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全媒型”人才培养

2016-05-14 16:42丁柏铨
新闻爱好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培养人才

丁柏铨

培养“全媒型”人才,是与全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闻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我国的新闻教育,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闻人才,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全媒型”人才培养是与作为“全媒体”的媒体形态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在“全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确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与此同时,对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应加以全面修订。其中,首先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其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再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进行课程优化工作。

丁柏铨

【摘要】在2016年2月19日举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如何培养“全媒型”人才,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全媒型”人才培养是与作为“全媒体”的媒体形态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在“全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确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与此同时,对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应加以全面修订。其中,首先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其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再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进行课程优化工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全媒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带动之下,媒体形态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交类媒体的勃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舆论格局,这自不待言;新闻机构所使用的媒体,已呈现“全媒体”发展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19”讲话中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新闻业界的现实状况,对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新闻院系如何适应新闻业界对于“全媒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市,以大区分布来看,华东地区民办高校数量达239所,占全国民办高校数量34%的份额;从省区分布来看,广东与浙江以50所民办高校并列各省区之首。722所民办高校中,本科类民办高校为416所,占总数的58%。①全国民办高校究竟办了多少个新闻学专业教学点,笔者尚未查到官方提供的数据,但有一些民办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点是耳熟能详的。总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培养“全媒型”人才,是与全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闻人才需求相一致的。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1]所谓“全媒体”,其实是指功能齐全,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能方便地进行传受、即时互动的一类媒体。

“全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这类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全”。它们囊括了所有可以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体的功能。对于“全媒体”来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功能之间是无边界的,是融为一体的。与纸质媒体相比,其“全”的特点是显而易见且不言而喻的。“全媒体”使受众获得了从报纸上不可能获得的动感和由实时互动带来的快感。能够将各种传统媒体的优长融汇起来的媒体,是基于数字化发展起来的“全媒体”。它综合了报纸媒体的文字和图片的优势,广播媒体的伴随性收听和在移动中接收的优点,电视媒体的动态图像、声画合一的特点,避免了报纸媒体难以翻检、广播电视媒体线性传播和稍纵即逝的缺点,从而形成了属于“全媒体”的、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特长和优势。“全媒体”是媒体发展过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广受受众欢迎的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如不转型,绝不是它的对手。

我国的新闻教育,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闻人才,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闻学其实是报学,其中的史论,主要是报纸史论,业务主要是报纸业务;新闻人才培养,主要是报业所需的人才培养。这种状况,与以报纸为主要新闻媒体的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是大致适应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闻媒体形态的演变,以报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显得过于狭窄和逐渐落伍了。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有比较大的改变。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在各新闻院系中,与网络有关的课程明显增加,有的成为课程中的重要模块;以新媒体命名的民办高校相关院系也不乏其例;有的民办高校已经设立了全媒体专业,开始了“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例如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就是如此。

“全媒型”人才培养,固然和具体业务实操、学生动手能力有关,然而尤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转变。

正确的理念,对于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有着引领、指导作用;错误的理念,则会将行为和行动引入歧途,或阻碍正确的行为和行动的实施。因此,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都必须从确立正确的理念入手。

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过程中,有待确立正确的理念。有些理念,是院系领导或任课教师应当确立的;有些理念,是新闻学子应当确立的;有些理念,则是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和新闻学子都应确立的。

(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这是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及新闻学子共同应该确立的理念。“全媒型”人才的培养,会较多涉及科学技术层面的内容。对新兴媒体某些技术的娴熟掌握,是“全媒型”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基础。但是,“全媒型”人才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活”;高等学校培养的“准‘全媒型”人才,也并不都是“熟练工”。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对象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受众,是有自己的人生经验,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理解的活生生的人。“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要使自己生产的新闻作品、传媒产品为广大受众愿意接受、喜闻乐见,其中必须蕴含丰厚的人文精神内容。

进而言之,新闻作品、传媒产品不仅包含着人文精神,而且它们蕴含的思想应该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舍此,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无论是新闻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还是新闻学子,在注重传授或掌握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思想的穿透力。

然而不管怎么说,对新兴媒体相应技术的掌握,在“全媒型”或“准‘全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很好地掌握平面媒体新闻采访写作和新闻摄影的技术、技巧的同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全媒体”所涵括的媒体的产品生产技术(广播电视节目的摄录制技术,新兴媒体的一整套使用技术,各种媒体的技术在“全媒体”的旗帜下融合起来的技术),那么这样的人才就不可能是“全媒型”人才。

