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2016年4月17-19日,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荆州圆满召开。高朋如云,气氛热烈,尽情演绎语文人的情怀,书写“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的新篇章,共同探索作文教学的正道。
不必说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报告的高屋建瓴,不必说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先生文学故事的无穷魅力,不必说把青春和智慧献给荆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灵动课堂与实用讲座,不必说“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的领衔人、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的举重若轻,不必说东道主荆州教科院王佑军先生、王世发先生的热情好客,单是会议期间新认识、进一步认识的几位女子,就让人感佩万千,大呼:“参加此会值得!”
声音嘶哑的水鱼主编
这次会议最辛苦的是“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新作文》杂志社主编张水鱼。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策划、总负责人,水鱼主编在专家邀请、通知拟定、活动安排、人员接待等方方方面操了不少心,从而确保了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
一开始并不知道张水鱼主编是一位女子。2014年4月间,我的邮箱收到当时是《语文教学通讯》“课堂”板块张水鱼编辑的来信,她在信中告诉我,我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一文写得非常好,对于当前许多名师课堂中存在的文本解读过度现象,是一剂强心针,不过她因为工作调整,文章已转相关编辑。但即使如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出于职业敏感和责任心,仍关注着此文的下落。后来,此文在《语文教学通讯》(B刊)第10期作为“特稿”发表,引发了长达一年多时间、席卷全国的关于《背影》教学的“李韩之争”。2015年初,在与王君老师交流中,她向我称张主编为“水鱼姐”,我才知道“水鱼主编”原是一姐,一朵痴情语文的花朵。
水鱼主编不仅对语文情怀深沉,而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也筹备过几次会议,深知办会之苦。水鱼主编却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制作漂亮的会议电子邀请函,接待专家,安排活动,井然有序。我看到她时,她总是在一旁安静地微笑着。那笑容,让人舒坦,让人静心,让人感觉到语文的温润与美好。会议间隙,她拉着我和程一凡老师,与她家乡的校长、老师合影。我当时有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看看她的家乡—— 什么样的山山水水才能孕育出如此意志坚强、心灵柔软的美丽女子啊?!
在会议闭幕的时候,水鱼主编发表了简短的总结性讲话。她声音沙哑,但感情充沛,让人感觉到“三新”作文底色的醇厚,嗅到作文“三新”的芳香。
登上封面的两个妹子
此次会议有一奇遇。
从张水鱼担任《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新作文》)杂志主编以来,有两位女子登上了杂志封面,一位是成都青羊区教科院教研员钟亮,一位是荆州市监利县语文教研员李爱梅。这次研讨会,与两个上了封面的妹子见面了。
钟亮,一个钟情明亮的女子,秀外慧中,在钟爱语文的同时,总把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2013年中秋节期间,我参加了她的新书《我愿心如月》的首发仪式,当时的场面让人十分感动。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气质高雅,学问丰厚。该书无论教书育人、相夫教子,还是穿衣煮饭、赏花品茗,都于随意中体现着用心。文笔优美,轻松不乏深刻,幽默不失庄重,缠绵不缺灵动。妩媚中透出几分侠气,柔情里藏几分豪迈。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让我感动的,尤在于她对“正道语文”活动的倾情投入,每天守候在正道群里,经常主持研讨、开设讲座,为“正道语文”微信撰写专栏文章。她曾经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友人在正道》,可谓字字珠玑,其中这催人美好的两句诗时时激励着我:“友人在正道,让我不敢老。不敢不成长,不敢不美好。”
此次研讨会期间,她作为单位中层干部,本来还有另一个不得缺席的会议,但她告诉我:“水鱼姐对语文、对作文教学满腔赤诚,会议不差我一人,但我一定要去见证这份情怀!要以作文的名义,赴一场春天的约会!以写作影响写作,以文字拥抱生活!”她说,这次参会,却也有意外收获——与另一位封面女郎李爱梅相拥而泣。
两位封面美女相见在餐厅。就餐前,我们正在闲聊。水鱼主编将李爱梅老师拉到我们面前,给我们做介绍。我一看,发现了水鱼主编挑选封面美女的特征:身材娇小,面容姣好,活力四射,周身透出语文气息。两位封面美女紧紧拥抱,我看到了她们眼角的泪花——也许是我眼角有泪花,我也想伸出双手去拥抱。遗憾的是,此时她们太激动了,都没有空理会我。水鱼主编站在旁边,开心地笑着。
一路秦风一路情
此次荆州会议,让我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好学上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语文教育更多了一份信心。结论来源之一是来自陕西的两位美女老师——张永娟和姜艳。
这两位老师是正道语文群友。2015年10月在重庆永川第二届全国正道语文年会时我们见过面,她们从陕西辗转到了重庆永川。会议前我与张永娟老师有过简短对话,由于会务事多,没有深入交流。闭幕式上,我做了会议总结讲话。结束时,张老师守在主席台侧,两眼饱含热泪地对我说:“李教授,您的讲话太鼓舞人心了。我一定要拥抱您一下。”我当时心想,这是一个多么感性的语文老师啊。之后在群里也有过一些交流。
但我不知道,她和姜艳老师都是自费来参加会议的老师。这次荆州会议,我没有主持会务,也就相对清闲。她们刚好坐在我身后,我们也就多了一些交流的机会。18日晚上,她们二人来到我们成都同伴下榻的宾馆,我们十来个人一起畅聊语文,展望“三新作文”的美好前景。从闲聊中,我了解到,她们去年是自费参加永川会议,今年荆州会议也是自费。她们还自费参加了不少语文专业会议。一个一线教师,工资收入并不高,为了语文节衣缩食,四处求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求学精神啊!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语文人啊!
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20年前的我。那时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先后到达州讲学。我当时借调到所在学校工作,没有领到工资。为了不错过学习机会,我借钱去参会。在会场门外,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书,交了会务费。晚上住在狭窄、昏暗、臭熏熏的小旅馆,把衣服和新买的书作为枕头,但所有的困窘都被兴奋的听课情绪所淹没。20年后的2013年,我和钱梦龙先生一起在昆明讲学,在宾馆房间畅谈了近两个小时。那么近距离地与心中的偶像在一起谈语文,让我感动万分、感谢万分—— 我感谢钱老,感谢活动组织者周丽蓉老师,也感谢20年前那个单纯得心中只有语文 的我。
从两位陕西女老师四处奔波求学的经历中,我深深感到,年轻教师的成长除了外部的环境外,更需要内在的追求与梦想。常听一些教师感叹自己没能来参会,其理由很多。其实,“有梦不觉人生寒”。也许领导不同意、课程换不开、工资不够用,这些都是事实,但有没有超越这些困难的梦想与情怀,也许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最关键因素。
我的师傅中多了一姐
我是一个在生活上十分弱智的人,出门在外常常为了吃饭、穿衣发愁。这次荆州会议,本来会务组已为我安排好了一切,但我觉得不能脱离成都诸君,于是充分感受了“成都一姐”——都江堰市语文教研员傅一的魅力。
每顿饭,她都提早给我们安排好用餐地方,每个菜肴都特别能体现出荆州味道,从“粥道”到“青亲菜”,在享受作文研讨的精神大餐后,我们的舌头也享受到了荆州美味。我们充分体会到二者兼美的人生趣味。在这一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可以用“大众点评”寻找美食。“一姐”与我们细心周到的暖男陈剑泉先生珠联璧合,为我们开会去除了后顾之忧。参加会议,有人这样细心、贴心地安排生活,真让人感到幸福。
荆州会议,女子如花正灿烂,其魅力如花,情怀如花,情义如花。我何其幸也,正逢绽放,见证花开!是为记。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