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
【摘要】“特征”是各门学科的重要范畴,新闻学把它作为揭示对象,让记者了解和掌握新闻的特点,便于在大千世界中识别、选择新闻。作者颠覆了传统新闻学的特征说,认为以往概括的新闻特征恰恰是一切意识产品的共性,种种对新闻的误解都来自对新闻个性的错觉。新闻的原真具象、客观实在、图式构造和事实的时律性才是新闻的真正特征,决定了新闻的巨大现象性价值。
【关键词】特征辨析;意识产品共性;新闻形态;新闻特征
新闻特征作为区分新闻同其他意识产品的标识,由其表征构成,表现为同文学、艺术、理论等意识形式的差别。但国内新闻研究者把新闻的特征概括为真实性、公开性、及时性、新鲜性、重要性等,不仅不能把新闻同各种意识产品区别开来,而且从根本上挖掉了新闻的个性,丢弃了它的固有特征。新闻学游走在传统的新闻作坊里,把新闻写作的直接要求当作理论发现,让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永远跳不出狭隘的技术藩篱。
一、新闻特征研究的似是而非的结论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研究和了解某一事物,把握它的特征才能对其有准确的认识。作为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一眼就能被人们看出来,通过特征来认识它的性质。新闻特征从众多新闻的外部征象中抽象出来,是它独有的,至少不是其他事物普遍具有的症状。现有新闻研究对新闻特征的概括似是而非,言不达意,不是把其他意识产品的特征拿来当作新闻的特征,就是将所有意识产品的共性误认为新闻特征,甚至把新闻特征指称为新闻价值,范畴混乱已不可收拾。
公开性是新闻的特征吗?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作品都是公开发表和流传的,绝大多数理论论著也是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一切艺术品——美术、音乐、雕塑、戏剧等都具有公开性。公开性作为一切意识产品的共性,是它们影响社会的基本条件,把它视为新闻的特征,无疑是刓方为圆,以全归偏。
严格说,真实也不是新闻的特征,而是新闻的立命之本。作为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决定新闻的成立,新闻成立后才显露出它的特征。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特征,混淆了两个不同范畴,贬抑了新闻真实更为重要的属性。退一步而言,即使把它视为新闻的特征,也不是它独有的。一切真正的文学与艺术作品都是真实的,称为艺术真实;一切优秀的理论论著都有真实的要素,称为理论真实,表明它的观点、论断符合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唯物论认识活动对思维对象的准确反映。所以,真实并不是新闻的特征,以一般真实冒充新闻的特征,落入不辨菽麦的思维俗套。
多数新闻学论著还把及时性、新鲜性、重要性作为新闻的特征,仔细揣摩,这些结论也十分牵强。如果这些“性”是新闻的特征,那么宣传也有及时性、新鲜性和重要性的要求和特征;许多文艺作品和理论成果同样有反映现实及时、内容新颖、主题重大的特点,岂不是泾渭不分、屯毛不辨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新闻学论著又把及时性、新鲜性和重要性归为新闻价值,导致理论与概念的混杂错乱。如果把马的特征——耳部位于头的最高点、步伐矫健、视力不好,视为它有拉车、驮骑的价值,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失常判断,让人对新闻研究的科学性,不能不提出种种质疑。
“特征”是各门学科的重要范畴,新闻学把它作为揭示对象,让记者了解和掌握新闻的特点,便于在大千世界中识别、选择新闻。以似是而非的结论敷衍厘定,混淆新闻同其他意识形式的差别,遮蔽了人们认识新闻的视线,对新闻个性的认识产生了种种错觉。作为时事性作品,新闻的特征来自它的外部形态,从新闻的原型叙事形态、多维空间形态、图景形态和时间形态,显露出它的原真具象特征、客观实在性特征、图式构造特征和时律特征,这些特征才是新闻真正的外部特性。
二、新闻的原真具象特征
新闻是一种叙事形态,这种叙事和文学不同,它对事件的描绘简要、精概,反映事实的原貌,使新闻具有原真具象特征。新闻再现的是可感可视的具体事实,呈现世界的外在动态,把最新发生的事件告诉受众。原真叙事是新闻的基本形态,没有任何虚构,也不允许有丝毫的形象塑造和情节杜撰,其内容都由原原本本的真实事象构成。记者对原真事实的陈述,实现对生活现象的真实重构。在这个意义上,新闻的原真叙事是实现新闻具象的手段,叙述的每个事象构成新闻具象的支点。
