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2016-05-14 03:39孟茂梅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铜片研究性溶液

孟茂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研究性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并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们的化学学习较为死板,学生们只会机械性的记忆知识点,缺乏对知识使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入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开展策略.

一、课堂引导,对比研究

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广,尤其是在易混知识点的辨析上,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进行重复性教学,反复对知识概念进行强调,这样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会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易混知识之间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唯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掌握化学知识的实质,实现辨析记忆.

例如,在二氧化硫与钡盐反应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钡盐性质容易混淆.对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研究性问题.

问题一 若是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将会产生什么反应?于是,学生们大胆研究,假设该实验可以进行,则反应方程式为

SO2+BaCl2+H2OBaSO3+2HCl

对于盐类反应,要想保证反应的可行性,则生成物中必须含有气体或是沉淀.在上述反应中,亚硫酸钡可溶于盐酸,故两者都不曾产生.于是可知,将二氧化硫通入钡盐无明显现象.

问题二 若是在上述溶液中继续通入足量的氨水,又有什么现象呢?此时,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求他们对比两次实验.首先,我针对问题二中的实验,要求学生研究为何没有亚硫酸钡产生?结合钡盐的性质,学生们很容易得出,是盐酸的作用.然后,我又继续提问:要想生成钡盐,最有效的方式什么,尝试结合二中提问回答.此时,学生们便很自然地被引入问题二,加入足量氨水,则改变了酸性条件,故有白色沉淀.

问题三 若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硝酸溶液,会有什么现象?我继续进行引导探究工作,与一相较,三中添加硝酸对反应产生的影响决定产物类型.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一中的亚硫酸根离子会被氧化成硫酸根.有硫酸钡的性质可知,其不溶于酸或水,故有白色沉淀.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对比,学生们实现了对钡盐性质的对比研究,对其性质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二、实验研究,思维训练

实验研究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研究的实施,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式思维.对此,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定一些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反应.甲同学认为:因为铜表面发生钝化现象,导致反应难以进行.乙同学认为,因为室温下铜片与浓硫酸的反应缓慢,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现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验证甲乙两同学说法的正确性.

在明确了研究性实验的目的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计.对于该验证性实验,只要我们分析出上述反应中铜表面的物质即可.于是,学生们选定硝酸银进行探究性实验.于是,学生们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此时,保证铜片完全浸没在浓硫酸中即可,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铜片取出.待铜片洗净后,将其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并观察实验现象.若是看见铜片表面有白色物质(即是银)析出,且溶液变蓝,则说明铜在浓硫酸并没有发生钝化现象.反之,若是铜片表面没有析出白色物质,溶液不变色,则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正确.通过该探究性实验的实施,学生们从实验仪器选取、实验步骤设置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分析,他们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研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研究思维能力.

三、研究性作业,拓展教学

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应用在化学课堂中,更要做到走出课堂,延伸到学生的化学训练中.化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可以实现对化学教学的拓展应用.在研究性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学生身边的化学案例选定研究性作业.

例如:已知某金属混合粉末中,除含铝外,还有铁和铜中的一种或两种.请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该金属混合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仅限以下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滴管、药匙;1 mol/L硫酸、2 mol/L硝酸、2 mol/L氢氧化钠、20% KSCN溶液.

(1)提出假设:

假设一:该金属混合物中除了铝还含有铁元素;

假设二:该金属混合物中除了铝还含有元素;

假设三:该金属混合物中除了铝还含有Fe、Cu元素.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过程:根据(2)中的方案叙述实验操作及预期现象.

分析 该作业来源于对易拉罐成分的探究,是从学生生活中升华所得的习题.由控制变量原则可知,第一问中的空格应填铜元素.要想验证铁粉的存在,学生们提出利用磁铁进行验证的原理,于是便实现了对假设一的验证.若是存在铁粉,则磁铁上会吸附一定的铁粉.在铜粉的验证上,由于铜活性较低,故需要先除去溶液中的铁和铝,若有紫红色固体剩余,则可以说明原混合粉末中含有铜.于是,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研究性实验:去适量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冲洗静止后得到固体.再向大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加水多次洗涤,得到剩余固体.若是固体呈现紫红色,则说明元混合粉末中存在铜粉.通过该研究性作业的布置,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应用意识得到强化,实现化学教学的拓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化学学科应用,重视学生的体验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铜片研究性溶液
“果蔬电池”求真趣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土豆做电池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研究性学习案例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
电离平衡单元检测题