(二)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

在多能中有所专长的理念更多的应该是任课教师及新闻学子确立的理念。“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在“全媒体”所及的各种媒体面前,是样样拿得起,件件都能用,可谓没有“缺门”、没有“短板”,是“十八般武艺”均为精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人才同时提出了“全媒型”和“专家型”的要求。当然,我们很难要求民办高校今天就培养出专家型的新闻人才,但成为“专家型”的人才,应该是新闻人才本身的长远目标。具体而言,在“十八般武艺”中,应当力求对一两门武艺特别精通,将来向“专家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三)“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

“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的理念是针对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的。“我要成为‘全媒型人才”和“要我成为‘全媒型人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前者表达了“准新闻人”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而后者则是被动而为,显得比较消极、比较勉强、比较乏力。

(四)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

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理念是民办高校的领导、民办高校新闻院系的领导应该确立的理念。客观地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其特长和短板。其短板是显而易见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有限,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社会资源相对欠缺。一般民办高校的情况大致如此。但是,其特长也是突出而明显的:用人机制相对灵活,提高现有师资水平的路子相对较宽;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对接社会及其人才需求更加积极。进而言之,在“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其实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正因为如此,民办高校是可以在培养“全媒型”或“准‘全媒型”人才方面有积极的作为的,关键是要树立“想有作为”和“可有作为”的理念。

民办高校为着培养“全媒型”人才或“准‘全媒型”人才,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有待调整、有待修订。围绕“全媒型”人才培养,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调整课程设置,这是一件大事,不可草率从事。

(一)进行科学论证

科学论证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深入调研,是科学论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深入调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的新闻业界进行调研。新闻业界处于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同时也处于媒体形态快速变化的第一线。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全媒体”的“春江水”中,新闻业界人士是对关于水暖的信息“先知”的可爱的“鸭”们。向新闻业界调研“全媒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对国内外同行进行调研。对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全媒型”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调研。毋庸讳言,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人才培养比我们领先了一步。通过深入调研,一定会有所得。对国内起步较早的高校新闻院系进行调研也很必要。国内某些高校的新闻院系在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积淀,殊为宝贵。三是对教学对象进行调研。教学对象分为两部分,即现在的教学对象和曾经的教学对象。他们现在是或曾经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相当的发言权。他们的意见值得决策者和任课老师们重视。

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深度的比较、分析、思忖,从中获得理性和智性认识,用以指导“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可望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人才培养有规律可循。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优化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方法等,都应该是人才培养规律的重要内容。而一哄而起、拔苗助长、搞群众运动、搞所谓跨越式发展、靠“拍脑袋”决策、靠长官意志行事、把“全媒型”人才培养当成政绩工程等,都是与人才培养规律格格不入的。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整个过程中,尤其应当防止不把人才培养规律当回事、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事情发生。

(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中,宜将“全媒型”人才作为明确的培养目标提出。课程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而设的。培养目标的变动,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如此,“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正面临着全面调整。

(四)进行课程优化工作

调整课程设置,从表面上看是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加和减都要做到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最优化。

宜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关系。培养“全媒型”人才,无疑应当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分量。具体而言,增加“全媒体”方面的技术实操型课程,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如此,要形成“全媒型”人才培养的比较系统的课程板块及其体系,逐渐架构起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在内的课程系列。增加相应实习(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理论课程(如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网络理论等),虽然一些学生对这些课程并不看好,认为不管用,每每体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但是平心而论,它们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方面功不可没,似不宜削减,更不能大幅削减。令人担忧的是,有些院系领导迁就部分学生过分轻理论、太过重应用的倾向,削减理论课程的占比分量。这无异于患了“短视症”,不利于“全媒型”人才的长远发展。

第二,先导性课程和后续性课程的关系。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会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中之一是体现在课程的设置顺序上。我们如果仔细研究各种课程,就不难发现,有些课程的开设应早于另一些课程。前者为先导性课程,而后者即为后续性课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逻辑关系。概论、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般都宜作先导性课程;专题性、专论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和专业性特别强的业务课程,一般都宜作为后续性的课程。两种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延展性和体系性。

第三,必修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的关系。在对课程进行调整时,需要界定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该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具有相当重要性的课程,修读这些课程,不因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存在差异;选修课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性地修读的课程。在某些情况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必修课因人设庙,将就凑合;选修课太过随意。结果所开的课程中有一些是“鸡肋”(学生没有兴趣,开了几乎没有效果,浪费了不少学时),而应开的课程则开不起来,或只能勉强开起来。这是“全媒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大忌。

不能因为师资短缺而不开某些必须开的课程,不允许已经发现的“短板”继续存在、长期存在。解决某些必须开的有关课程的师资短缺的现状,办法有二:其一,从业界聘请术业有专攻的兼职教师任课;其二,派有基础的教师到名高校、名媒体访学、进修,为开出新课、开好新课做充分准备。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news/edu/2015/05/23/2259570iy4.shtml。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作者为三江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培养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