新闻叙事经由记者的文字、声响或图像表达,转化为新闻的具象特征,表现为若干事象的集结和演变。从采访、叙事建构到新闻文本的形成,记者都在为实现事实的感性化而努力,这是对原真事实的感性化,而不是虚构情节的理想化。文学与各种艺术作品虽然也追求感性情节,但无一不是以虚构提高它们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新闻则以生活中的原真事实再现事物的外貌,提高受众的信任感,而不是追求渲染效果。
新闻以简约的原真事象为中心,一幕幕展现新闻事件的本相,而理论及一切科学都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体,让接受者把握事物的原理、论断和规律,不是让人认知事物的景象、动态。新闻的具象化把受众看不到或不易理解的事物,用叙事把它变成看得见、容易理解的直观事实,使受众获得明晰的感性认识。由具象事实深入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是把握事物内在联系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使受众达到对客观事件观形察色、鉴形度质的理解。微笑是喜悦的具象化;低矮破败的房屋是贫穷的具象化;两国领导人在会上相遇,没有握手交谈,连互看一眼都没有,是两国关系不友好的具象化……新闻中这些具象叙事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更有确切、深刻的认识。
具象事实比抽象说理更能让人俯视外在世界的真谛,因为特定事象是人间苦乐哀痛的症候。新闻没有具象,无法让人感知世界经纬和那些深藏不露的底蕴。记者对原真事实进行敏锐地查看,把观察到的代表性事实进行记录、整理,对事件的精要之处展开条理化的叙事,事件真相就会具体呈现出来。新闻具象把新闻事实的感性与受众的感受贯通起来,以铺展的事象让受众认识世界,受众理解顺势而入事物的底层。
新闻必须是一个事件,具象的集结不停地再现社会动向,人们从中获知的万物万象成为认识世界的开始。每条新闻披露的现象就像一片片立体马赛克,重组了全部生活,接踵而至的新闻流让人不再迷茫和无知。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其深藏不露的本质,但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无法脱离对其现象的观察。所有现象背后都潜伏一种本质,正如所有本质都表现为一定的现象,只不过有决定性本质和非决定性本质之分。作为走向事物本质的路径和大门,现象具有无穷的价值,轻视或拒绝认识现象的人都要迷路或坠入断崖。由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法则使新闻具象成为万能之举,给人类提供了把握世界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媒体这架汇集世界现象的巨大机器,让人双眼明亮,知觉清醒,把世界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指责新闻揭示的丰富现象,拒绝新闻具象的警示,将会遭到事物本质的无情惩罚。
新闻覆盖世界的每个细微之处,连续重构现实生活,全息记录社会和自然界的进程。新闻具象在受众头脑里不断积累,使世界趋势渐渐显露出来,也使人类许多错乱的步伐暴露无遗。在现实生活中,媒介不仅报道趋势性事件,也报道非趋势性事件,即报道那些不能反映社会走向的偶然现象。这类新闻具象再现生活的异变、虚假或离奇,引导受众认识世界复杂、狡诡的一面。新闻紧跟社会事态的变化,真实反映社会的一草一木,每天都在发挥同构外部世界的功效。
三、新闻的客观实在特征
真正的新闻都是客观发生的,通常以客观陈述的形式再现事件内容,这同文学、理论、艺术等意识作品的主观描述、论证和情感抒发大不相同。所以,客观实在性是新闻的第二个特征,简称新闻的客观性特征。
新闻的客观实在寓于多维空间,呈现多维空间中演变的新闻事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存在于多维空间是新闻的重要形态,不仅表明它是真实的存在,也显露出事实都有多空间的演变过程。
发生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任何事件都是脱离人们主观意识的存在,新闻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也自然是客观的。这不仅是说新闻来自客观事实,而且新闻的内容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而不是记者畅谈的观点。新闻只有客观,受众才能了解独立于头脑之外的事实,对周围环境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新闻被赋予公正的品格。因此,马克思认为客观地报道事实是一般的公正,是任何一家新闻媒体(无论它的派别如何)都不敢公开违背的原则。[2]客观事实如此,任何对客观事实的指责和狡辩,都不是尊重客观法则的公正态度。新闻的客观性不仅是新闻的特征,而且是新闻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的最好手段。
