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
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抽了一个会议空档,悄悄溜进了荆州博物馆走了一圈,虽是玩耍,但也收获了一些思考。
荆州博物馆馆藏丰富,且大多都是两汉或者更早时期的文物,让我为之震惊。我最感兴趣的主要是三样:一是瓮棺,二是竹简,三是西汉男尸。
一、瓮棺的启示
瓮棺葬始于明朝。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让人特别感兴趣的是,当地人之所以选择瓮棺葬的原因是相信人是不“死”的,即人死了,但灵魂在。于是,在瓮棺的顶端会有一神秘小孔,据解释,就是让逝者的灵魂自由进出的地方。相信灵魂不死,为亡者留一条灵魂之路。
这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当下的很多语文课堂也被人为地打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瓮”。上课铃一响,课堂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度,教师和学生在那个时间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暂时与世界绝缘。在这种封闭之下,知识霸权和话语独尊大行其道,几乎一致地把人的思维、学科知识、个人情感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不管是否有益,不管是否正确,就笼统地、一股脑儿地填充、倾泻、灌输。因此,很多时候,一节一节的语文课,就是对学生自由灵魂和人格尊严的“瓮葬”。
很多语文课堂,是没有“灵魂的出口”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就像《红楼梦》里的“判词”,早已将学生的活动写在“教案”里了,学生说什么、做什么、甚至问什么都在教师对这节课的“判词”里认真写着。于是,学生在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少了一点“灵魂”出窍的好课,是本次荆州作文研讨活动的些许遗憾。除了余映潮老师等少量几节课之外,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生成”的佳境少了点。没有了“生成”和“生长”,我们的学生就只能被知识、观念“埋 葬”了。
二、竹简的启示
关于竹简的拓本看过不少。这次在荆州博物馆,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竹片,以及竹片上写的字。眼前的竹简,是薄如纸张的片儿,狭长细小,即使连牍成书,也不会太冗繁、太沉重。这些竹简大概存留于西汉时期,字体有浓浓的“隶”意,但又还不完全成熟。小篆或篆意的字也偶有出现。这些细微的变化,让人真切感受了一种文化更替时的渐变过程,非常直观,也非常震撼人。
我逐个细细地看过去,发现其内容有记事的,有记账的;有文学作品,也有生活记录……虽只是只言片语,或是残本,但却能很好地让我们窥见历史,窥见前人的生活。这又激发了我对本次研讨会的一些感受。
就这两天的研讨活动,如果放在历史里,可能连一张竹片的余地都没有。但是,“三新”作文研讨的价值追求、学科建设使命以及逐次推出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在语文学科建设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在这次活动里,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三“真”,即“真实”“真诚”“真知”。
真实,是“三新”作文的第一大特点。
专家、学者、作家很真实。每次活动,组织方都会请一些知名作家或者业界专家与教师们交流教学理念和写作经验。虽然他们成就及威望都非常高,但他们绝不故意标高自己而故弄玄虚,也绝不巧意迎合受众心理而极尽谄媚之言;他们要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写作教学的核心理念,要么本色本真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要么真情、真实地讲好故事……总之,这个单元的活动,往往能激活与会者的思维和情感,让大家感受到写作生活的美好和博大精深。
上课的教师很真实。自己正在研究什么就呈现什么,课堂呈现的也正是学生最为需要的。在这些课堂上,不管教师的作文教学主张是什么,也不管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作文教学课堂,总之,想改变当今作文教学困难现状的心意,以及极力在一堂课里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写作问题的基本立意是非常明显的。名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往往是终其一生或者是集几十年的研究精华的倾情展示;教坛新秀也是大胆尝试,精心设计,用心准备。作为观课者,单从这些感受而言,我是无比感动的。
最为真实的当属专家和教师互动环节。这个环节,与会教师往往都会真性情流露,往往会跟与会专家唇枪舌战,非常平等,完全客观。尽管教师们的发问有时会有些刁钻,甚至带有些许攻击性的“恶意”,但与会专家都会以学术的辩证求真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绝不会“以强凌弱”,也绝不会话语压制。他们要么认真倾听,要么虚心接受,要么耐心解释……总之,相对带有一些个人情绪的泄愤者,他们是真真实实的本色表达。
真实,让“三新”作文研讨会有了精神根基,让作文教学研究有了发展的根系。真实,也应该是各地教师积极与会,主动参与学习的最大力量来源吧。真实,是我们写作教学力除病弊的最佳良药。
真诚,是本届“三新”作文研讨会的第二大 特点。
办会,举行活动,总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承办方和组织者,以及当事人的态度就决定了会议或活动的档次差别了。如果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则会坐视不理,放任自流。但如果是以研讨为目,则会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在本次活动中,洪湖籍老师率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小骚动,并导致某些参会教师不满,以致最后“自由论坛”的场面有点失控。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举办方对学术研究自由精神的坚持和坚守,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另一方面是因为研讨会“真诚”的态度感染了与会教师,于是才会有教师们的率真表达。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本次活动核心领导者、组织者的黄厚江老师等人的办会态度让人感动。会议当天晚上,黄老师和刘斌社长就组织理事会成员开会,让大家积极献言献策,让大家自由认真地开展“批评”。会议上,黄老师引导理事会成员深度反思,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和补救。各位理事也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和建议,非常真诚地为活动走向高端和精致而积极地贡献智慧。
