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范畴的集合性、层次性、范围性与分类标准

2016-05-14 20:08吴培培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层次性产业

摘 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学界在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产出作用时存在争议。其关键在于相关研究对产业范畴的理解不同。鉴于产业集聚概念的集合性,文章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主流的产业分类标准及其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合性;层次性;范围性;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38-02

1 概 述

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关注产业集聚模式的优化与调整[1]。学界虽认可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产出的正面作用,但对于何种产业集聚模式更能促进经济产出上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专门化集聚对经济产出更重要[2]。

而有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3]。其关键之一在于相关研究中选用了不同层次的产业分类。如刘修岩和何玉梅(2011)将制造业分为15大类,而吴三忙和李善同(2011)则进一步分为169小类,因此得出相反的结论。

鉴于产业集聚概念的集合性,本文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对产业范畴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现有的产业分类标准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2 产业范畴的集合性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范畴,随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分工,其内涵在不断演变。从生产角度,产业是某种相似特征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集合性使产业随集合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学者们对产业定义的差异,体现在产业概念具有的层次差异与范围差异两方面。产业概念的层次性与范围性,见表1。

3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与范围性

3.1 产业范畴的层次性

产业范畴从层次上可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为链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产业经济学可被称为是“中观”的经济学。产业可视为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与宏观经济整体间的若干集合。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一是源于欧美的产业组织理论,二是源于日本的产业发展理论,这两个领域对产业定义有一定差别。

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层面。从产品的功能相似性出发,产业组织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生产具有相似功能与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即具有竞争关系的卖方企业集合。此时可将“产业”等价为“行业”。在欧洲主流产业经济学者眼中,“产业”、“市场”、“行业”等概念是等价。

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的中宏观层面。从产品的生产相似性,产业发展将产业定义为一定区域内在原材料、工艺技术或用途具有相似性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或企业的集合。

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具有因果的辩证性联系,可从产业组织与产业发展综合的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使用相似原材料与工艺技术、提供相似性功能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与企业的集合。

3.2 产业范畴的范围性

产业范畴从范围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由众多种类与层次构成的经济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活动中各行各业,大到部门,小至行业,一切从事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服务活动的集合体。

基于工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特殊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业化过程的密切性。狭义的产业特指工业,即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不含农作物等基础原料的生产与劳务服务活动)。

4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

产业集合的分类标准是确定其之间的界限。从产业的范畴出发,较为普遍与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三种。

依据产品是用于生产还是消费用途,可将产业分为用于各种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与用于个人消费品的第II部类,并提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两大部类通过交换实现实物与价值上的相互补偿。常见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等,因此依据生产需要的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将产业分类。如依据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该种分类方法带有规范性的产业升级视角,间接的指出国家与地区产业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

但该种分类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一些生产要素使用与投入较为平均的产业很难进行划分;二是按照功能相似性与替代性产品来划分的产业,可能因为所处国家与区域的不同及其所处的自然禀赋条件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被划分至不同产业集合,如中国的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而美国的农业则属于资本密集型。

依据生产要素特征与比例来分类的,还有将产业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

其中,农业、轻工业主要依靠土地与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主要依靠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

农轻重三部类分类法是两大部类分类法的衍生。从两种分类法的关系来看,农业、轻工业主要生产个人消费品,重工业主要生产设备、材料等生产资料。

与前两种分类相比,依据产品的综合性质与替代性进行分类更符合对产业内涵的诠释,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与标准产业分类法。其中,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是通用于众多国家的产业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对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但仅将社会生产活动分为三类过于粗线条,在进行更细致的产业分析时需要更为详细的产业分类方法。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1948)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国际基准分类[7]。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ISIC,或作为本国标准产业分类的基础,对经济统计、人口、生产、就业、国民收入和其他领域的数据进行分类与编制投入产出表。随着经济活动组织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类型,因此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ISIC进行了多次审查和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从大到小分为门类、类、大组、组4个层级,其中共21个门类,并以字母A-U编码,共有99个类。

1984年之前,中国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并非从产业范畴来划分,且与ISIC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没有衔接[8]。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分类标准开始与ISIC挂钩,于1984年首次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并于1994年、2002年与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与1094个小类。

5 结 语

作为产业集聚的主体,不同研究中对产业内涵界定与分类标准都有所差异。而对于同一个产业系统,采用不同分类标准,会呈现出不同的产业集聚特征。从而使相关研究进行经验分析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文章从层次性、范围性两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的范畴。并对目前主流的产业集合分类标准及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进行产业集聚研究时,特别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区域,要尽可能要选取较为细致的产业分类标准,但也要考虑数据是否可得等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朱小川,吴建伟,吴培培,等.引力模型的扩展形式及对中国城市群内部 联系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9):43-50.

[2] 刘修岩,何玉梅.集聚经济、要素禀赋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制 造业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03):10-19.

猜你喜欢
层次性产业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浅谈主题装饰绘画构图中的层次性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卡时代”下“部门货币” 层次性监管之补正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