

[8]房风文.现代职业教育擎起“中国制造”[J].中国民族教育,2015(6):4-7.

[9]张五钢.论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5-29.

[10]李哲.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关问题的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78-79.

[11]闵江红,邵宏武,李莉婷.职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8):18-19.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英国技能组织将举办技能展示大会
拼技能,享丰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大咖技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