美国著名记者赫伯特·布鲁克(Herbert Brucker)指出,有人宣称“每个人都是主观的,记者没有例外的神奇力量”,但“几乎每个学过心理学的人都同意这个观点,每个人都能看到客观存在的东西,并把它描述给他人听,这种描述大多是真实的,客观认识总是存在的”[3]。认为新闻的客观性做不到,唯有主观性才是新闻固有的特征,是十足的荒谬和妄断。这种说法如果成立,等于说今天所有中外媒体上的新闻都有主观杜撰,客观世界不可知,唯物论的反映论只是假说。这样,人们每天都被各家媒体的新闻所欺骗,根本无法通过新闻了解现实世界。
新闻界的实用主义者把新闻视为自我观念的表达,作为任意驱使的工具,一切新闻都是为记者渗透其立场服务的。不错,许多重要新闻都有记者的立场,但有错误的立场也有正确的立场。错误的立场背离或歪曲客观事实,抛弃新闻的客观性;正确的立场符合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对新闻事实做出真实的展示,是新闻客观性反映的必然结果。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只能做到相对客观,无法做到绝对客观。但相对客观和绝对客观的界限是什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无法说清楚。新闻的客观性无所谓相对或绝对,只要真实地把新闻事件的原貌告诉给受众,受众对新闻的实在性获得正确的印象,达到认识同客观事实一致,新闻的客观性就得到完美的体现。
新闻的客观性涵盖事实的整体,包含事实的全面变动,不是任意切割多维空间中的事实。一切事件开始都发生在某一具体场所(一维空间),这一场所总是置于一定社会(或世界)环境(二维或三维空间),它又是从一定历史时空的事件发展来的,随后,事件的变化又会伸向新的时空(多维空间),出现或转化为新的事实。多维空间的事实在不同时间发生联系或掣肘,构成新闻完整的客观实在形态。没有多维空间的新闻,突出孤立的事件,就不具备新闻客观实在的整体特征。多年来,日本、美国媒体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大量报道,只讲美国1971年强行把钓鱼岛恭送日本托管的单面事实,对钓鱼岛早就归属中国的其他历史空间的事实一概抹杀不提,以丧失整体客观性的新闻来造谣惑众。
所有新闻对事实都有选择,选择客观存在的全面、重要的事实,不仅不会有主观性,而且能把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告诉受众。选择事实与新闻的客观存在没有任何对立。对客观事实不加选择,碰到什么就报道什么,这种纯客观报道恰恰是对新闻客观特征的糟蹋。报道一切事件或所有细节,不仅做不到,而且把大量无用的事实一股脑地抛给受众,已不成其为新闻,而是兜售泥沙俱下的信息垃圾。扒下纯客观、反客观、假客观等客观主义的各种伪装,努力把事实的全面客观存在告诉受众,是新闻客观性特征的灵魂。
四、新闻的图式构造
新闻不是理论论证,也不是形象描写,而是以陈述手段对世界图景的再现,表现出图式构造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新闻具象化引申出来的,其旨要是达到新闻的景象化。不容置疑,标准的新闻都以一幅幅画面再现外部世界,让人们感受外部世界的动感。正如李普曼所说,新闻是“世界图像”[4]。只有新闻,才以源源不断的真实图像再现整个世界的面貌与变化,以图景化形态揭示客观世界的变动。
图式是新闻再现世界的普遍手段,通过叙事呈现新闻画面组合的效果。文字新闻的叙事和描述,再现的是“意会图式”,受众通过浮想可把记者的文字叙事串联成画面。读了报刊、网络上的文字新闻,闭目冥思,一幅幅图景就出现在脑海里。电视新闻的影像叙事,以多帧画面的连续演示,再现事件的具象过程;广播新闻的话语和录音叙事,把听众置于新闻现场,事件的景象犹在眼前。几乎所有新闻都使用叙事,提供事件镜像,导引人们对世界的感受。新闻让人看到世界的一角、一个浪花、一场冲突,世界图景给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新闻图式借助语言或图像赋予新闻画面感,呈现外部世界的森罗万象,由事概、场景、变动、冲突、结局和尾声构成,以连续的场景和事件延续,把世界动态展示在受众面前。新闻以摄像镜头呈现时,有比文字新闻更加图式化的优势,直接体现为一幅幅图景的延伸,抓取镜像亮点成为穷极要妙。声音和文字图式来自记者的语言描绘和象形词的筑塑,场景与细节的点化须达到个性鲜明、线条简洁、气氛浓重。新闻的图式结构服务于新闻主题的揭示,让人认清世界的原貌和变化,担当人们联系世界“认知图”的作用。
新闻图式尤其适用事件性新闻,几乎覆盖整个报道领域。对经验性新闻、会议新闻、简明的数字新闻(又称精确新闻),图式结构似乎格格不入,但这类新闻只要有对事实的描述,图式的影子就会闪现。记者报道的不是具体事件,而是泛泛而论的工作总结、情况介绍、政府号召、政策落实,缺少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新闻就不会形成图式结构。这类新闻由于缺少图式,才缺少可读性和吸引力,有的已经丧失新闻的品格。若装上图式叙事,它就会成为真正的新闻而活起来。