于是乎,一场看似只为“呈现”的活动,慢慢转变为重在“研讨”的高品质活动。理事们认为,既然是研讨,那么,各位专家的观点和主张、各位老师的课例、各位研究者的发言,都是研究和讨论的内容。没有绝对权威和永远正确,只有不断地审视、推翻和重建。理事会议上,这种高度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再一次完美体现。大家畅所欲言,痛陈会议利弊,不矫情,不掩饰,直截了当,毫不客气……目的就是保持会议的“真”精神。两位举办方的核心人物更是不断承认不足、不断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解释大家的质疑和追问,其态度之诚恳让人温暖和感动,同时也对今后的“三新”作文研讨会品牌给予了厚望和 热盼。
真知,这应该是每一位与会者的最大体会。
在“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每一位受邀的上课老师、每一位评点专家、每一位发言嘉宾,都是有备而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利用短短的45分钟、10分钟(评课)、8分钟(微型讲座)等向大家介绍自己精彩的作文课堂教学、呈现自己的核心主张和写作实践等。课堂教学是流派林立、精彩纷呈,观点主张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想,向“真”,向“知”,应该是“三新”作文研讨会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吧。
特级教师金戈老师的“童话续写”教学课,为学生创作童话精心选择和确立的8个点,是学生童话写作能力提升的最佳学习支架,学生的童话创作和写作能力也顺着这些“支架”攀援而上,逐步提升,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的思辨作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依据“同一逻辑、相反逻辑”和“ 对立的事物具有互补相成性”原理,来指导学生写深刻的议论文,让课堂的思辨色彩非常浓烈,给大家打开了一扇窗。专家点评和自由论坛,更是观点交锋、鞭辟入里,带着我们走进了一块块不同的作文教学田地。那里沃野千里、阡陌交通、花木成畦、朝气蓬勃,每一个主张就是一种思考,每一次表达就是一种实践,每一次交锋就是一次论辩……总之,都在趋向“真知”,都在趋向“真理”。
在每一张幻灯片切换的时候,大家的右手就会举起相机,非常麻利地纪录会议的核心内容。每一次举目,都是真理的追从;每一次拍照,都是智慧的俘获;每一次掌声,都是契约式的共鸣;每一次纪录,都是自我内心的震颤……
追求“真知”,追随“真知”,追从“真知”,我认为是“三新”作文研讨会最吸引人的地方。
三、西汉古尸的启示
西汉古尸,古尸名为“遂”,江陵县西乡市阳里人,死亡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西汉文帝十三年,距出土时已有2100多年。出土时古尸形体基本完整,身长1.66米,体重52.5公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我走进博物馆看见男尸时,被震住了,不是害怕,而是惊讶和敬畏。惊讶于尸首的完整,敬畏于古人的智慧,还有敬畏于大自然中超现实的偶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偶然?真的仅仅是运气?我认真阅读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根据学者的初步研究,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古尸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主要是深埋、密封和棺液的防腐作用,表明中国人民两千多年前在医药、防腐等技术方面已有较高的水平。如此说明,任何一种成功的偶然,都是精心储备和精巧设计相结合的必然。这让我想到了课堂教学,一节好的课,看似偶然,但也一定是多年储备和精巧设计的必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以及关于作文的教学讲座,是本次活动中公认最有收获感的内容。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作文课,从材料分析入手,帮助学生发现、总结此类文的写作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精确地、清晰地、有效地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余老师的“略谈作文教学设计的三个研究重点”的报告,为写作教学研究从纷繁复杂中理出一条康庄大道,让所有标新立异的乖戾者望而生畏。余老师俨然就是一位武林至尊,时刻把语文教学引向正道。例如余老师执教的这节作文课,带领大家接触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他从范文入手,提炼出诸多的写作手法,归纳出作文教学素养的8个能力,引申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重点,以作文“我的一天”的8种构思为例论证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理念。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其生命力是绝对强盛和持久的,因为他“防腐”意识强、语文教学研究“挖掘得深”、对核心教学理念“密封”得牢,因此,余老师个人的研究精神品质以及研究成果必然常年不衰。
这无形中也告诉我们: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厚实的积淀,没有防腐的意识,我们是无法企及语文教学的真境的。
荆州行,行走在博物馆里,思考在语文教学上,这可以成为一种常态。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51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