在移动化、碎片化的新闻受阅中,视觉化的传播内容越来越有吸引力,一图胜千言,可视化新闻展现动态。许多原本需要大量文字表达的复杂的事实或观点,以“一张图看清”的方式增加新闻的可视性,就可达到清晰明了、生动直观的传播效果。这是对新闻本色的恢复,对事实体貌的还原。
新闻图式并非只是给受众献出一幅幅图画,而是让受众通过画面看到一个感性世界。从两个维度把握事件的图式,即选择代表生活环境特征的事实,勾勒出人们的具体处境;再现人们对环境状况产生的情绪,包括喜悦、欢乐、沮丧和低落的表情和话语,揭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心理活动,新闻图式就成为记者控制报道的一种框架,让受众从社会“画廊”体验生活的路径。
记者把新闻叙事视作构图,以感性事实组构世界、组构生活和组构事件,成为新闻产品的基本范式。电视新闻以连续图像演示一个事件,最能说明新闻图式的构造,因为每一帧画面都是新闻事件的一个横切面,选择、剪裁几十帧画面,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一条电视新闻就完成了再现事件的使命。新闻的图示构造,具有大小不等的空间和时间跨度,时间被压缩,空间被快速转换,整个世界的所有事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入人们的视野。受众在每条新闻中得到的零星影像,不断在头脑里拼成完整的世界图景,图式化早已成为受众思考新闻的思维方式。
五、新闻的时律特征
一切新闻都有时间性,新闻中每个事实细节的变动都在一定时间节点上发生和发展,构成新闻的时间形态。没有时间框架的新闻是不存在的,新闻中每个场所和细节都处于一定时刻或时量,由这一形态引申出新闻的时律特征,即新闻在时间上的规定性。新闻事件的任何变动总是受到时间的牵制,表现为一系列时间的律动,包括新闻的瞬时性、时序性和时效性。
首先,新闻的发生都表现为瞬间状态,在一个极为短暂的时刻出现事实的变动,随后呈现出事件的延续过程。诸如“上午9时30分突然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上午8时维和英雄走上主席台”;“13时15分,工人们手捧鲜花走进病房(慰问)”……世界上没有缺少具体时间的新闻,一切事件都发生在具体时刻,有一个凸显的瞬间。这是一切新闻固有的特征。
如果事件不是发生在瞬间,它的发展就没有起点。瞬时作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道闪电,新闻总是显露出事件的“爆点”,让受众获得突变的感受。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是从他舍己救人那一刻写起,还是选择他登上表彰会的领奖台着墨,对突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迥然不同。缺少事件发生的变动时刻,新闻的可信度将遭物议,抓取某个事态瞬间,在时间的变量中展示事件的骤变,是新闻不能缺少的个性。
其次,时间始终伴随事件刻板、机械地向前流动,事实的发生发展的秩序不可逆转,时序成为新闻时律特征的基底。作为事实因果关系的外在形式,新闻叙事违背时序,或把原因说成结果,或把结果当成原因,都要颠倒事件发展的链条,颠覆新闻事件的性质。电视转播外国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如果镜头首先对准进攻警察的游行队伍,观众要批评学生的过激行为;如果镜头首先呈现驱赶游行队伍的警察,观众就会谴责警察的暴行。无论使用几台摄像机,电视画面中出现的只能是一定瞬间的行为和场面,同时播放两个不同的场面是不可能的。报道社会冲突时,严格遵循实际时序,才可能是真实和公平的。在上述新闻中,哪一方首先向对方发起攻击,电视就首先播放攻击者的镜头。新闻时序与事件实际时序一致,新闻才符合生活逻辑,也才能揭示出事件发展的真实进程。
再次,新闻都有时效特征,时值的效力决定新闻的“生死”,与新闻共存亡。这一时律伴随新闻短暂的生命周期,构成新闻时间属性的基因。众所周知,事件刚刚发生就给予及时报道,向受众提供最新的事实,不仅使之成为新闻,而且新闻的生命力会延长。反之,耽搁时间,没有及时报道刚刚发生的事件,事实就不再是新闻,或极大降低新闻的成活率。因为时间的流逝使新闻成为易碎品。以往的新闻特征研究,用“及时性”顶代“时效”的概念,把它作为新闻的全部时间特征,不仅概念的使用欠缺周全,而且摈除了新闻的其他时律特征。另外,“时效”涵盖了时间对新闻的效果因素,比“及时”这一副词更能指称特征的质感。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68.
[3]Dennis,E.E,Merrill,J.C.Media Debatse:Greet Issues for the digital Age,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p141,2005.
[4]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